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人家》142农忙(感谢“四火”)

桑田人家最新章节目录
   正
    杨端午低垂下头,“其实,这次,也是谢花宝帮忙的。”她把谢花宝怎么来找她,给她七叶一枝花的事说了,补充道:“当时,整个镇所有的七叶一枝花都没有了,我还正考虑去别的镇买呢。而且后来,也是谢花宝要她哥哥谢玉去知会县太爷,我们在县太爷那里,才得了这么多便利的。要不然,县太爷哪会这么快放你走。”
    倪重阳叹了一口气:“我知道谢花宝本性并不坏,可能是一时想法钻进了牛角尖。端午,你若有空,可以去见见谢花宝,替我向她道声谢。”
    杨端午点点头:“我也有这个打算。”
    今夜,两个人缠绵了一次。次日醒来的时候,都已经是卯时了。
    火热的太阳悬挂在空中,肆意的烘烤着大地。
    池塘里的水,都被烤的温热温热的,把里面的青蛙都热的直叫。
    一旁的树上,知了已经被热晕了头,没日没夜的叫着,也不知道,它是哪来的好嗓子。
    吃完午饭后,倪鹏坐在竹椅上,修理着手上的农具,这时间到了,村村户户都要开始农忙了。
    杨端午也没闲着,这田间的杂草,又该修理修理了。
    杨端午背着个水壶,腰间别着一把镰刀,头上戴着一顶草帽,避过了午时的大太阳后,便开始在田间忙活起来。
    这田间的杂草长的很疯,杨端午上个月刚修理过一次,这不到二十天的功夫,又长满了田间。
    这除草,也是一门技术活。一般人,还真分辨不出,哪种是杂草,哪种是水稻。哪怕是老农民了,也常常有看走眼的时候。
    杨端午却有自己独特的辨别方法。
    这水稻,往往是按着轨道种下去的,所以,长大后的水稻,也是在一条直线上的。
    而杂草的根,往往长在水稻根之间,与轨道不能成一直线。
    利用这种方法,杨端午可以很轻松的辨识出杂草,并快速的除去。
    在除杂草的时候,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便是要“斩草除根”。这杂草生命力旺盛,如果哪怕只留了一点点根,就会很快又长出来。因此,杨端午要用锄刀将杂草连根挖起,这挖出来的杂草,也不能随便丢在地里,恐怕哪天有雨水,或田间有水滋润到,这杂草又可以蹭蹭的往上长。
    这是今年最后一次除草了,再过不了一段时间,就可以收割了。
    望着满眼的收成,杨端午的心里,美滋滋的。
    这炎热的夏日,让人的胃口差了很多。
    午饭,何湘捷为杨端午和倪重阳准备了解暑的绿豆汤。
    “端午,你再喝一碗吧。看你一整天忙里忙外的,这大热天的,中暑了可就不好了。”何湘捷笑着说道。
    杨端午也不推辞,况且这绿豆汤确实好喝。清口的绿豆衣加上甜甜的红糖,杨端午甚至还想喝第三碗。
    终于,太阳下山了,空气中凉快了不少。晚饭后,一家人搬着凳子,椅子的,来到院子里纳凉。
    “来,来,吃西瓜了。”何湘捷端着切好的西瓜走了过来。
    倪越第一个上前拿了一块最大的,快速的啃了起来。
    倪鹏接过何湘捷递过来的西瓜,笑了笑便也吃了起来。
    “重阳,来,你帮端午也拿一块。”何湘捷把西瓜端到了倪重阳面前。
    倪重阳看了眼杨端午,挑了块肉多的西瓜给杨端午,自己则选了个小的。
    夜空中,辰星闪烁,倪重阳指着北斗七星,开始给杨端午讲解星宿,慢慢的又讲到天干地支,玄黄之术,似乎,就没有倪重阳不知道的知识。
    县城衙门。
    周炎每日只吃简单的青菜汤饭,却不能出衙门,没有人愿意来领他走,他于是来找县太爷马严。问问他什么时候离开。
    原来马桐云私下给马严塞了红包,让他不要放周炎走。
    周炎知道马桐云太多的秘密,若是没有官府的看管,只怕出去后,会散播对马桐云不利的留言。
    “等有人收养你,你就可以离开。怎么,至少,你待在这里,有吃有住,总比你出去流落街头的好。”马奇说,“我们清河县也有责任保护一个孤儿的安危。”
    “说的那么好听,可你有帮我找收养的人吗?没有把。”周炎很生气,“这样关着和坐牢有什么不同?”
    “完全不同,你可以在衙门里走来走去,吃的都是士兵吃的东西,衣服若是破了,也会有婆子给你修补,甚至还会给你做新衣服。坐牢的如何能和你比?”马奇解释道。
    周炎好几次尝试要逃出去,可都失败了。
    谢花宝忽然派人来告知周炎,说是她府上正缺一个管事的,马奇过来问周炎,是不是愿意去谢府上当差?
    周炎哪有不乐意的。于是办理了离开手续,周炎被谢花宝带走了。
    过了几日,天气越发炎热,倪鹏家的猪圈中的一只猪,终于熬不住生病了。
    为了防止疫情蔓延,杨端午及时将生病的猪隔离了出来,给单独关到了一个地方。
    看着其他猪也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杨端午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忧愁。
    这养猪,最怕猪生病了,万一控制不好,这一病就是一个猪圈的猪都会遭殃。
    为了让猪能够健健康康的,杨端午每日打扫猪圈的时间从一次变成两次,有时候,甚至要打扫三次。可即便如此,猪圈里的猪,还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杨端午寻思了很久,最终决定,给猪增加营养。
    以往,杨端午都是用番薯藤、番薯叶来喂猪。猪也长的很好,可这大夏天的,这些番薯藤和番薯叶容易变质发酸,猪圈里的猪胃口也没那么好。
    为了让猪能够健康起来,杨端午到处去找新的食物。可总没有那么合适的。
    一日,杨端午被一群孩子吸引住了。上前一看,原来是在玩一条蚯蚓。
    这蚯蚓其貌不扬,甚至还有点丑,但当杨端午看见蚯蚓的一刹那,眼睛却发亮了。
    “就是它了!”杨端午开心的摸了下边上一个小男孩的头。
    “什么事吗?”男孩一脸茫然,瞪着眼睛看着杨端午。
    “你们喜欢吃烧饼吗?”杨端午突然心上一计,笑着问道。
    “当然,当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最好吃的,就是那沙拉馅饼,可惜我没钱,不能经常吃。”男孩突然低下了头,一脸的沮丧。
    “这样啊,”杨端午模仿着孩子的声音说:“我有个事情,如果你们能帮我完成,每个人都可以天天吃沙拉馅饼。”
    孩子们一个个亢奋起来。“什么事,什么事,”
    这个男孩甚至拉着杨端午的衣裳说:“我很能干的,你一定要找我。”
    “好,好,”杨端午蹲下身来说:“只要你们每天都给我送蚯蚓过来,就都有馅饼吃。”
    孩子们个个开心的手舞足蹈,这抓蚯蚓多大的事,男孩也不示弱,拍着胸脯说:“我肯定抓的最多。”
    “好,谁抓的蚯蚓最多,可以吃两个馅饼。”杨端午伸出手指,比了个大大的二。
    杨端午之所以选择蚯蚓做为猪的饲料,是因为蚯蚓的营养成分很高,对于特殊时期的猪来说,是很好的食物。
    回到家中,杨端午特地让倪重阳做了几个大大的馅饼,留着兑现自己的许诺。
    第二天,何湘捷正在屋内收拾着,忽然,门外传来孩童的喧闹声。
    正当何湘捷纳闷的时候,杨端午笑着迎了出去。
    “都来了啊,”看着孩童们一个个都提着袋子,或篮子,杨端午很是开心。
    “给,这里都是我们抓的蚯蚓。”男孩双手递上一个沉甸甸的篮子。
    “都进屋来吧,”杨端午让何湘捷带孩童们去洗了手,自己则把准备好的馅饼端了出来。
    当看到美味的馅饼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如虎狼般,杨端午亲自把馅饼一个个分给他们。
    送走孩子后,杨端午将蚯蚓放在水里,让蚯蚓吐了泥,清洗了干净,最后称了一下,足足有三斤多。
    杨端午将处理好的蚯蚓和新鲜的番薯藤混合一起,倒进了猪槽里。
    如此几日,猪圈里的猪明显精神了很多。原先被隔离的那病猪,在杨端午的调理照顾下,也恢复了健康。
    饭后,倪重阳在院子里来回踱了两圈。
    这已经是倪重阳的习惯了。精通养生之道的倪重阳,深谙气血的生化规律,这饭后走几步,可以促进气血的运化,对身体十分有益。
    大约半柱香的功夫之后,倪重阳伸了伸懒腰,走回了屋内。
    烛火下,原木桌,古时传下来的经典医书《神农本草》正躺在桌上。倪重阳为了整理历代古籍,不放过任何一本医书。
    昏黄的烛光,在黑夜中也显得有些模糊,倪重阳用树枝将灯芯挑了挑,火一下子明亮了不少。
    突然,倪重阳手中的笔停顿了下来,将《神农本草》拿近烛光看了片刻之后,倪重阳又将书重新放回了桌上。整个人站起来,走向门口,推开门,深深的呼吸了口新鲜空气。
    《神农本草》,作为自古以来的医籍经典,被医者奉为第一医书,甚至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以至于所有与之有出入的内容,都被认为是不符合医学原理的。
    可倪重阳却偏偏发现了一处《神农本草》记载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内心的强烈冲突让倪重阳坐立不安。
    肯定是自己哪里弄错了,倪重阳再三查验自己的理论,可查验结果证实,倪重阳的理论没有问题。
    可无论如何,都不能贸然判断医籍经典有错误。倪重阳又开始地毯式的搜索,把能找到的医籍都做了详细的参照对比。
    终于,倪重阳发现了问题所在。
    原版医书的记载与自己的发现吻合,可是在誊抄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为错误,把相关内容誊抄反了,以至于以讹传讹,误导了众多医者。
    倪重阳对于自己的这一发现非常谨慎。
    端午端着鸡汤走进来,“重阳哥哥,累了吧,补补身体。”
    倪重阳看到端午就和她兴奋地讲:“端午,我今天把《神农本草》上几个誊写错误都查出来了。”
    “重阳哥哥真棒。”端午也为他高兴,笑脸迎人,“不过,身体是本钱,先把这鸡汤喝了吧。”
    倪重阳看到鸡汤里,沉下几朵红色的,饱满的枸杞,很欢喜地喝了一口,“很味美。”
    “你喜欢就好。”端午出去,不再打搅倪重阳研究医学。
    杨宗闰的温泉场生意下滑,也和李家闹翻,便找杨端午商量。
    “端午,李老爷很不讲理,把他自己的股份卖给了陈老爷,陈老爷根本就不管温泉场的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