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笙》第四百三十章战白州(二合一)

重笙最新章节目录
   进入二月,大梁各处战场上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大的变数当属靖定。
    朝廷一方终于杀出了雄淮关。
    在老帅杨延的率领下,朝廷军一路势如破竹,将二皇子杨昊俭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谭家人以及玄音阁的乐师队伍冲在最前,与之前陷入僵持,互有伤亡不同,这一次,他们几乎未遇到像样的还击。
    谁都知道,杨昊俭只是个傀儡,仗打成这样,只有一个可能,很长时间没有露过面的钟天政出了意外,“勤王”大军正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谭梦州和杨延都不会放过这等天赐良机,经过半个多月的厮杀,接连收复失地,更是在永昌境内追上杨昊俭的车驾,将其重伤。
    他们想一鼓作气将对手连根拔起,但遗憾的是,钟天政的亲信和杨昊俭幕僚们选择永昌为退路并不是临时起意。
    他们退入了群山之中,和朝廷军捉起了迷藏,暂时站稳脚之后,迅速化整为零,消失在永昌的土地上。
    由于朝廷一方政令不能出雄淮已经长达一年多,各地早已是群雄并起,此番地盘虽然重新拿回来,很多地方都需要重建衙门,委任官员,对于地方上涌现出来的势力或拉或打,: 重建秩序。
    面对如此糜烂的局势,想要将“勤王”军揪出来,永除后患,即使是谭梦州也觉着希望渺茫。
    只能先放过此节,将主要的精力用在抢地盘上。
    这个时候。奉京里那些大权在握的人,譬如谭梦州、杨昊御,才有余力将目光投向大梁的东部。
    一年时间。大梁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另一大无法忽视的势力。
    坐镇开州离水的程国公李承运和率领大军在白州抗击外敌的纪南棠。
    纪家军本来在民众中就有着极高的声望,而一年来雄淮关外数十万大军鏖战,死了很多军民,耗费了大量的金银粮饷,不管其中钟天政如何参合,在老百姓看来,只是两个皇子的大位之争。
    二皇子为了争皇位。撤走了在白州抵抗外敌的军队,致使白州全境失守,若非纪家军苦守西遥村。数万大梁民众响应纪将军的号召令,赶赴白州参军,恐怕现在整个大梁都已失陷。
    纪家军的宣传向来是重中之重,由杜元朴亲自负责。老百姓心里有本账。眼下举国的目光都投在白州,纪南棠整合各方势力之后,率大军十五万,在白州永宁城外和列登、东夷大军对峙,说是大决战也不为过。
    这一战若是胜了,有望收复沿海的于泉各处,将敌人彻底赶出大梁的土地。
    到那时候,纪南棠的声望将在大梁百姓心中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谭梦州也不能与之相较。
    纪南棠是程国公李承运的人。
    因为李承运的身份,奉京的权贵们对怎么应对这股势力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已经做了摄政王的杨昊御自是欲除之而后快。
    大梁原本十二个州。如今东部有五个州都在纪家军的控制之下,江北又落在南崇手里,留给他的只有六个州,这六个州满目疮痍不说,还要和谭梦州共同掌权,这绝对不能忍。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说的不就是这个理么,这江山分明姓杨,是他和他儿子的。
    但这个意思在朝堂上一冒出来,便遭到了众多权贵的一齐反对。
    闹到后来,就连谭梦州都表示,他也不赞成向离水方面过分施压。
    圣旨下过去,措辞不能太过严厉,更不能斥其不来朝就是造反。
    可以先试探一下,看看对方有什么条件。
    毕竟李承运和纪南棠有功于大梁,而且朝廷这边也没有余力再打一场旷日已久的大战。
    只要李承运念着旧情,愿意归附,哪怕封其为世袭罔替的王爷,封地任他在五个州里选一个都可以。
    奉命前往离水传旨的是三位钦差。
    这三位钦差很有分量。
    正使符良吉乃是纪南棠的恩师,当年纪南棠受排挤的时候,此老在朝中没少帮他撑腰出力,之前李承运督军白州,顶头上司也正是他,有这么一段上下级的情意在,他来离水,李承运总得给几分面子。
    两位副使一个姓鲁名茂,是延国公鲁大通的次子,李承运的内兄,两人私交很是不错。
    鲁茂此来,背后的深意可就颇为耐人寻味了。
    早在李承运脱困后不久,杨昊御等人还在为“勤王”大军焦头烂额之际,纪南棠这边便已行动,奉京城里相关人员以及家眷悄悄撤离,就连王昔和卞睛川都到了离水,更不用说李承运的家眷。
    程国公府府门紧闭,其实里面早已搬空,只留了几个老仆看家。
    但像延国公鲁大通这等人家就没办法了。
    朝廷没叫鲁大通来,派来鲁茂,其中威胁之意明眼人一望便知。
    另一个副使是个太监,内侍总管张宿,这是杨昊御的心腹。
    杨昊御打算得挺好,一路上符良吉和鲁茂愁眉不展,就连张宿都不想接这个倒霉差事。
    谁知道离水现在是个什么情形,李承运明摆着想要当皇帝,那两位钦差好歹还沾亲带故,这要是看完圣旨翻脸的话,除了拿自己撒气不做第二人想啊。
    说不定程国公一怒之下,自己脑袋就得搬家。
    三人硬着头皮一路往东,刚进开州境,便被驻扎的军队拦了下来。
    上来盘查的是个小队长,连品级都未入,跟符良吉等人地位差着十万八千里,态度十分嚣张。任你怎么说,半点也不肯通融。
    跟他说圣旨、钦差,根本是鸡同鸭讲。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白州前线正打着仗,为防奸细混入,上头有严令,任何可疑人都不得通过。
    符良吉三人成了“可疑之人”,到是齐齐松了口气。
    不让过,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等着吧。
    那小队长回头叫手下给送了些粮食酒肉来,符良吉接到报告微微苦笑。这是人家对他们的“识趣”表示满意呢。
    其实符良吉几个一出京,李承运就得了消息。
    下一步如何处理与奉京的关系,两下是战是和。确实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
    李承运不用召集手下商量,就知道大家对此意见不一。
    就他个人而言,其实是不大想开战的,先帝是他的亲舅舅。奉京的权贵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绝不是将亲眷撤出奉京就可以斩断的。
    同样有着这种顾及的,还有米景阳等一众世家出身的将领们。
    但李承运又不得不考虑新投奔他的各方势力。
    他们出了力,立了功,自是盼着在新朝中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纪南棠和他的纪家军。
    等将外敌彻底赶出大梁,纪南棠的声望将达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这样的人,手握十余万大军,杨昊御哪里容得下。只有他坐上那个位置了,才能保住这些立下盖世奇功的将士们。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动用了“拖”字诀。
    先打完眼前这一仗吧,没什么比永宁之战更重要。
    此时,大战的阴云已经笼罩了整个白州,尤其在双方屯重兵对峙的永宁一带,士兵们枕戈待旦,气氛格外肃杀。
    纪南棠的帅帐设在距离永宁二十余里的城鱼乡。
    这附近原本是白州富庶之地,少山陵,近湖泊,土地平坦肥沃,但良田早毁于战火,如今只见遍地枯草,有时还会在尚未彻底融化的积雪下头发现被大火烧过的痕迹。
    一去百余里,十室九空。
    纪南棠一连数日召集众将战前研究调度,为了这一战,他实在是做了充足的准备。
    正月底,离水水军得到情报,在东海截住了蒋海龙的船队,一场激战,双方各有损伤,蒋海龙带着十余条船杀出重围,往深海里逃逸。
    五天之后,传来好消息,仓皇而逃的蒋海龙在长蒙岛与许大麻子遇个正着,许大麻子毫不客气地砍掉了蒋海龙的脑袋。
    离水水军跟着在李曹的率领下横扫东海,大大小小的海盗闻风而逃。
    几天前,无处可去的王二、王三等人向李曹投诚。
    至此东海基本上已经打扫干净,纪家军控制了海上,加上之前童永年率军袭击了东夷的本土,这便意味着龟缩于白州的敌人也难再得到海上来的支援。
    纪家军长年和这些外敌打交道,颇有经验,照此下去,列登和东夷联军若是不想被困死在白州,最多一个月,他们便会大举撤退。这仗不打也赢了。
    但纪家军不要这样的胜利。
    他们要的是将敌人打痛、打怕,打得他们再不敢到大梁来。
    终于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
    纪南棠浑身披挂整齐,帅帐里挤挤挨挨,除了他麾下的米景阳、童永年等十余位将领,更有厉俊驰这样的民众首领,有汪奇这样的江湖名宿,还有二十余位乐师。
    不错,凡是离水方面的乐师,以卞晴川为首,因为这一战尽数到齐。
    这其中有戚琴,有韦宗,有安敏学,还有不少前羽音社的成员。
    若是文笙在此,她会意外地发现有很多熟面孔,最出奇的一位,竟是手握笛子目露紧张的杨兰逸。
    当日于泉港外混战,王光济趁乱而逃,有消息说他没有死,大约是被元恺和王五等人的背叛吓破了胆,舍弃了海上等着他的手下,连杨兰逸都没顾得上,一路隐姓埋名逃回京里。
    经由王十三搭桥,离水军中纪彪一直与黄四娘等人暗中有着来往,文笙受伤之后还记挂着杨兰逸,纪彪奉命前去招揽。
    这伙人简直太好请了,杨兰逸一听说文笙找他,问也没问,颠颠地就跟在了后头。
    等他到了离水之后才知道,文笙受伤甚重,由王十三和云鹭陪着,前往南崇寻找神医燕白去了。
    这会儿纪南棠手持令箭,站在巨大的永宁地图前分派任务,杨兰逸听得半懂不懂,凑到戚琴身边。
    卞晴川的鼓声特殊,打起仗来肯定是要跟着中军的,而自己不过是个妙音八法四重的小乐师,哪用管那么多,到时候跟着戚老,他指哪自己打哪就好了嘛。
    所以他就没有再听纪南棠调兵遣将,看看这帅帐里聚集的都是能人异士,连自己都适逢其会,顾文笙呢,她在哪里?
    她还好吧?
    想到这里,杨小少爷忍不住幽幽叹了口气。
    引得周围众人瞪眼向他望来。
    杨兰逸自己也意识到不妥,不禁缩了缩脖子。
    纪南棠的声音沉稳且笃定:“永宁北城的蓝贡山上驻扎了大约三万列登军,据我们所知,主将是一个叫加里的,景阳,你带两万人马,先行佯攻。蓝贡山地势险要,我要你确保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