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三百章福州风云(三)

回明最新章节目录
   川月的福州,并没有因勾心斗角的时局而影响绿树生灿叫供…锦簇的美好景色。西湖少了郓王。游客明显地增加了,整个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增加了很多热闹的游船。但是谁能有郓王那样豪阔。于是整个景致也寂静下来了,丝竹管弦之声和女人艳笑之声,好像全都被朱栋带走了。整个一个美好的景色,就这么白白地给辜负了,好像缺少一些什么似得。
    老天爷似乎也不满意。妾坏了脾气,一会儿风,一会儿雨;一会儿燥热,一会冷寒。恨不得叫花落尽,令草地铺满泥泞,将整个的美景撕碎。变成一个浮躁而脏乱的世界。
    一夜风雨,将福州按察使盛鹏府第庭院中的灿烂桃花,吹得落红满地。一早起来的盛鹏,颇潇洒地着一袭白布圆领衫。跃着木屐。在曙光初照的庭院中漫步。光线还较昏暗,这年的桃花竟是那么红,那满地的桃花瓣。像血也似地在地坪中流淌。他心里隐隐感到一种不祥。大清早的,他是不愿往晦气的事上去想的。
    他出身于武臣世家,自从皇上重用哥哥。而又和太子接近之后。渐渐有了望族的背景,权贵的靠山小不过这些基本上都和他无关,盛鹏自己认为自己是纯靠勤奋,才得以进入国家的最高学府一一国子监。
    他在学院里以文名得到同窗们的敬重。也使他滋生了跻身政坛,集入朝廷的心思。他期望有一举成名的机会。机会终于来了。哥哥盛庸深的皇上的器重,身为军镇总督,又和太子结成了亲戚,守望相助,本来是有望延续盛家的兴旺的。
    可是哪里料想得到,他的期望越高。却也是失望越高。家族地位的稳固,却让盛鹏陷入了绝望之中,盛氏一族的繁荣,让很多人起了忌惮之心。对于盛庸的地个无可动摇,但是对于其家族的成员却是诸多限制。盛鹏在年合肥知府任上。由于唐赛儿那莽撞的作乱牵连,不仅被削掉官籍。还被送到偏远的辽东交给太子留用。这对盛鹏来说,是他企望仕途之初所得到的第一个惨痛教。
    一年之后。他又获得了第二次机会。那是也就是自己侄女,也就是太子侧妃的一句话。以这种殊荣,开始了他梦中的仕途,到通州做了一个知县。虽然只是一种从属主管官员办事的七品小官。但凭着他的文笔和钻营,几年之后,他终于以“校书郎”的迁升。进了东宫门下。虽仍是小官,但大小总算是个好的起步,是一个走向辉煌的。
    教使他学会了抑制漏*点控制冲动,力戒张扬;也使他懂得靠让 的重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他经常细细咀嚼的诗句。到北平之后。他领略到临安当时官场的奥秘。很明显,要想在仕途上大展就必须投靠依靠太子门下。牢牢地依附着他。
    于是,他费尽心机,将眼光盯住东宫的那一亩三分地,用他的媚笑和文章。打动了太子朱文本,得到了他的赏识,乘上了仕途的顺风船。渐渐由校书郎、太子洗马、左庶子,最后外放做到北平按察副使。到了今年,有迁升做了福建按察司按察使。已经是封疆大吏了。
    盛鹏这几年来是成功的。他很满意自己的钻营谋略。他采用的是中庸之道,既同流,又不合污。他在政治上紧随太子东宫,但生活上却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就是在官场上,他也是对太子依而不赖。做得含而不露。所以人们虽也知道他是太子一系的人。却并不觉露骨,还常给人以他并非太子一系的错觉。特别是按照大明律例处斩了那王朱栋的侍卫之后,让初来福州官场的他赢得了不错的声明。这次的表态。做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既没有得罪那王朱栋,他自己也给众人留下一个不属太子一系的印象。
    牙, 坟整肃朝纲之时,择任他为福州按察司按察使的原因吧。福州毕竟属于皇上的。而不是属于三皇子的 “哇 ”的一声嘶叫。一只黑老鸠从屋后的一棵梧桐的秃枝上,掠过了庭院,悲鸣着飞向了远方。他的思绪被不愉快地打乱了。“这是不祥之兆呀!”他心里不高兴地这么想。
    他仰天远望,远远的天边还重叠着层层灰云。
    灰云在诡谪地缓缓滚动,那是昨夜里风狂雨暴的残云吧?它似乎还挟着那种震撼天庭的余威。看着看着,他不由长叹了一声。
    他想起了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想起了自己的使命,一直尽量避免不去想他的事情一件一件的涌上心头。
    最歹毒的还是和尚啊,这些平日吃素的和尚,看着慈眉善目的。却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幽灵”。
    事情起源于佛道置辩的渐渐进入尾声。佛教的败亡不可避免了。一直芶延残喘的智光和尚,也看出了大势已去。而佛门唯一的希望。就是对自己信服的太子朱文举。只要能挽留着自己佛门在太子心中的地位,只要太子能顺利登基,智光相信,就算是佛门暂时消亡。在经过涅巢。太子登基地个稳固之后。佛家也会渐渐开始兴旺的。
    于是智光用一己之力拖住方孝孺等儒学名士的精力,却为太子献上了一个两败俱伤的计策。
    那就是利用这次齐泰的回归小将矛盾从暗站转为正面争斗。当然。要有一介,好的借口,那齐泰要求异姓封王的传言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这个传言来源自朱栋,但是没有人追究其是真是假,也没有人去关心齐泰作乱这叮,消息的真正内幕,包括一直愁的朱文宇在内,也没有关心过这个消息是否准确。这可能是人自私心里在作祟。
    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到底这个开疆拓土的天大功劳会落在谁手中而已。否则,朱文宇得知这咋。消息的第一个反应就应该是上书朝廷向父皇禀明此事,而不是准备动用自己的机动武装准备扣留齐泰。
    让朱文宇烦心的不是齐泰作乱。能怎么乱,齐泰那点人还不属于自己的凭什么乱?他烦心的是为什么齐泰不准备在福州驻跸休整。而要直接进入南京城。那样他不是失去了第一手资料,还有保障有力的功劳吗?最重要的是,齐泰不停靠福州,是不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站位,是不是已经要表明了支持太子?
    朱文宇的心里很乱,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那里能考虑这么多呢?岂不知,其他人就是要让他这么的想,只要是这样想了,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就已经开始了。
    这一意念网在心里一闪动,耳畔又陡然响起吓人的一声“哇一”那黑老鸠恰在这时又飞回来了。他心里好生晦气,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悲
    看三皇子朱文宇最近几天的动向,战争已经开始了,而智光那两败俱伤的毒计宣布成功了,智光不是方孝孺。不会去光明正大的动攻势。
    逼迫大家都犯错,包括自己这一方在内。这样的话,把矛盾暴露出来。那样就可以3动皇上的杀机,最后无论是谁胜谁负,太子的地位都会更加巩固。因为朱文本已经做了近三十年的太子,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个身份 ,。
    这时,匆匆跑来的门官,呈给他一封聪泉州来十万火急的密报。他拆开一看,直惊得血冲脑顶。他真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是大忧,还是大喜?那王朱栋在归藩的途中遭遇海啸,船翻了,那王朱栋和其属下也不知去向了。
    他头脑里的第一个反应是,得赶快奏给二皇子闽王朱文宇,因为闽王是在福州署理政务。于是,他一迭连声地喊:“我要更衣。快给我更衣!”
    一边火燎火急地朝屋里跑。脚上的木屐。在阶石上敲出一串密集的脆响。
    “你还没用早点嘛?”这是他夫人温存的声音。
    “急死人的事。哪还有心吃早点!”他这么火爆爆地回着。
    匆忙更罢衣。他才急匆匆走到庭院里。便碰上迎面走来的门官。
    门官禀:“大人,来了一位老爷,火急急说一定要见你。”
    盛鹏火爆爆地一口回绝:“不见,不见。”
    在往常,这般口气早将门官吓退了。今天却不同,门官仍堵在他面前。说:“那老爷说是天大的急事。”
    盛鹏说:“我急着去二皇子的行宫有更大的急事,谁也不见。”
    门官不敢再三说了,便退在一旁,让盛大人走过去。
    这时,大门影墙边,传来一声轻声的呼唤:“盛大人,是我呀!”
    这声音好生熟悉。盛鹏这才驻步细看,见来人不是别人,竟是那王府的食客陈玉,不是那王府一干人等全部遭遇风浪了吗。
    刚才得到淮西大败的消息。却不知详情。特别是不知那王的情况,正愁该如何行事。现在郓王府身边的人来了。就可把情况摸个一清二楚了。他忙说:“是陈先生来了,请进请进!”
    陈玉急步走了进来,一边朝盛鹏施礼。一边神秘兮兮地说:“盛大人,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盛鹏忙说:“是,是,书房请,书房请!”
    他俩急急地来到书房后,陈玉只是默然地品茶,好一阵不吭声。盛鹏耐不住了。问道:”陈先生。你不是有急事吗?请说吧!到底是怎么回事?”
    陈玉这才放下茶杯,缓缓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包裹得相当精致的小包来,用一双手将小包呈在盛鹏的面前。说:“这是那王着我专程送给盛大人的。”
    不知包中何物,盛鹏问道:“这是?”
    陈玉迟疑了一下,没有回答,只是摇头。他捉摸着那王朱栋是不愿告人去向的。在往泉州的途中,那王突然授命他返回福州,是将这个小包交与盛鹏的手中,然后命令自己隐匿起来。这用意很明显:郓王爷在为自己安排后路了。他很明白。事情的根源在自己的身上,无论谁胜谁败,自己失宠是必然的小受罚也是必然的,该找一个可靠的依靠了到时候可以保他一下小尽可能地从轻落。而这个依靠。就只能是太子朱文本了。
    盛鹏在接下这小包后,稍作思虑之后,却并没有打开,他机灵的头脑里很快得出了结论。有了和陈玉一般的想法。可为什么送给我?这那王是定有深意的啊!他一边思考着,一边问:“郓王现在何地?”
    陈玉不能再不吭声了,便迟疑地回了一句:“不知道。”
    这“不知道”三字,坚定了盛鹏自己的判断:那王这次遭遇风浪绝对不是意外,而是有人刻意安排,安排的人可能就是那王自己。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那个传言是假的吗。
    在送走陈玉之后,他没有去闽王行宫。而是折回卧室,换下官服,来到书房。一个新的决策已经在他脑子里形成。他要赶急起草一份奏疏弹劾那王妖言惑众,毁誉忠良,请给以惩罚之,以惩其误国之罪。于是,他坐在书桌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