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君策,隐身贵女》第200-201章赎家产[3]

倾君策,隐身贵女最新章节目录
   将嫡系三房分出来,我担心……”
    她要反了啊!
    她垂着头,沐家嫡系三房拧成了一股绳,难保沐家族人对沐家嫡系没有怨言。
    为防万一,还是分族妥当。
    老太君摆了摆手,“太太、奶奶、姑娘们都告退!二老爷与容容留下。”
    雷氏、李乐昌等人告退离去。
    老太太令心腹婆子守在慈宁院门口,又着人守在花厅外。
    沐元浩一脸不解:这次归家,他惊疑地发现,老太君很看重沐容,这种看重似乎并不压于他,就像是老太君看重沐元济一般。
    沐元济不在了,沐家的新支柱成为沐容了?
    可沐容只是一个女儿家。
    老太君沉吟道:“容容,你的意思是……沐家的危机还没过去。”
    沐元浩愤然道:“母亲,皇上杀了大哥、三郎,还杀了世宁这孩子,就连儿子也被贬为白身,还不许沐家子孙入仕为官,他还想怎的,非得将我沐家赶尽杀绝么?”
    沐容神色凝重,她不想骗老太君,“祖母,二哥父子最近几年不会回晋阳!”
    老太君惊道:“你说的危机,莫不与他有关?”
    “祖母,容容是未名宗的人,二哥父子也入了未名宗。”
    不就是个江湖门派。
    这朝廷中人入江湖门派做弟子的,天下有很多,只要不做大逆不道之事……
    老太君心下一沉,“未名宗……这……”
    “陈留的铁狼、利州的黄豹皆是未名宗弟子。”
    沐元浩道:“未名宗反的是大周,这与我沐家有何干系。”
    沐家是西凉的臣民,与大周无干。
    沐容不喜不悲,就事论事地严肃,让沐元浩一时忘却,她还是个孩子,在沐容的身上,他隐隐看到了老太君年轻时候的影子,也是这样的睿智、干练,胸有成竹。
    “未名宗反的是天下暴君,未名宗静候明君问世,要助明君一统天下。大周正统帝、西凉皇帝皆非明君,二哥与我都是未名宗弟子,我们要襄助的乃是未来的明君。祖母,分宗吧!此次之危,绝非西凉皇帝放我沐家一条生路,而是未名宗弟子暗中求情……”
    她说得这样的铿锵有力,说得这样的信心满满。
    静候明君,一统天下……
    年轻时的凉帝如此,现下的大周正统帝如斯,就连北齐宇文充、赵国的太子赵熹,哪个不是这样的梦想。
    天下分得太久了,已经到了一统之时,就如曾经的宇文充所言,“终结战争最好的法子,便是一统天下。”
    这,亦是沐容的看法。
    她是女子,她求的不是什么追名逐利,只想活出不一样的风采。
    沐元浩问道:“沐家的家业,是未名宗帮忙赎回来的?”
    沐容点头。
    沐元浩又道:“皇上在杀害大哥父子后,并未再继续对沐家子孙进行海捕追杀,也是未名宗从中周旋?”
    沐容再次点头。
    如此,沐家就欠了未名宗一个天大的人情。
    未名宗要助明君一统天下。
    未名宗到底有保能耐,居然能左右凉帝的选择。
    沐容轻声道:“祖母,孙女是未名宗的人,明日要离开沐家。未名宗待我沐家恩重如山,孙女不能出尔反尔,定会助未名宗完成宏愿,请恕孙女不孝!不能承欢、敬孝祖母膝下。”
    她提裙一跪,趴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祖母,黄昏时分,孙女会送十万两白银用于府中花销。待族人归来齐,请祖母分宗罢!”
    她款款福身。
    沐容的归来,赎回了沐家的家业,还带回一些布帛、药材。
    沐家的家业回来了,沐家就不惧坐吃山空。
    而沐容,她又要走了。
    这一次,她是正大光明地离开。
    *
    灵隐寺。
    梁宗卿见到了悟明、白真二人。
    两人正痴迷于棋谱、书籍之中。
    二位大师见了梁宗卿。
    梁宗卿道:“悟明、白真大师,沐九娘到底是什么人?她……她怎会沈五娘的乐体书,笔迹与沈五娘的字极像……”
    白真微微含笑,“悟明,老讷以为,他最是按捺得住的。”
    悟明笑道:“不可说,不可说也!”
    白真道:“梁施主,跟着自己的心走,机缘到时,自会揭晓答案。”他一扭头,对悟明道:“悟明师弟,你告诉老讷,说你不会奕棋,可据老讷所知,那日你瞧了老讷抄录的棋谱……今儿……”
    不等他的话说完,悟明已经闪身不见,空中,和风传来他的声音:“白真师兄,我去抄书!”
    稀本的书籍一定要抄录下来,否则就真的绝迹。
    沐家祖有福荫,愿意拿出稀本书籍供他们抄录,这是莫大的荣幸。
    梁宗卿微蹙着眉头:沐容到底是谁?
    白真、悟明肯定知道的。
    沐容会沈容独闯的乐体,写得那样的逼真,几乎是一模一样,还有沐容的眼睛太像了,一样的凤眸,一样的眼神,只是那五官分明是陌生的。
    梁宗卿阖上双眸,细细地比对着她们二人的不同。
    白真缠悟明下棋。
    梁宗卿坐了一阵,起身告退。
    正要回家,却见紫嫣带着两名弟子立在不远处,揖手道:“梁大郎,告诉梁宗均,明儿巳时一刻在东城门会合出发。”
    梁宗卿凝了一下,“去哪儿?”
    紫嫣笑道:“梁二郎是我宗门弟子,照着规矩,安顿好家小,自要替宗门效力。”
    梁家上下,是未名宗所搭救。
    人家救了你,还给你置了家业,你没了后顾之忧,自当替宗门效力。
    紫嫣笑得意味深长,“还劳梁大郎与梁三郎转告一声。在下告辞!”
    梁宗均要去未名宗……
    那他呢?
    沐容与沈容是何关系?
    沐容在未名宗是何身份?
    这一个个的迷团吸引着梁宗卿。
    他总有一种感觉,沐容绝不简单。
    就如他当年看到沈容,一眼就瞧出她不简单。
    梁家的人大部分已经折损。
    前些日子,镖局又有送来了梁氏一族的姑娘,这次虽非嫡系,可见未名宗的人是用了大力搭救的。
    人家一直不忘替你家救人,你不能不出力啊。
    梁宗卿闭上眼睛,天人争战,一个声音在不停地重复:跟着去!跟着去!
    *
    梁府。
    梁二太太、梁二奶奶哭成了泪人。
    梁武业定定地扫过妻子、儿媳,梁宗均还没走呢,就叫嚷着不许去,那可是江湖门派,是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
    “好了,你哭什么?宗均不是好好儿的。宗均和我都去未名宗,未名宗救了我们一家,总得当面与宗主道一声谢。家里有你和四郎,还有六郎、八郎也都大了,总能帮上忙。梁家现下有份家业,虽不能大富大贵,却是衣食无忧,好生打理家业,不愁过不好日子。男人嘛,总得有自己的事做!六郎自幼体弱,八郎却是健康的,也随我与宗均一同启程。太太,令人给我们父子三人预备干粮!”
    梁二太太凝了一下,只片刻,呜哇一声大哭起来,原是指望梁武业说话,好让梁宗均留下来,现在倒好,梁宗均要出门,就连梁武业和梁八郎也说要去。
    家里没个主事的男人,这不是让人欺负,何况他们家初来乍到。
    一个婆子进了花厅,福身道:“老爷、太太,沐家三太太送来帖子,邀太太、奶奶们去沐家作客。”
    梁武业怔忡。
    沐家是晋阳城首屈一指的富贵门第。
    沐元济父子虽没了,可沐家的底蕴还在,在晋地有着超然的地位,读书人敬重沐家,而武人也仰望沐家,沐家藏书阁更是晋地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
    梁武业携全家来晋最落脚,早将沐家的事摸了个清楚,“若能与沐家联姻,我梁家便能在晋阳站稳脚跟。”、
    他只得两个嫡子,现下都已成亲,可梁武业还有一个嫡女,若用嫡女联姻,更能彰显诚意,沐家的子孙多,沐家二房、三房都还有嫡子呢。
    他眼睛一亮,道:“明儿,太太把七娘、九娘、四奶奶与家中三位及笄的姑娘也一道带上,去了沐家要守礼。沐家还有一位老太君在,晋国公的爵位也在……”
    前些日子,未名宗弟子送了几位梁氏族里的姑娘来投奔。
    姑娘都已及笄,梁武业总不能不管她们的姻缘,少不得帮衬一把。族中姑娘,照了府中庶女的例发放月例,为了将日子过起来,姑娘们的月例在早前卫国公府的基础上少了一倍,就连下人们的月例也者减了。
    凉帝早前一心想杀尽沐家人。
    现在,还不是风平浪止了。
    凉帝往后只怕都不能杀沐家。
    沐家的家业得几十万两白银,居然有江湖朋友伸出援手帮其赎回。
    这得多好的朋友,才会垫上几十万两白银。
    就算是曾经的梁家,几十万两银子绝不是小数目。
    可见,这沐家的势力余温还在。
    沐家的儿郎们大多文武兼备,就凭这样的人家,就倒不了。
    梁武业还听到一个传言,说沐家被抄没时,朝廷没有为难老太君,是因为老太君手里有一条西凉先帝赐下的金鞭,上可斥昏君,下能打奸臣。
    梁武业唤了嫡次子来,语重心长地叮嘱了一番:“为父与你二哥、八弟在外经商,这一大家子人,总不能坐吃山空,我们不在,你就是家里的长男、支柱,要与六郎一道支撑起这个家。后宅,听你母亲的;外头的事,你们就要奔忙……”
    *
    翌日一早。
    沐容离开了沐家,与她一起离开的还有沐夏、沐冬。
    紫嫣早已候在城门口。
    沐容看了一眼,此时天色刚明,“与他们约的何时?”
    “巳时一刻!”
    “留下四名弟子,你与另两名弟子随我回总舵。梁家的人除梁宗卿外,其他人照着本宗门的规矩交给左右护法进行考校。”
    “是!”沐容跨上马背,回头翘望着晋阳城,此次离去,不知几时得见,她不能耽搁,未名宗还有大事等着她处理。
    沐容夹紧了马背,扬鞭一挥,如同离弦的箭,往天之尽头飞奔而去。
    洛城,我来了!
    耳畔,是呼呼的风声。
    眼前掠过老太君的容颜。
    这一次,老太君没有阻拦。
    在她离京的时辰,老太君正坐在慈宁院的花厅上,静默地看着沐容留下的书信,言辞间有愧疚,有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
    沐秀华撅着小嘴儿,“祖母,九姐姐去哪儿了?祖母……”
    “你九姐姐拜入江湖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