《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深陷奥氏风波、意外丢失记忆第0796章:一代人的权势[3]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了倾覆朝廷的样式。王导再次坚决站在司马睿一边,主动挂帅,提兵与王敦叛军作战。王敦随即病死,兄长王含、继子王应被杀,叛乱彻底消除。
    王敦两次叛乱,罪证昭然于天下,琅琊王家都安然无事。
    中国古代历史涌现了许多像琅琊王家那样的政治世家。他们在一个朝代甚至几个朝代保持权力,影响天下大政方针,比如西汉的卫青家族、东97汉的外戚窦家、三国的诸葛亮家族、唐朝的长孙家族等等。
    东晋南北朝涌现的政治世家最多,乌衣巷里的王家和谢家就是代表;明清较少,可在清末也出现了曾国藩家族。政治世家涌现,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现象。
    那么什么是政治世家,为什么会产生政治世家?他们又是怎么传承权力,怎么做到老子有权,儿子也能有权的呢?
    所谓的政治世家指的是那些别人往你家里扔块板砖就能砸到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三个巡抚外加一个主事、知府的人家,这样的人家办个生日宴会能办成朝野官员大联欢,上朝议政光和亲戚朋友打招呼就要花小半个时辰,好不容易忙里偷闲想到京城外面散散心,结果引来七个县令请安八个将军带兵护卫。
    我们后人除了羡慕其中的荣华富贵、风光无限外,更重要的是对权力的传承过程感到好奇。大凡权力操作,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权力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家族内部代代相传,首要的原因是人事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给政治世家提供了在官场“近亲繁殖”的机会。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近四千年时间里,当官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公务员考试的。有人说你行,你就行,收拾行囊准备当官去。
    在隋文帝杨坚发明用科举考试录取官员之前,选择官员的标准主要是道德、声望、人缘等虚的东西。而垄断这些虚头幻脑内容评定的是官员阶层本身,所以“公认”的品德高尚、声望卓著的人都是官宦子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中国历史上门阀世族势力最强盛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要拜曹魏王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所赐。
    各地的人才由本地的中正官评定能力等级,按照评级高低出任相应的职位。结果,官宦子弟只要长了胡子、不是白痴弱智再会写几个字,就都被在位的亲戚任命为官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是在这种制度保障下迅速崛起的。等到唐朝完善了科举取士制度,世族势力就失去了在官场“近亲繁殖”的沃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第二个原因是世家子弟有前辈政治势力和影响的庇护。朝中有人好办事。相同能力或者资历的人竞争某个官职,上级官员肯定选择那个自己熟悉的人。
    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儿子,那就更要照顾录取了,即使候选人是烂泥也要把他扶上墙。这是人性的弱点决定的。即使父辈不幸早死,那也不会对子孙的政治前途造成太大的影响。有权授予你官职的人可能是你父亲若干年前的同僚或下属,或者曾经加入的某个官员俱乐部的朋友,或者你父亲在某次年终考核的时候帮他做过弊。
    这样的渊源可比你费尽心机,给高官的太太送一轿子的高级胭脂要管用得多。在中国社会环境中,政治世家形成的时间越长,在官场蔓延的人脉关系就越广、越有用,子孙后辈能去找的“世伯”、“世叔”就越多。它比人事制度更有用。
    一代人的权势是由前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累积而成的。家族影响着后代的职业选择,也塑造了后代的能力品性。
    除了人情和制度保障外,政治世家垄断官职和权力的第三个有利因素是主观的,更隐蔽,也可能更主要。那就是世家子弟的素质一般要比普通人家的子弟要高。
    西晋末年,有人去太尉王衍家拜访,正巧赶上王敦、王导、王戎等太尉的堂兄弟们都在。出来后,客人感叹道:“我在王家看到满堂琳琅珠玉啊!”这句话多少有点奉承的意思,但并不是胡说八道。
    王衍是太尉,虽然不好好当他的太尉,但也是开玄学风气之先的人物;王导、王敦这两个日后东晋的风云人物就不用多说了,连末尾的王戎都是“竹林七贤”之一。如果再算上子侄辈的王羲之等人,王家真是人才辈出,每代人的素质都不错。这和王家家风严肃,注重子孙教育有关。政治世家的家族教育,除了基础的知识教育外,主要还是执政理念、前辈经验、家族人脉和王朝历史的教育。如此教育的结果是世族子弟往往政治早熟,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素质远高于一板子弟。
    不管你接受与否,世家子弟有着独特的气质和较高的素质。一个家族在政坛摸爬滚打几代人,总会沉淀下有用的、没用的经验教训,把闪光点流传给后人。如果这个家族还特别重视子孙的教育与培养,那么子弟的素质更可能比一般人家的子弟要高。
    那些权势人家的孩子们,生下来都不是纨绔子弟,也不可能全是白痴弱智,绝大多数也都想好好学习,超越父辈,让家族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所以,世家子弟具有较高的素质是高概率的事件,即使刨除制度保障和家族影响,他们也会在权力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些读者可能不赞同这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觉得世家子弟大多是花花公子、绣花枕头。
    就如近代作家张恨水在《水浒人物论赞-高衙内》中指出的,官宦子弟常由以下三大原因而堕落,一代不如一代:“作官人家有钱,广置田产,使子孙习于懒惰,一也。
    作官人家有势,使子孙骄傲成性,目空一切,二也。作官人家必多小小趋奉,不得主人而趋奉之,则趋奉幼主。官之子孙易仗财使势,无恶不作,三也。有此三因,作官后代,安得而不堕落乎?”
    这样的世家子弟的确存在,但没有成为这个群体的主流。人们过分关注政治世家就会在眼睛中出现了“盲点”,对那些高素质的、成功的世家子弟漠然不见,几乎全部注意力都被那些坏小孩给吸引了。
    综上所述,政治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的人情关系网以及高素质、高能力的子孙后代是权力家族留住权势的三大法宝。令人眼红的权势不是平白无故地停留在少数几个家族的。
    就是因为琅琊王家势力盘根错节,东晋皇室在平定王敦叛乱后,将王墩从坟墓中挖出来砍头,将他的脑袋挂在朱雀桥上示众,却不能动摇王导的地位。
    王导保持他的丞相宝座成了三朝元老,一直到司马睿孙子辈还活跃在朝堂上,并屡有封赏。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位,而是作为构成王朝根基的世族大家的代表持续存在。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