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纪事》150.150章:[3]

七十年代纪事最新章节目录
   们,上海的那套房子我已经有所安排,你们谁也别想拿着我老两口子没有后人的理由来霸占!”
    “振兴,你和他们啰嗦什么?赶紧回来看孩子。五一尿裤子了,我刚给他换上干净的裤子,你看孩子,我把他换下来的裤子洗一洗。”金婆婆站在院子里叫道,
    “哎,来了。”
    金教授拉着七斤进院,“啪”的一声,将金大虎和刘海华关在门外。
    见他和七斤进来,金婆婆把五一换下来的裤子扔到了洗衣机里,倒上温水和洗衣粉。
    趁着齐淑芳上学不在家的时候,金教授拿着过期就要作废的侨汇券去华侨商店,一口气给家里添了相机、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挂钟和几台电风扇,又给自己老两口一人买了一块宝石花的手表,另外给贺父买了一个便携式的收音机,他记得很清楚,贺家老大家里出事后,贺父把马瑚送的收音机给卖了。
    金教授很佩服贺父,认为贺父堪称一个智者,贺建国兄弟三个有今天,绝对离不开贺父对他们的教导,所以打算回古彭市时把收音机捎给贺父。
    计划得很好,可是赶不上变化。
    齐淑芳不是单纯的学生,接到给外国旅游团做导游的任务,她就没法离开首都。
    她和不少外国人打过交道,很清楚在不少外国人的印象当中,中国非常非常落后,非常非常不堪,她喜欢以自己的能力让外国人改观,所以去迎接这个外国旅游团的时候,她特地穿上一身极具中国风的服装,请汪师傅赶制出来的新衣服。
    在此之前,她仔细做了这个旅游团的工作,他们打着仰慕中国文化的旗号,看到齐淑芳时,顿时惊叫出声,“好美!”
    “这就是中国服装!”
    “和我以前看到的不一样,很漂亮!”
    “丝绸的美丽!”
    齐淑芳穿着大红的唐装,里面絮着蚕丝,不显得臃肿,时间比较紧迫,来不及用有大面积刺绣的料子,她选择了大红云锦,花团锦簇,雍容大方。
    平时佩戴的翡翠首饰卸去十之**,只余耳朵上的翡翠耳钉和手上的戒指,清清爽爽。
    圆润的鹅蛋脸光滑白皙,宛然是双十好女,美丽端庄。
    这样的她,漂亮的仪态、流利的多国语言,恰到好处地招待来自不同国度的旅客,让人感到如沐春风,哪里像是落后国家的人?和照片里完全不一样。
    “嗨!美丽的女士,我们又见面了!”来自法国的青年轻轻吻了她的手背一下。
    这一句话开启了齐淑芳记忆的闸门,“蒂埃里?你好。”
    “你好,你好,美丽的女士,你还记得我呀?我们算不算是他乡遇故知?”在华侨商店得到过齐淑芳的帮助,蒂埃里记忆犹新,抚着胸前的相机,他冲齐淑芳一笑,灿烂的笑容堪比晒化冰雪的小太阳,然后跟同伴解释自己和齐淑芳结识的原因。
    面对这么漂亮大方的女士,大家本来就觉得赏心悦目,现在有蒂埃里和她的过往,觉得更加亲切,很快就释放出善意。
    人很漂亮,衣服很漂亮,最容易打开话题。
    “这就是丝绸?真好看,就像天边的彩霞。”蒂埃里十六岁的妹妹卡米尔率先开口。
    齐淑芳以流利的法语回答道:“我们国家的丝绸是统称,细分的话,我都数不清有多少种,这是其中的一种,叫作云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是吗?这么多?怪不得哥哥上次从中国带回去的丝绸和你穿的不一样。”卡米尔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鼻子上的几点雀斑显得她更加可爱,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我用哥哥送的丝绸做了一块手帕,这是哪一种丝绸呢?”
    湖绿色,带着龙凤团花纹。
    齐淑芳仔细看了看,“这是缎子。”
    “缎子?”
    “是的,也是丝绸的一种。”
    卡米尔道:“我非常喜欢,触感真是好极了。”
    旅游团里不少人对瓷器和丝绸感兴趣,齐淑芳是个很有的导游,送他们到国际宾馆住下来,整理好行李,然后陪着他们去吃饭,吃完饭再去购买东西。
    他们扫货的情形吓到齐淑芳了。
    齐淑芳觉得自己大采购的时候已经挺疯狂了,没想到这些外国人不遑多让,他们大手笔地买东西,瓷器、丝绸、各种生活用品、工业用品、工艺品,凡是喜欢的通通都买了下来,有的甚至是进口货,他们脸上都是兴奋的神色。
    “蒂埃里,真的很便宜!”
    “是啊,蒂埃里,你没有撒谎,这里的东西比我们国家便宜太多了,而且不收税,买回家真是太划算了!”
    “齐,请你过来帮我告诉售货员,我要买这个美丽的花瓶。”
    “来了,来了。”
    导游不是只有齐淑芳一个,也另外有翻译,几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采购完,回到住处时天色都快黑了,他们有志一同地要求去品尝全聚德的烤鸭,蒂埃里来过很多次,对烤鸭的美味一直念念不忘。
    齐淑芳早就规划好了旅游路线,第二天开始带着他们观赏首都的风光。
    她不喜欢很多来到自己国家的摄影师特意把贫穷落后的一面呈现给人看,她领着这些人观赏自己国家的历史,走遍了长城、故宫等,也让他们目睹到自己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缓慢进步的情况,旅程还没结束,春节近在眼前。
    蒂埃里代表旅游团里很多人表示想过一个中国年。
    过中国年?
    这是什么要求啊?
    “过一个真正的中国年,贴对联、放鞭炮、舞狮子的那种。”蒂埃里道。
    齐淑芳无语凝噎,舞狮子?现在很少见到舞狮子的情况好吧?“不方便在国际宾馆里过这样的春节,我请大家去我家做客好不好?热热闹闹地过一个中国年。”
    “好呀!好呀!”
    幸亏他们住的宾馆距离自己家的小四合院不太远,不然过了年都没法安排这么多人在自己家里休息,而且也不好安排。
    一共十七个人,自己家准备的年货远远不够。
    齐淑芳迅速地请人帮忙。
    她的人脉关系在此时发挥了作用,不到一个小时,做年夜饭的厨子就到了自己家拟菜单,年货也都买齐了,薛逢和慕雪寻都回慕家过年,薛父就带着两家的保姆和警卫员过来帮忙,薛父纯粹是自己一个人过年没意思,保姆是薛家的和慕雪寻家的,警卫员是慕青云的。
    慕青云这些年步步高升,已经到了可以拥有警卫员的级别,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跟着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现在薛逢真正成了首长夫人,和慕龙慕虎一起受到国家的保护。
    这种保护和福利待遇都是浩劫期间乃至于以前所没有的。
    齐淑芳经常去慕家和郑家串门,听慕老夫人和郑老夫人说,已去的领导人在世期间,他们包括他们的子女都没享受到特殊的额外待遇,吃苦耐劳和工农子弟兵完全一致,当然不是说绝对,而是大部分都如此,现在则完全不同了。
    人多力量大,很快就准备得妥妥当当。
    到了除夕这一天,旅游团里的游客全部都过来了,好奇地东看看西瞧瞧,参观淑芳时惊叫声此起彼伏,因为书房里有很多书籍和字画。
    七斤彬彬有礼地招待他们,为了锻炼自己的外语能力,很好地尽了自己作为主人的职责。
    平安是个人来疯,外语也不差,看到这么多外国人,她高兴得要命,像个小蜜蜂一样,然而,没过多久,她的心情就低落起来,蹭到齐淑芳身边,仰着红扑扑的小脸,“妈妈,杰西卡,杰西卡什么时候来呀?我都想她了,想得心都痛了。”
    “这个我可不知道,杰西卡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呀!”齐淑芳拍拍她头上用鹅黄缎带扎起来的蝴蝶结,“不过,你可以给杰西卡写信。”
    她和杰西卡相互留了联系方式,七斤年纪大一些,在她和杰西卡通信的时候,七斤也会写自己的信,虽然很多时候写得词不达意,但是却因为杰西卡而结交了杰西卡身边的孩子,成了经常通信的好朋友。
    平安噘着嘴:“我不会写很多很多字呀!”
    “那就努力学习。当然了,你可以向我求助,你说,我写。”
    “好吧,等下次和杰西卡写信的时候,妈妈你要记得告诉我,我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和杰西卡说,我要谢谢她给我寄来的童话书、”
    齐淑芳一口答应。
    听到书房里一阵惊呼声,齐淑芳走过去,原来金教授正在写春联,龙飞凤舞的字迹引得一群外国人大呼小叫,连连竖起大拇指。
    七斤技痒,在旁边也展现了自己的书法。
    卡米尔张大了嘴巴:“好厉害啊!小朋友,你可以送我几个字吗?真是太漂亮了。”
    七斤红着脸:“当然可以,如果你不嫌弃的话。”
    “不嫌弃,当然不嫌弃,怎么会嫌弃呢?你的字写得这么好。”卡米尔不懂书法,她只觉得七斤书法很漂亮,不比金教授的差。
    比起金教授,七斤的书法肯定是差远了,他写的是楷书,而金教授写的是行书。
    齐淑芳看他们热热闹闹的,就没有插口。
    春联不用齐淑芳操心,厨房有保姆和厨子,也不需要她去忙活,所以她就等春联全部写好以后,熬了糨糊,请蒂埃里等人帮忙贴春联。
    齐淑芳是古彭市的人,金教授和金婆婆都遵从古彭市的风俗……不对,是遵从贺楼大队的风俗。古彭市大部分地区的风俗一致,但十里八乡之间风俗的细节微有不同,就拿贺楼大队和齐淑芳的娘家齐集大队来讲,贺楼大队其实讲究除夕晌午贴好春联、放鞭炮、吃饺子,而齐集大队则是晚上吃饺子,和年夜饭一起吃,有的地方却是早上吃饺子。
    蒂埃里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勇敢地承担了贴春联的责任。
    贺家最近没有近房亲人去世,贴的都是红春联。
    宽幅的对联贴在两扇的门板上,窄幅的门联贴在两边的门框上,门楣上先贴红黄蓝绿紫五色印签子,再贴四个字的横批。
    大福字倒贴在单门上,小福字贴在各个家具和家电上面,出入平安的红纸贴在自行车上面,装粮食的木桶或者水缸上贴着“五谷丰登”等字样,窗户上贴着金婆婆和齐淑芳剪的窗花,里里外外红红艳艳,热热闹闹。
    七斤转了一遍,失望地道:“爷爷写的‘猪羊满圈’用不着了。”
    浩劫结束后,农村马上恢复了过年的风俗,很多人家的家禽圈上都会贴着“猪羊满圈”或者“牛羊满圈”等字样,家门口前面的邻居屋后还会贴一张“出门见喜”,寓意着家人出门就能遇到喜事,充满了人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