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督公》第二百四十三章两封塘报

东厂督公最新章节目录
  
    qu 这个年近七十的老臣已是头发花白,腰背伛偻,却仍在为这个国家贡献着最后的光和热。
    “皇上,秦书淮急件!”
    秦书淮因为从横岭撤退后迷了路,又遇大雪封山,所以他的塘报反而比袁崇焕的晚了一些。
    崇祯顿时猛地睁开了眼睛,迫不及待地问孙承宗道,“老师,秦兄怎么说?”
    孙承宗说道,“回皇上,秦大人急报:横岭大捷!”
    崇祯疑惑道,“横岭大捷?袁崇焕既然蓟州大败,又何来横岭大捷?”
    说着,立即接过塘报看了起来。
    “臣秦书淮顿首再拜,叩请吾皇圣安!十一月二十六,建奴大军欲从横岭一小道潜越蓟州,臣率职部四千余人于该小道设伏。酉时,敌至。全军将士无不用命,与敌激战近一个时辰,血流成溪,白雪成瑰……是役,我歼敌九千余,其中六千精锐,三千厮卒,斩敌大将阿巴泰,重伤敌将阿济格。我军亦伤亡惨重,共计战损两千余人……”
    崇祯看到这里,不由鼻子一酸,大声喝道,“好!好一个血流成溪,好一个白雪成瑰!”
    放下奏折,又对孙承宗说道,“老师,秦兄说他歼灭了近万建奴,其中六千是精锐!六千是精锐哪!”
    崇祯欣喜若狂,犹如在汪洋中看到了一棵救命稻草。
    “秦兄,又为朕立下了奇功!一战便歼灭近万建奴,试问如今满朝文武何人能及?如此一来,越蓟州之建奴不足惧矣!”
    孙承宗捋了捋胡子,说道,“若秦大人没有夸大,那么此次越过蓟州的建奴主力,实则不过一万一二而已,我军若部署妥当,定能将之拦截在通州以外。”
    崇祯立即说道,“孙老师,旁人若发来这样的塘报,朕是一定要打个疑问的。但是秦兄发来的,朕是深信不疑的!朕信他!”
    孙承宗笑道,“皇上得秦大人这般良臣是福,秦大人又能得皇上这般圣君亦是福,君臣相彰,便是我大明之福也!”
    崇祯原本暗淡的眼神又渐渐地明亮了起来,一番豪情壮志又涌上了心头。
    “建奴仅凭一万余主力便想叩我京畿,真当我大明无人么?呵呵,骄兵必败!朕这回就要让他们知道知道这个道理!”
    说罢,又问道,“老师,京畿附近的防守布置的如何了?”
    孙承宗说道,“目前,昌平总兵尤世威驻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宣镇总兵侯世禄原驻三河,不过他说三河城小不易就食,申请守通州。”
    崇祯点头道,“侯世禄是守不住三河的,让他回通州吧。秦兄对通州一带熟,他的江河帮不就在通州吗?我看等秦兄回来后,通州就让他坐镇吧。”
    孙承宗说道,“秦大人虽屡立奇功,兵术谋略在我朝少有人及,但这些边关将领与他不熟,恐怕指挥起来会有难度。”
    孙承宗说的很现实。秦书淮虽然屡立大功,但只是今年刚刚才冒出来的,论资历还是浅的很。更重要的是,他的横岭大捷虽然震世骇俗,这等战功如今朝中无人能及,但因为是刚刚发生未经证实,那些将领未必会买账。再加上明末的将领各个都自视甚高,让十六岁的秦书淮去统领他们,心里肯定会有所不服。
    崇祯细想了一下,觉得孙承宗说的也有道理,便问,“老师的意思,通州当何人坐镇呢?”
    “老臣以为,还是袁督师坐镇方可。”
    崇祯皱了皱眉,说道,“老师以为,朕还可以再信袁督师么?”
    孙承宗直截了当地说道,“袁督师统筹各军,秦书淮带通州锦衣卫及江河帮协防,二人方可各尽其能。届时老臣也会去通州,居中协调,当可保各线运转顺畅,军令无阻。”
    崇祯想了想,道,“老师说的是,就依老师所说的来办吧。”
    顿了顿,又道,“不知道秦兄现在何处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