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第一百二十八章御风者说[3]

宋行最新章节目录
   成一条中轴线。平视前方,身体站直,以腰力开弓。
    北宋的控弦法实际只用一种:无名指叠小指压大指,头、食指当弦直立。箭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以五根指头的力量拉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之法。----这样地好处是射出去的箭力量大。适合开硬弓,也就是步兵弓。
    问题是,杨华这支骑兵是坐在马上的,用不了那么大力气。因此,适合士兵地们的控制方法就之有“北地之法”了:屈拇指,以食指压钩指。----这个控弦法力量小。但快捷迅速,正好拿来训练新兵。
    当然,在地上射是一回事,上了马又是另外一个模样。
    战场之上,万马奔腾,地形千变万华,大多是在高速移动中射击,根本没时间给你仔细瞄准。
    为了让士兵尽快熟悉马上开弓的射术,李鹞子在较场里弄了一个跷跷板。让士兵坐上去,上下晃动。等士兵升到最高点时射一箭,落到最低处再射一箭。
    以他的话来说。人骑在马上,因为马在不停地跑,肯定有颠簸。而在这种颠簸的状态下,要想拉弓射击,根本就取不准目标。那么,就只能等马颠到最高处时,趁那一个静止的瞬间射出一箭,如此才能谈得上命中目标。
    听李鹞子这么一解释,杨华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鹞子,我说嘛,我地箭术和力气都不比你差,可一上马就比不过你了。原来是这个道理啊!”
    李鹞子咯咯一笑:“将军,给我三个月,我负责帮你练出一支能够在马上百步穿杨的部队来。不过,上阵劈杀可得靠你来调教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新花样。”
    “放心,肯定不会让人失望的。”杨华淡淡道;“骑兵劈杀。其实就一个简单的动作组合。左、右前刺,左右下刺,左、右下劈和左、右劈几个动作。那些虚头八脑的花俏统统去掉,一切从实战出发。”
    武术中刀法虚招不少,也不是不实用。就杨华所知,古代的刀法讲究一个缠头过脑,也就是说,每一刀出去,收势的时候都要在脑后绕一圈。一则防御。二则为下一招的攻击蓄势。
    问题是。马上战斗,大家都骑着马对冲。哪里还有时间搞些不实际的东西。一刀就是一刀,必须在最短地时间内砍翻敌人。
    实际上,你也只有一刀地时间。连招架都没有可能。
    自从穿越到北宋之后,杨华还没见过有哪两个武将像演义上所写的那样,骑在马上你来我往大战两百回合。别说两百回合,二十个回合都没有可能。
    两人在马上对冲,一刀过,比地是速度和技巧。比的上战马的控制、兵器和盔甲的精良程度。
    综其所述,演义根本就是骗人。
    如果找对方法,杨华认为,一个用科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又有合适武器和护具的合格的骑兵,在一瞬间格杀一个百人敌的将领应该不成问题。
    于是,杨华也没急着让士兵们上马,而是让这些新嫩坐在一张凳子上反复挥动马刀,将这几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一千遍,一万遍,直到让身体完全记住,然后形成条件反射为止。
    这几个动作训练每天都会来一次,每次一个时辰,将作为条例永远执行下去。
    等士兵们练熟这有套动作之后,终于可以对练了。
    当然,不能用真家伙,那是要死人地。
    万千手下木匠赶制的一千把木制马刀送了过来,杨华挑了一把,让一个士兵穿好铠甲,说:“马上劈砍的关键是不能躲闪,不能招架。因为你没地方躲,也没办法招架,你的力气未必还能大过马力?所以,上了战场,你只能比敌人快,先敌一步将敌人砍下马去。来来来,我们对练。”中的刀子在第一时间砍翻敌人,骑兵才能成为真正的冷兵器之王。成为一个真正的御风者。正当杨华在林虑县为训练合格骑兵大伤脑筋的同时,种师中的部队已经尾随金人到达赵州。按说,他地护送任务已经完成,到现在就该班师回朝了。
    可就再这个时候,种师中突然接到皇帝诏书,上面用很不客气的语气训斥他纵敌北归,“胆小如鼠,竟致北努全身而回,实为我大宋之耻。”
    种师中接到圣旨后就糊涂了:皇帝一会说打,一会说不打,这命令变化莫测,比六月间的天气还不好把握。
    圣旨中,皇帝除了大发了一通脾气后,亲自下了一道命令,命种师中率大军经真定,由井陉入晋,救援太原。
    这让种师中更是糊涂了。
    他并不知道,现在朝廷的局面又有了大变。首先,太上道君皇帝回东京了。其次,宗望大军撤退之后,威胁的解除让皇帝的心有开始活泛了:既然宗望吃了败仗,那么,割让三镇的事是不是可以翻悔了?趁现在各地勤王兵马都在,打他娘的。----北奴也没什么了不起嘛,他不是刚在杨华手上吃了亏吗。
    作者的话:
    因为这章内容是练兵种田,其中也有一些作者对冷兵器战争地认识,情节节奏有些缓。知识性趣味性地东西多了些,若拆分成三章更新,看起来也不过瘾。索性弄个大章节出来一并更新了。
    接下来的部分应该是种师中大军地覆灭,以及朝廷的对晋战略。
    朝令夕改的朝廷政策,孩童一样善变的皇帝,让臣子们无所适从。
    这本书写到现在,已经写了两个多月吧,记不太清楚了。为了写这本书,作者买了两百多块钱的实体书,又看了不下五十万字的网上资料。感觉依旧不能透过靖康年的迷雾看到真相。
    有的时候,真的是在叹息,如果怎么样怎么样,就会怎么样怎么样。
    可历史没有如果。
    就算换上一个穿越者,遇到这样的皇帝和这样的朝局,也只能徒呼奈何。大破才能大立,也许是这样吧。
    写到后来,更不知道在叹息才好。
    昨天,老婆突然在我的头上看到一根白发。
    可怜我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黄花少男啊,怎么就有白发了。----这个该死的北宋,这个该死的起点。-----如果不写作,我现在大概还坐在烧烤摊上喝着啤酒,然后约上几个同学去K歌、打牌,享受我的青春和生命。
    为了码字,好象真的错过了许多。老婆还曾经计算过我尚未的稿费,结果是不屑一顾。说,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没多大意思。也就新书月票奖金有些意思。一万啊。
    我说,一万是拿不到的,能上榜就不错了。
    老婆说,怎么也得进前六啊,否则跟你没完。
    然后我说:“如果不进新书月票前六,切**。”
    “切手指就可以了,**留下。”某人冷冷地说。
    各位看官,各位同学,为了挽救作者即将破裂的家庭。为了挽救作者的手指,请您投下神圣而庄严的月票。
    鞠躬。
    打滚。
    谢幕。
    致最崇高的谢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