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笙》第三百三十二章赶鸭子上架

重笙最新章节目录
   这节奏进行得太快,叫文笙着实迟疑了一下。
    是直接开口,还是先含混过去,等时机成熟了再说?
    她是想着和王十三开诚布公说一说诈降的事,但不是现在,王十三这会儿正陷在傻了二十年的懊恼里,未必有心情听这个,她也没有什么条件可以打动对方。
    “你往后……不如来我们这边。我们同王光济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冲突,人与人的关系不过三种,亲朋、仇敌以及陌路。亲朋做不成,后面两种你可以慢慢地想,总好过一个人留在孤岛上做野人。”
    “你们这边?纪南棠要造反了么,哈哈,没想到纪南棠这等人也会造反。”
    文笙没有纠结他话里的嘲笑之意,道:“世事多变,仅凭自己想当然的猜度,到最后证明往往是错的。十三,你想要什么?人来世间走一趟,总不能浑浑噩噩混到老,没点儿追求吧?”
    王十三闻言又是一通笑:“追求?荣华富贵、封妻荫子算不算?”
    文笙淡淡接言:“自然是算的。你要荣华富贵,先要有进身之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权势也是如此,要你像王光济那样得到这些,虽是捷径,你会去做么?至于封妻荫子,也是一样,你得先出来做事,好好努力。”
    王十三慢慢止了笑,变得正经起来,疑道:“你们这么费力气要招揽我,能给我什么,又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不对,你还是直说吧,想要我做什么?”
    文笙没有直接回话。手下琴弦“仙翁”一声,随即响起来的是一曲《太平春》。
    琴声中的四海升平,繁华喜乐因为暗合了《伐木》,听上去那样的明晰生动,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打动。
    王十三难得没有打岔,静静听着。
    一曲弹罢,文笙道:“我想请你帮忙。去做一件大事。营救程国公李承运。”
    是“我”,不是“我们”,但王十三全不像杨兰逸好糊弄。文笙话音方落,他便道:“你们想奉李承运为主?”
    文笙没想到他这么快道破天机,没有否认,接着道:“这是眼下最重要的事。关乎天下气运,只要能救出国公爷。我们可以至少提前五年结束战乱,迎来太平盛世。只是程国公现在被关押在白州大牢,十余万敌军虎视眈眈,一时无法强攻。只好智取。纪将军麾下虽有数万将士,英雄豪杰无数,论武艺高强。灵活机智,没有一个可以及得上你……”
    王十三摆了摆手。打断文笙的话:“行,行,大道理不用和我说,夸我激将也都没用,你只说说叫我干什么,要是容易,我就随手帮你们办了,权当感激你把我弄到离水来,盛情招待。若是麻烦,我自己还一团糟呢,没那心情!”
    何止麻烦,还极度危险呢。
    文笙早知道王十三很难被打动,却也没想到,还未怎么细说究竟,便被他挡了回来。
    就不信他是铜墙铁壁,全然无从下手。
    “你说说条件,只要我和纪将军能做到的,就一准答应,哪怕暂时做不到,也可以慢慢商议。”
    王十三闻言摸着下巴沉吟:“看来是麻烦得很了,非爷不可?几时爷变得这么重要了?不是劫囚,那是什么?”
    文笙没有作声,只默默地望着他。
    王十三就继续猜测下去:“不会是叫我说动王光济孤注一掷,杀去东夷抄了他们老窝吧?可别,这会儿想起王光济我就腻味,短时间内不想看见他。”
    文笙心中不由地一动,到底是造过反的人,天不怕地不怕,好大的胆。
    派一支奇兵漂洋过海偷袭东夷,扫平敌人的老巢,到底可不可行?
    东夷自跟着列登人发兵大梁以来,战事顺利,在白州捷报频传,晏山受到鼓舞,屡次增兵,连儿子都派了来,眼下国内正空虚。
    再者东夷已经成为了列登的属国,对列登无需设防,对大梁这边,只怕作梦也想不到大梁人还有余力还击。
    文笙将这奇思妙想先放下,准备过后再与纪南棠商议,就听着王十三犹自在那里嘀咕:“不对,要打王光济的主意,和杨兰逸说就好了,就那小傻子的劲头儿,没有不答应的。咦……”
    文笙容他猜了一阵,方道:“十三兄,我看你是猜不中了,我们想请一个人,通过海盗同东夷人联系上,想办法接近晏山之子,伺机救人。”
    王十三讶然:“诈降?太冒险了吧,那个人,你们选中了大爷我?谁他娘的这么有眼光,不会是你……”
    文笙点头,一派从容:“然也。”
    王十三“腾”就坐了起来:“还然也!我他娘这二十年过得还不够憋屈?谁爱去谁去,反正我绝不再去给人装孙子!”
    文笙劝他:“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十三兄不冒奇险,又如何能谋一场泼天富贵。只要做成了这一桩,日后还需再看旁人脸色么?这可比你当初造反合算多了。”
    王十三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知道你们读书人说得比唱得好听,但你就是说出大天来也没用。我一个南崇人,跟李承运不认不识,犯不着为他卖命,就是造反,那也不是我想造的。”
    ……刚才还说一辈子不过飞云江呢,现在到想起自己是南崇人了。
    这半天文笙动之以情,晓之以大义,将能劝王十三的话都说了,见他俨然是一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样子,也不禁有些词穷。
    这油盐不进的,怎么办?
    王十三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没话说了?行了,我回去睡觉了。”
    他还担心文笙恼羞成怒之下,给他来一招千年女鬼大变身,结果文笙比他想的要有风度得多,语气温和:“好好休息。缺什么只管同纪彪、从武他们说。”
    王十三应了一声,一溜烟地下山去了。
    天地间静了下来,只有海浪一声声扑上岸来,撞击着小青山的石壁。
    文笙坐了一阵,趁着夜风习习,手挥古琴七弦,由《伐木》至《探花》。乃至那首新得的曲子。将六首《希声谱》全都弹了一遍,弹罢长叹一声,推琴而起。
    她今晚虽然在王十三身上受了挫。却没有放弃这个人选,另找旁人的打算。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实在是没有比王十三更合适的了。
    不怕死,想去冒险一搏的人有得是。但若只是送死,还不如起始就不去。
    要怎么才能打动王十三?
    直到回到营帐。洗漱过,文笙还在想着这个问题。
    文笙想今晚我从起始就错了,不应该以犯险搏一场泼天富贵来企图说服他。
    王十三这个人,虽然口口声声说追求荣华富贵、封妻荫子。但其实也只是过过嘴瘾罢了,就像他之前说什么要讨达官贵人家的女儿做媳妇,要付春娘给他做小老婆。也都是占点口头便宜,要不然王光济起兵造反。一度占领整个江北,怎么也不见他抢了官宦人家的千金回去成亲。
    一方面,是从小环境使然,嘴上随便惯了,另一方面,也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保护。
    要打动王十三,就必须要试着去了解他,除去表象,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他真正在意、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为了王十三而大伤脑筋。
    从老鹰岩剑拔弩张,不欢而散,到奉京重逢东风巷挖坑设伏,那以后王十三再见自己基本就绕着走,而后天女湖王十三要杀凤嵩川,自己助他一臂之力,却被卜云师徒跑出来搅黄了,再然后又是京里,他跟着王二、张寄北来刺王杀驾……
    凡在江湖,他事事主动,可劲儿地蹦跶,凡涉权谋,他能缩就缩,任谁看都是一身懒骨头。
    他最终偷着做主,放了厉建章等人一马,他和王光济的纠葛……
    文笙翻身坐了起来,伸手拍拍额头,多么明显,王十三就是个江湖人啊。抛开他那些疯话不提,他奉行的还是江湖的那一套准则和道义。
    这样的人,想要打动他,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文笙穿起衣裳,摸索着下地,将油灯燃了起来。
    她的帐篷与别处不同,桌案上摆着厚厚一摞书册,像笔墨纸砚都是现成的。
    文笙取过纸笔,兑了些水在砚台上,开始研墨。
    信是写给纪南棠和杜元朴的,告诉他们自己在离水找到了那个最合适的人选,下一步可以操作起来了。
    再一个,人选现在还挺抵触的,必须要想办法把他的观念扭转过来,问杜先生最近有没有空。
    前段时间大家不是商量了,要将东夷和列登联军的恶行昭告天下么,这件事进行的怎么样了?若是有眉目了,就请杜先生帮着挑几位苦主,尽快送到离水来。
    大梁现在已经是遍地战火,乱成一团,东面在打,南面在打,京城附近也在打,纪南棠抗击成倍的敌军,苦无后援,形势十分严峻。
    要想打赢这场仗,必须要发动全大梁民众之力,舆论非常重要。
    这件事,是交给了杜元朴快马加鞭在做。
    杜元朴一方面请了米景阳等一众高门子弟写家书,找名士大儒们写文章,以争取大梁权贵和读书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将自战乱中侥幸逃生的白州百姓聚集起来,叫他们到军队里给将士们讲所见所闻或是亲自遭遇。
    这事进行的时间不长,但是卓有成效。
    纪家军的将士用不着这个,士气本就高涨,对米景阳那万余人,尤其几位世家里出来的将领促动可就太大了,苦主们很多都是全家被杀,只逃出了自己一个,说起来那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最后军民哭成一片,恨不得将来犯敌人千刀万剐,方解心头之恨。
    杜元朴还找来驻军附近所有说书唱戏的,将这些真人真事编成一段书,一场戏,再将这些人散到大梁各州县去,争取令全大梁人同仇敌忾,有血性的男儿都来白州参军。
    文笙特意在信上说了,请杜元朴捡着那苦的挑,最好是凸显生死关头舍生取义的,父母以性命掩护子女的,反正越能打动人越好,成不成在此一举。
    信写好了,第二天一早交给李曹发出去,之后就是等待。
    虽然信上写得紧迫,但文笙其实并不怎么担忧。
    她觉着此事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王十三在离水住了两天,一天看了李曹训练水军,一天在离水城里转了转,跟着便说要走。
    不用文笙挽留,自有杨兰逸生拉硬拽躺地打滚地不让走,于是又拖拉着住了七八天。
    王十三再提要走,李曹满脸歉意地相告,最近船只马匹都十分紧张,请他稍等个几天,就会有外出打探消息的船回港。
    这一听就是睁着眼睛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