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科技狂人》第0290章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重生科技狂人最新章节目录
   从技术角度来讲,播放器、内容载体、存储格式三者当中,播放器操作内容载体,而内容载体服务于存储格式。
    因此,录像机大体上跟着录像带的历史而进步,而各自为战的存储格式纷争则由来已久。
    录像带系统的发展,动力来源于更早时期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
    由于美国东部和西部时区不同,因此美国电视行业需要寻找一种设备记录下东海岸的电视节目,等到西部也到了节目播出的时间再播放。
    以此为契机,rca、bce和等多家公司,都参与了开发工作。
    成立于1944年的美国存储设备制造商,算得上这一行业的重要先驱之一,美国第一款实用的录音磁带和录像磁带,就是出自它的手笔。
    在制作了多台实验性的设备后,于1956年推出了第一款取得市场成功的磁带录像机。
    该产品使用了两英寸即5.1厘米的磁带,被称为2‘格式,“quad”的前缀,来源于其所使用的4个磁头,这种记录方式也被称为——横向记录。
    它录制ntsc格式时,转速为每分钟,pal格式时对应的转速则为。一盘标准影带的长度为4800英尺。可录制1个小时的电视节目。
    ‘录像机虽然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进入实用的电视录影带,但由于高达美元的价位,只有电视网以及最大的私人电视台。才能买得起它。
    年,日本公司进入了这个领域,东芝研发出来一种不同于,新的磁带记录方法——螺旋扫描,可实现于reel-to-reel——卷对卷的磁带,这种形式基本上就是现在所流行的,世人所熟知的双磁头磁带结构。
    索尼很快利用这项技术开始发力,它在1963年针对商务、医疗、航空和教育用途。推出了第一种reel-to-reel录像机2‘pv-100,飞利浦的类似产品为1‘。
    这些应用属于专业领域。而第一个针对家庭应用的录像机同样出现在1963年,是pany——英国诺丁汉电子真空管公司的。
    但是这个产品缺点太过明显,价格昂贵,一次只能记录20分钟。仅支持英国唯一可用的黑白格式,而且用户自行组装的时候,颇有难度。
    可日本公司最善于解决这些问题,索尼在1964年推出了更成熟可用的家庭录像机cv-2000。
    和rca也随之在1965年针对家庭消费市场,推出了他们自己的,价位在1000美元以下的reel-to-reel黑白录像机。
    以此同时,非封装盘式系统逐步演变为了盒式。
    年,索尼与其它七家合作制造商一起开发了一个工业标准,即索尼u-系统。其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盒式录像带格式。
    这种录像带使用3/4英寸——1.9厘米的磁带,最大播放时间为90分钟。
    由于使用的方便性,u-很快横扫日本和北美市场的其它消费录像带系统。u-录像机在电视台、学校以及商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可以说,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录像带系统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只能说是处于技术积累和优胜劣汰的阶段,还远远没有取得大众市场的成功。
    直到1970年代后期,当欧洲和日本公司开发了带有更加精确的电子计时器和更长的录制时间的先进机器之后。vcr才开始成为一种大宗消费品。
    到现在为止,市面上存在三种相互竞争的、物理上不兼容的不同盒式录像带技术标准。
    其中。做为第三种格式的2000,是飞利浦在1978年推出的。
    这种产品只在欧洲销售,由于其有限的特色以及不可靠的名声,前景悲观,可以视为路人角色,直接忽略掉。
    不得不说,日本的创新能力,未必具备多大的优势,但在技术改进和优化上,则屡屡占据着世界头把交椅。
    而这次录像带格式之争,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剩下的两个标准都属于日本企业,一方为率先推出的索尼,另一方为迅速跟进推出vhs的jvc——杰伟世。
    当然了,在录像带系统发展前一阶段参与进来的厂商,虽然成了看客,但无碍于他们跟风生产来赚钱。
    通过u-的初战告捷,索尼在录像机这个领域可谓是积累下了深厚的技术底蕴,便是从u-演化而来,于1975年推出的;而——vhs标准则由jvc公司在1976年开发。
    两者相较而言,vhs提供了比更长的播放时间,同时磁带传送机构没有那么复杂。
    比的快进和后退速度快很多,因为在磁带高速卷动之前,播放磁头已经离开了磁带。
    画质方面则是格式比较好。但这个优势对用户而言,往往没有更长的播放时间吸引力大,而且在进入美国时候。被害怕冲击电影业务的环球告上了法庭。
    索尼的之所以在第二阶段的录像机标准竞争中落败,原因非常复杂,比如自身因为第一阶段的市场竞争胜利而变得骄傲自大,专利技术并非足够优秀但却固步自封、运营上太独导致缺少合作伙伴等等。
    而jvc以及它的后台老板松下,则姿态足够低,态度足够灵活,当rca要求通过降低画质的方式增加播放时长的时候。索尼拒绝了,而jvc则跪舔了。
    于是就这样。双方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不过,在大众应用领域败北的,在广播级应用领域当中依然十分广泛,毕竟后者更在意的是画质。
    按照历史轨迹发展。这场标准之战的走向,要到1984年才会变得明朗起来,在此之前则各自拼命地跑马圈地,抢占市场。
    唐焕熟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也知道如何选择,但自己的实力毕竟蔚为可观了,如果站到索尼这边,没准真能让索尼最后胜出了。
    所以,原本时空的态势只能参考。唐焕还得实际考察一番,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安川英昭的提前安排下,唐焕首先访问了索尼公司。其会长盛田昭夫和董事大贺典雄等人亲自出面招待,而社长岩间和夫则因为身体健康原因未能露面。
    唐焕对此并未多想,因为他知道,按照历史轨迹发展,岩间和夫就会因为癌症撒手人寰,由大贺典雄接替社长的位置。
    换而言之。未来的十几年内,索尼的当家人。就是眼前的盛田昭夫和岩间和夫。
    虽然看起来自己被盛情款待,但唐焕并没有任何情绪波动,自己值得如此的规格,而且日本人的礼遇,只是出于对强者的一种尊重罢了,纵然点头哈腰、彬彬有礼,但其脑袋里的鬼主意仍然照打不误。
    在寒暄过程中,唐焕对于在日本国内极有声望的盛田昭夫,倒是特意观察了一番。
    此人在二战期间曾经担任海军技术中尉,并认识了井深大,于是到了战后,两人共同创立了索尼。
    盛田昭夫对于索尼的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索尼在美国的融资和上市、创造了极为成功的“随身听”品牌、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路将sony品牌推广至全世界。
    不过,盛田昭夫并非一个安安分分的生意人,他的言论更是引人注意。
    比如在1960年代,盛田昭夫创作了《学历无用论》,书中强调企业应该注重个人能力,而非学术背景。
    这种观念对日本传统的雇佣积习提出质疑,并在当时的日本引起极大的反响,成为超级畅销书,再版十多次。他也借此博得了“打破传统框框,不拘一格起用人才”的美誉。
    原本时空里的1980年代最后一年,盛田昭夫和政治人物石原慎太郎,共同编著了一本书——《日本可以说不》。
    这本书的出版时期,正是日本经济形势表现最疯狂的阶段,索尼买了哥伦比亚,松下买了环球,三井买了洛克菲勒大厦……给人感觉日本恨不得把整个美国都买下来的样子。
    在这种日本经济增长的大气候下,该书迅速成为讨论热点,许多未被授权的版本被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流通。
    可以说,这本书因鼓吹日本应该在包括经济和外交的各个领域提高自主地位,尤其是相对美国的自主地位而著名。
    书中说道:“无端挑起战争的好战的日本人,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残暴的日本人,这是人们对日本人的两个误解,也是‘敲打日本’的两个根由。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它。”
    不过,在被授权的翻译中,没有包括盛田昭夫的文章,据说是索尼公司担心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所致。
    彼之英雄,我之仇寇,如是而已。
    虽然唐焕对盛田昭夫不感冒,但这不会影响到和索尼做生意。何况有了交流的渠道。才会有下手的机会不是。
    就像翁菁晶曾经问的那句“大人物是不是也能当一个好演员呢”,答案当然是了,每个人的心里。可都是有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
    “这次来索尼公司打扰,感觉十分过意不去,我特意准备了小礼物,表达一下心意。”唐焕一摆手,随从送上来几幅他写的字,其内容均来自于《论语》,这部经典在日本上流社会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日本皇室取名字就常常进行引用。
    唐焕的书法完全拿的出手,盛田昭夫和岩间和夫显得十分高兴。
    “我们也是准备了小礼物。倒是和唐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了。”盛田昭夫用目光示意了一下,一个秘书送上来一个精美的礼盒。
    唐焕打开一看,原来是索尼正在极力打造的,同样也是盛田昭夫的得意之作——“随身听”。
    “这个产品我可是闻名已久了。”唐焕装模作样地惊喜一番。甚至带上耳机,按下了播放键。
    不可否认的是,索尼产品的质量确实有独到之处,就拿眼前这个耳机来讲吧,几十年后的大众货都未必能在音质上比得过。
    唐焕微微一挑眉头,并非因为对索尼优秀品质的赞叹,而是他竟然听到了邓俪珺的歌曲,这是歌后今年上半年在日本发行的新单曲——最初的梦想。
    看来,在礼物的选择上。索尼可谓是煞费苦心啊。当然了,这也显示出了索尼的公关能力。
    通过这种礼尚往来,双方的会谈气氛自然更加融洽了。很快将谈话内容扯到了正题上面。
    唐焕并没有直接说,我想看看你们的和jvc的vhs,究竟哪个更好,而是走的迂回路线。
    索尼今年在3.5英吋软盘和相应驱动器研发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展,对此。二代方圆电脑是真的十分感兴趣。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