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第三十四章先辈遗风[2]

大汉帝国最新章节目录
   里隐居!”
    “等打完匈奴,我就来隐居了周阳大是赞同刘彻的说法。
    “请!”初来此处的人,都会如此感慨,剧孟见得多了,也不以为奇,侧身相邀。
    每道城墙都有一道门,有几个墨家弟子值守,他们身着墨衣,腰悬佩剑,身板壮硕,站到那里,就象出鞘的利剑一般挺拔,周阳暗中赞叹,墨家不愧是享誉数百年的显学,底蕴厚实,才有如此气象。
    刘彻在眼睛在值守弟子身上溜来溜去:“如此壮士,屈居山中,不去破击匈奴,实是可惜了!可惜了!”
    “的确如此!”周阳对这话很是赞同。
    “别看他们长得壮,他们却是不错的工师,说到打匈奴,远不如在工算之道上拿手剧孟笑着为二人释疑。
    “可惜了!可惜了”。刘彻很是惋惜。
    “剧大侠,此言可真?,小周阳的声调陡然转高。
    “句句属实剧孟很是诧异的打量着周阳:“墨家总院的弟子,十有**都是工算了得之士,要是在山外,就是朝廷的那些良匠也不过如此”。
    “太好了!太好了!”周阳心头一跳,一个念头闪电般掠过 大是欣喜。
    “姐夫,有什么好事?刘彻眨着明亮的眼睛,打量着周阳。
    “走,去见了晃错再说。”周阳兴奋得紧紧握着拳头,用力一挥。
    “姐夫,姐夫,给我说说。”刘彻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拉着周阳的胳膊。
    “太子,你是知道的,大汉比起匈奴。最大的优势便是技艺。大汉能造出陌刀、新的盔甲,而匈奴却是造不出,虽然匈奴一心想拥有这些东西。”周阳脸上泛着红光:“太子,你想呀,这里有这么多精于工算之学的人才,与其让他们老死于斯,不如要他们下山去,调教出更多的工算之士。”
    “这想法好是好,可是,他们不愿去。”剧孟笑着给周阳泼冷水:“昔年,皇上驾临之时,就提出过此事,最终只能作罢。”
    “真的?”周阳眼珠一转,笑道:“看来要费些手脚了,可是,并非没有办法,我一定要让他们下山去。”
    这可是现成的“教员”周阳绝对不会罢休。自从景帝采纳周阳的建议之后,招收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一派欣欣向荣之象。耳是,周阳远远不会满足,因为这些人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基础很差,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
    周阳到是有不错的理论知识。可是,周阳军务缠身,没时间来处理此事。一路行来,周阳见识了墨家那么多的奇巧之技,对墨家弟子有了大概的了解,依他们掌握的工算之术,只需要稍加点拨,就可以教人,在汉朝办一所“科技大学。不是问题了。
    要是在汉朝办起了“科技大学”就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良工,汉朝就会有更多的工具,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汉军就可以驰骋天下。
    这前景实在是太美妙了,周阳之所以一直没有做,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员”。如今,来到墨家总院,周阳这想法更加炽烈了。
    “好啊!好啊”。刘彻大声叫好。
    剧孟摇摇头,没有说话。这些弟子连景帝都请不动,周阳能让他们下山吗?周阳打仗是有一套,说到这事,就不那么拿手了。
    一个身着青衣的长者,大袖飘飘而来,一身的飘然之气,让人一见便生出好感,一股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见过门主剧孟冲青衣人施礼。
    “剧大侠免了青衣人挥挥手,动作优美流畅,极具美航 他的声音清越动听,一点也不苍老。
    “这就是晃错?”周阳心中一震,打量着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卓越政治家。
    晃错一身青衣,一派仙风道骨之慨,眼睛明亮有神,清澈若泉,浑身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见过先生。”刘彻冲晃错见礼道:“刘彻代父皇向先生叩头”。跪在地上,咚咚的叩起了响头。
    晃错与景帝名虽君臣,实则父子般的情谊,景帝对晃错的呵护教导之恩,一直深藏心底。这次,特的叮嘱刘彻,要向晃错问候,刘彻哪敢不以后辈之齐匕相见的。
    “太子,快快请起。”晃错忙来相扶,刘彻叩完头,站起身。
    晃错扶起刘彻,这才盯着周阳,眼中精光四射,在周阳身上溜来溜去,瞧个不住,好象周阳宝贝似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