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大秦天庭》第60章欲灭其国,先亡其臣

秦时明月之大秦天庭最新章节目录
   漆黑的夜空繁星点缀,咸阳城外,一匹快马疾驰而来,从咸阳城街道飞驰而过,来到王宫门前,传信兵下马,将一密封好的圆筒交给王宫守卫。
    守卫送到值班的内侍手中,内侍不敢怠慢,双手恭敬捧着圆筒,极速前往咸阳宫。
    已是五更时分,咸阳宫书房内仍旧灯火通明,郑和出去将竹筒接过,返回书房,恭敬的递给嬴政。
    嬴政拿起竹筒,取出里面的羊皮卷,摊开看完,脸色变化不定,放下羊皮卷,淡淡的说了句:“联军三十万大军,全被白起屠灭。”
    郑和惊愕失色,双瞳放大,却是一言不发。
    嬴政又自顾自的说道:“孤也没有想道,他会如此的果决,我秦国二十五万大军,为了他这个决定,仅剩十万,损失惨重,亦让我秦国伤筋动骨。消息传遍天下,就连秦国百姓都会对他怨言不断,说其天怒人怨也不为过。”
    郑和也不搭话,低着头恭敬的站在身后。
    “莲花卫如何了?”嬴政忽然问道。
    郑和恭敬道:“三保选了二百人,三流境界者百人,二流境界者七十人,一流初期者二十人,中期者八人,后期者二人。”
    嬴政有些不敢相信的望着郑和,一流高手竟然有三十人,在他看来整个天下明面上的一流高手都不会超过二十人,这才一年多的时间,郑和竟然培养出来了三十人,若不是他知道郑和不可能骗自己,他都觉得有些天方夜谭。
    “怎会如此之多?”嬴政还是问了出。
    郑和见嬴政吃惊,心里一阵窃喜,主要还是在他心中,嬴政无论遇到多大的事,总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能让嬴政如此诧异,他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回道:“三保曾经与王上说过,《葵花宝典》经过三保的修改,更适合我等身体不全之人修练。”
    嬴政道:“孤还以为赵高能如此迅速的到达一流境界,是他天赋异禀,如今看来也是因功法的缘故。”
    对于赵高的修建进度,郑和是清清楚楚,回道:“他们这批人中《葵花宝典》锲合度最好的还是小高子,他如今也是一流后期,速度之快,三保都是汗颜。”
    嬴政不语,低头思索,既然莲花卫中有这么多的高手,他也就放心了,道:“你派遣十位一流高手前去关外大营,暗中保护白起,这天下没有那么简单。”
    “诺。”
    嬴政又恢复那霸气凌然的风姿,道:“传令内阁,拟诏:秦国之人,胆敢非议白起者,以六国间人罪论处。”
    “王上……”郑和注视着他眼前的这个小男孩,他很清楚,嬴政的这一道诏令一下,就将秦国百姓对白起的不满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
    “照孤的话去做。”嬴政不可质疑的说道。
    “诺。”郑和最终还是没有再劝。
    “他是臣,孤是君,臣有错,君来抗。”嬴政的话音在书房内响起,不知是对郑和说得还是对自己说的。
    “白起,你能遇到如此君上,是你万世之福,亦是我一生之幸。”
    郑和在心里想到。
    又过了会,又有消息传来,原来是王琦派人送来的奏札,向嬴政禀报武关大胜之事。
    嬴政看完,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下,六国伐秦,他表面上不慌不忙,实则时时挂记。
    不然,他也不至于到了五更天都还没有睡觉。
    嬴政跨出书房,抬头仰望星空,见那星空之中,群星闪耀,对着郑和道:“你觉得这星空美吗?”
    郑和抬头,目光变得凝重,还没有回答嬴政的话,嬴政又继续道:“可是,谁又能想到,如此美丽的星空,却掩盖着无尽的深渊。”
    说完,转身迈步朝着寝宫走去。
    此时咸阳城的街道却突然出现了好几辆马车在黑夜中穿梭,有几架驶入商君府,也有几辆进了穰候府。
    咸阳城北面的官道上,正有一辆马车驶来。
    车驾中随着马车摇曳的火焰,散发着昏暗的灯光,照亮了诸葛亮手中的竹简。
    诸葛亮好像是想到了什么,放下竹简,一声长叹。
    两日后,秦国早朝。
    章台宫,朝天殿。
    君臣见礼之后,商鞅率先出列禀报一些事情,群臣商议,嬴政定夺。
    诸事毕,群臣寂静。
    军机阁的阁主魏冉拱手高声道:“启禀王上,五日前,函谷关外的六国三十万大军全部覆灭,吴起被俘,我军大胜。楚国位于武关的十五万大军投降,其统帅黄歇自刎而亡。至此,六国攻秦,终为我秦国所灭,秦国大胜。”
    秦国四品以下的官员还没有收到消息,听魏冉如此一说,惊讶的同时又是高兴不已。
    商鞅,张仪,老廷尉等人也是红光满面,心情愉快,秦国大胜,没有什么消息比这更震撼人心,值得高兴的了。
    樗里疾,蒙骜等军机阁之人也是高兴不已,此次秦国大胜,他们军机阁居功至伟,他们用这场胜仗证明了他们军机阁几人的能力,是有资格统筹全局的战争和布局的。
    魏冉退下,樗里疾礼道:“此翻大战,六国共出动大军九十五万,灭敌七十五万,俘虏二十万,缴获兵甲百万,粮食二百万石,俘虏民扶八十万。”
    说道这里停顿了一下,有些低沉的说道:“我军战死二十万将士。”
    大臣们开始既高兴又震惊,听到后面大都黯然神伤。
    这时嬴政开口道:“战死将士的家属的补恤一个子都不能少,此事由内阁负责,户部和兵部协助。若有一丝差池,孤相信有的是人能接替你们的位置。”
    “臣等遵王令。”商鞅,范蠡,司马梗几人应道。
    嬴政满意的点了点头,又继续说道:“诸位以为二十万降军和八十万民扶应该如何处置?”
    “禀王上,以臣之见为了震慑六国之人,当全杀之。”一位大臣出来说道。
    嬴政听得是头皮发麻,这可是近百万人啊。
    嬴政默不言语。
    “禀王上,臣以为,二十万降军和八十万民扶应该遣散回国,以彰显我秦国之仁义。”又一位大臣出列道。
    嬴政的小脸顿时就黑了,他没有想到秦国朝堂之上竟然会有这样的奇葩大臣。
    我秦国战死如此多的将士才俘虏敌人二十万大军,八十万民夫。你竟然张口就说“放了”,如果不是在朝堂之上,如果他不是秦王,他真想脱下鞋子,狠狠地在这位大臣的脸上来两下,我让你“放”。
    商鞅等内阁人员也是听得眉头一皱,魏冉更是双目发狠,蒙骜满脸的不愉。
    “臣之见,二十万降卒当杀,至于民扶可让六国派遣公子来我秦国为质,再放其归国。”
    “王上,我秦国是要覆灭六国,一统天下,开创万世太平的。定不能放虎归山。不然他们又会成为新的六国军卒,秦国之敌,为了以绝后患,杀之。”司马梗出列道。
    嬴政有些头大,满朝文武的大臣,文臣意见不一。武将则是认为杀了一绝祸患,这是他不能接受的,在他的观念中,投降应该是免死的。
    但是大臣们说得很对,在这战国时期,生产力底下,一个成年男子可是支撑起一个家庭,若是杀了这百万人,六国的农业生产绝对会瘫痪二十分之一。别小看这二十分之一,这会让六国许多人饿死,国家税收减少,动乱频发,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嬴政忽然觉得刚才说放了二十万大军和八十万民扶的那位大臣是多么的可爱。
    这是嬴政不知道,在古代坑杀敌军俘虏,是一种相当常见的行为,历史上的项羽还在新兴城坑杀过秦国二十万降卒,这些列子数不胜数。
    嬴政对着商鞅问道:“商君有何看法?”
    商鞅禀道:“臣认为将其贬为奴隶或者和六国换取钱财。”
    商鞅的回答比较中肯,七国基本都是这样处理的,秦国和六国都是有奴隶的,奴隶分为官奴和私奴。奴隶的来源一般是犯罪的平民和大臣及其家属贬为奴隶,还有就是被俘虏的敌国士兵贬为奴隶。只是相对而言,秦国奴隶跟奴隶社会的奴隶相比,他们的身份地位已经有所提高。
    将人贬为奴隶这种做法,嬴政是深恶痛绝的,毕竟他曾经生活在和平年代,在他看来这种行为是人性的扭曲。
    对于将俘虏用来和六国换取钱财和粮食嬴政还能接受,但是对于这种处理方法不是很满意。
    “禀王上:杀俘会让六国之人对我秦国恨之入骨,天怒人怨。依臣之见,欲灭六国,先灭其臣。”
    一直沉默不语的诸葛亮站了出来,向嬴政禀道。
    本心烦意乱的嬴政,一听诸葛亮的话,顿时来了精神,终于来了个不杀俘虏的了。
    商鞅等人也是意外的看着大殿中央的诸葛亮,不知他此话何意。
    嬴政朝诸葛亮点了点头,诸葛亮转身对着商鞅一礼道:“敢问商君,兴国者,何种人也?”
    商鞅想都不想就回道:“尚贤者,政之本也。”
    诸葛亮一礼,又对魏冉礼道:“敢问穰候,领兵者,何种人也?”
    魏冉道:“兵法云:能领兵者,谓之将,能将将者,谓之帅。”
    诸葛亮又谢,对着嬴政恭敬道:“强国者,贤臣也;领兵者,帅才也。若六国无贤臣,无帅才,百万俘虏,秦之民也。”
    嬴政听明白了,商鞅,魏冉等人也听出来了,诸葛亮这是要用百万俘虏换六国的能臣帅才啊。到那时,秦国越来越强,六国反而越来越弱。
    至于六国会不会答应,这是阳谋,他们不得不答应,六国君王要是不答应,六国百姓会让他们的王位坐不安心。
    嬴政望着下方的诸葛亮是越看越满意,能有其为臣,真是三生之幸。
    嬴政扫视一圈殿下群臣,威严道:“今,孤决定成立一府三部。一府为天策府,天策府为秦国智囊,可参与军事,可协助政务,为秦国发展出谋划策。诸葛孔明,西征期间,一计灭杀十余万匈奴人;后又出使月氏,促成秦月连盟;又为司马错出谋划策,攻伐羌族;以及同白起定下诱敌深入之计;到今日的强秦弱六国之策;一桩桩一件件,足以证明其有资格和功劳担任天策府府主一职。”
    嬴政说完朝臣惊骇,他们没有想到诸葛亮还没有一官半职,就立下如此多的大功劳,望其眼神,如同在看一位活着的智慧神明。
    商鞅也是注视着云淡风轻的诸葛亮,嬴政说的这些,有的他有所耳闻,有的不曾听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