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侯爷》第716章名士赵咨

三国小侯爷最新章节目录
   “报!”
    营帐外,一名士兵禀报。
    士兵进入营帐中,道:“大王,军营外,有一人自称吴王使节,特来求见大王。”
    刘修吩咐道:“请!”
    如今,楚国已经和吴国开战,孙权还派使节来,这就了。
    时间不长,孙权的使节进入营帐中。
    刘修打量着来人,心中赞叹。
    来人一袭黑长袍,头戴进贤冠,腰缠玉带,足蹬长靴,身材颀长,相貌堂堂,俊逸不凡。
    进入大帐中,中年人道:“吴国赵咨,拜见楚王。”
    刘修听到赵咨的名字,有些讶异。
    孙权派来的人竟是赵咨。
    三国当中,赵咨出场很少,却留下重重一笔。
    史载,关羽被杀,荆州被吴国夺取后,刘备愤怒之下,兴兵攻打吴国。双方一交战,刘备连战连胜,打得孙权毫无抵抗之力。
    为了保全自身,孙权向刘备求和。
    然而,刘备却不同意,一心一意要攻破吴国。
    孙权见刘备来势汹汹,而麾下的精兵又无法抵挡,加之北方还有魏国,他也担心魏国曹丕趁火打劫。
    无奈之下,孙权向曹丕上降表,向曹丕称臣。
    孙权派遣赵咨前往邺城,向曹丕求和。
    赵咨见到曹丕时,曹丕有些看不起孙权,便端着架子。而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君主,曹丕的才学是最高的。
    曹丕虽然比不了曹植,但也精通诗赋,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当着赵咨的面,曹丕询问孙权在文学上的造诣如何?
    曹丕的意图,是打算打压一下孙权。
    可是赵咨的回答,却相当精彩。
    赵咨没有正面回答曹丕的问题,不卑不亢的道:“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闲余时,亦博览书传历史,但不效儒生寻章摘句,只采其要旨,观其要领。”
    一句话,曹丕尴尬了。
    曹丕自豪的是自己精通诗赋,才学出众。
    赵咨的回答中,说孙权心思都放在朝政上,只是闲暇读书。言外之意,身为君主,却要穷究诗书,是舍本逐末。
    曹丕被赵咨的话噎住后,也不甘心。
    当即,曹丕转换方向。
    曹丕顺着赵咨的话,问道:“孙权志在经略吴国,但魏国要讨伐吴国,吴国能抵挡吗?”
    魏国的势力强大,曹丕以势压人。
    赵咨仍是一副平淡样子,又回答说:“魏国有征伐吴国的精锐,吴国也有长江天堑抵挡。而且吴国水师天下无双,足以确保吴国不坠。”
    魏、蜀、吴三国,魏国骑兵最厉害,吴国水军最厉害。
    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曹丕听到赵咨的话,又无言以对。
    赵咨不卑不亢的回答,令曹丕始终不能占据上风。
    到最后,曹丕也放弃刁难,问道:“吴国像先生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赵咨略显谦虚,回答道:“吴国智勇无双的人,不下百人。像在下这样的,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曹丕听完后,对赵咨很是赞赏。
    最后,曹丕接受孙权称臣。
    如此一来,孙权北面防线稳定,才转而全力抵挡刘备的攻击,最后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赵咨此人,出场不多,但确实是个人才。
    刘修眼中光芒闪烁,道:“赵咨,且让本王猜一猜你的来意。孙权派你来,是来求和的吗?”
    赵咨道:“楚王睿智,在下佩服。”
    刘修道:“天下人都知道,此番讨伐吴国,是本王牵头的。如果本王中途停止,天下人怎么看待本王?”
    赵咨道:“战事一起,烽烟遍地,会有无数的百姓受灾。倘若楚王停止兵戈,百姓只会拍手称赞。楚王不仅不会威严扫地,反而会令百姓更加敬重。”
    刘修道:“可是,本王铁了心要拿下吴国。”
    赵咨听到后,面上掠过一抹凝重。
    刘修本就是才略无双的人,他要说服刘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赵咨道:“楚王如此,只能将吴国推向魏国。”
    “我主向楚王求和,一是吴国两线作战,难堪重负;二是吴国和楚国是姻亲关系,打断腿还连着筋的。”
    “诚然,吴国不敌魏国和楚国联手。”
    “可吴国归顺任何一方,都会增强一方的力量,使得这一方具备压倒性的实力。”
    “楚王,还请三思。”
    赵咨言语不卑不亢,神仍是镇定自若。
    在他的描述下,孙权归顺刘修,那都是看在孙尚香的面子上。
    否则孙权归顺曹操,楚国必定危险。
    刘修暗道赵咨聪慧通达,一眼就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只是,刘修却不惧。
    刘修道:“赵咨,问题的关键在于,曹操会接纳孙权吗?”
    赵咨闻言,眼中闪过忌惮神。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赵咨的话带着威胁,打在刘修的薄弱点。可刘修的反击,也命中了吴国的弱点。
    一旦曹操不接受吴国投降,吴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
    这是最致命的弱点。
    赵咨心念转动,他不会承认刘修的话,更不会示弱。一旦他承认了刘修的话,这一次出使,就彻底失败了。
    赵咨微微一笑,沉声道:“楚王大谬!”
    刘修道:“愿闻其详!”
    赵咨正道:“吴国归顺魏国,魏国势力大增,有了灭掉楚国的机会,曹操焉能错过?”
    刘修一听,放声大笑了起来。
    笑声中,带着戏谑,更有着不屑。
    赵咨道:“楚王何故发笑?”
    刘修回答道:“如果孙权交出兵权,入邺城为囚,本王相信曹操会答应。当然,如果孙权交出兵权,入襄阳为囚,本王也会答应。”
    “只是,孙权甘愿吗?”
    “孙权的求和投降,只是表面上如此,实在不值一提。”
    “只要孙权在吴国一天,那吴国就是国中之国。”
    “这样的吴国,根本就不会听从调遣。”
    “曹操收下了吴国,在攻打楚国时,说不定,孙权直接一刀捅在曹操身上都不一定。”
    刘修说道:“赵咨,曹操会接纳这样的孙权吗?”
    赵咨听到刘修的话,面凝重。
    刘修的分析,可谓是说到了最重要的核心。
    孙权投降,最多是派遣质子,但绝不会交出兵权。
    赵咨仍是摇头,他仍不承认失败,正道:“楚王差矣,吴王归顺魏王,自当帮助魏王,岂会违背道义,再反攻魏王。”
    刘修冷冷一笑。
    赵咨虽然善辩,可现在局势如此,纵然赵咨心有沟壑,却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势如此,赵咨难有作为。
    刘修道:“傻子都能知道,一旦魏国灭掉楚国,下一步就是吴国。”
    “孙权何等人精,会看不到这一点?”
    “所以孙权即使归顺了曹操,最终也会和曹操翻脸,不会让曹操灭掉楚国。孙权最希望看到的,是楚国和魏国两败俱伤,他才能有所作为。”
    “可惜,本王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同样的,曹操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刘修盯着赵咨,道:“赵咨,你现在明白了吗?”
    赵咨咽了口唾沫,心中顿生无助之感。
    面对刘修,他不仅没有劝服刘修,反而让他自己有些动摇了。
    赵咨咬牙道:“楚王,在下出使前,吴王还嘱托了在下一番话。”
    刘修眉头一挑,道:“什么话?”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