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第十九章千年大计(上)[2]

大汉帝国最新章节目录
   他就这么说了。
    还好周阳只是惊在心头,没有表露出来,主父偃也没有觉,接着剖析:“高祖分封时,郡国只能由嫡子继承,其余诸子不得承袭。实是误矣。若是把郡国分给诸子,子嗣越多,诸侯越多,实力越弱,对朝廷就无威胁,协就不会有七国之乱。诸侯越多。犯错的可能越大,朝廷收回郡县的机会也就更多。”
    七国之乱前,三分天下。诸侯有其二,朝廷只有三分之一,只不过是最大的诸侯罢了。七国之乱后。尾大不掉之势虽然改变。还有不少郡县,至少接近一半控制在诸侯手里。这就极大的削弱了汉朝的实力。
    拿回这些郡县土地,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增加汉朝实力的一个好办法。要想和匈奴大打,就得要钱。天下郡县,那么多在诸侯手里,别的不说,光是赋税就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诸侯的腰包。
    主父偃这话切中了要害。
    “好谋划!好谋戎!”周阳赞赏不已。
    “大帅见笑 。主父偃谦逊一句。笑道:“在下还有一策,与大帅有关。”
    “哦!”周阳大是感兴趣:“和我有关?”
    “是的。”主父偃微一颌:“在下这一策,就是移民实边。大帅在北地,与匈奴大战数月,大帅为何不趁大胜之机,追到龙城去?即使今年不能追击,来年还可追击。大帅为何放弃如此良机?”
    要是汉朝有一支精锐骑兵的话,趁匈奴在长城大败之机,完全可以直捣龙城,可惜的是,汉朝没有精锐骑兵。
    “这道理是明摆着的,大汉没有骑兵嘛。再说了,将士们伤亡过大。需要修养。”这问题,周阳想得太明白了。想都不想就回答了。
    “这是实情,却也不尽然。”主父偃却不这么看问题:“依在下之见,说到底,那是边关的百姓太少,民户不多,不能养更多的军队。民户不多,没有钱粮,没有军械。这些都要从内地调拨,光是运输就是一件惊人的事情。正是为了解决这运输,始皇才修驰道。那时的北地。比起如今更加苦寒,户口更少,凡军队所需,都得从内地调运。从齐地调运粮草一百石,到了北地。只剩下一石,九十九石在路上吃掉了。是以,始皇痛下决心,修驰道。驰道一成,便捷得多了,内地运到边关的粮草多得多,蒙恬才敢打河套之战
    周阳在北地数月,统兵时间不短。对这事是知道的,点头道:“先生好眼光呀,敢说别人不敢言。那些读,就是谩骂,把驰道骂得一无是处。若无始皇所修的驰道,北地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军队,不会有如此多的户口,大汉今年也不可能打败匈奴!”
    “着啊!”主父偃双手互击。大声赞好:“大帅说得好!那些读书人,只知一味诗云子曰,开口圣人之言,闭口圣贤之道,他们泥古不化。焉知权变之道?始皇修驰道是个好办法,可是,若是把豪强流民移到边关去,要豪强出钱,流民出力,大帅,你说,如今的北地。会是现在这样儿吗?” “这,”周阳虽在北边数月。主要精力是集中在军事方面 天天想的就是打仗,如何打败匈奴。那时。匈奴大军压境,汉军兵力不足。压力极大。周阳哪有时间去想这些问题。
    给他一问,还真是给问住了。转念一想,主父偃这办法的确是妙呀。
    秦始皇修驰道,为蒙恬解决了粮草问题,才有河套之战。
    从赵武灵王开始,李牧、蒙恬都在阴山挖藏兵洞,积聚粮草军械,说到底,就是交通不便,运不上去,只能积聚了。若是有良好的交通。粮草能直接运上去,还用得着积聚那么多吗?肯定没必要。
    交通不便,的确是重要的原因。再进一步说,还是因为北方的人口太少。若是人口多了,经济达了。交通自然不是问题。粮草、军械都解决了,要打仗,随时调用就是了,用得着积聚吗?
    流民,就是生活无着的百姓。用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贫困之家。他们在故乡日子不好过,若是在北地能有好日子过,他们肯定会去。既解决了流民的生活问题,又繁荣了边关,两得其利,绝对是个妙法。
    “好是好,可是,始皇已经给人骂为暴君了,再这样做,那还不万劫不复?”周阳调侃起来。
    “哈哈!”
    主父偃大笑不已:“始皇高瞻远瞩,所谋宏阔深远。岂是那些腐儒所能明白?”
    周阳和主父偃这一谈不得了。一连谈了三日。周阳对汉朝情势终于有了全面了解,一个影响深远的大计在脑海中形成。,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 肌叫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