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第九十章大破匈奴(一)

大汉帝国最新章节目录
   景帝一身燕居之服,寻常深衣。头戴幔头,跪坐在矮几上,两道浓眉深锁,一脸的忧心仲仲。 春陀侍立在侧,打量着景帝。一脸的忧色。
    自从得知周阳率军北上长城后。景帝就这般呆。对,是呆。每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催问边关军报,至于朝中事务,已经交给寰婴、许昌、庄青翟他们处理了。
    这几天,景帝是吃不好,睡不香,人都瘦了一圈。一双明亮的眼睛有些黯淡,眼圈有些黑。
    这打仗,不仅仅是边关将士们压力大。就连远在长安的景帝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大得出奇,景帝时时刻刻都在担心,都在等待边关的消息。
    春陀看存眼里,急在心头,却又无可如何。
    战争啊,真是折磨人!
    “笃笃!”
    轻微的点地声响起。
    景帝猛的睁开眼,站起身,迎向门口。只见寰太后在南宫公主的搀扶下,颤微微的进来。在她们后面。还有一个宫女,手托银盘,盘里盛着一碗粥,正散着香气。
    “皇儿给母后请安!”景帝忙上前行礼,扶住寄太后。
    “见过父皇。”南宫公主向景帝见礼。
    “南宫啊,呵呵!”景帝打量着这个宝贝女儿,眉头舒开了。南宫善解人意,很得景帝欢心,越看越开心。
    “皇上啊,你这几天吃得可好?睡得可香?”窦太后很是关切的问。
    “回母后,皇儿吃得好,睡的香。”景帝其实这几天毫无胃口,更是睡不着,为了让实太后省心,只能撒谎。
    “你撒谎”。窦太后的拐杖在地上点头,声调有些高:“这几天,你明明吃不下一碗饭,没有睡一个囫囵觉。还在骗老身。”
    “母后,皇儿真的很好,身子骨还硬朗着呢。”景帝挺挺胸,可是。窦太后眼盲之人,瞧不见。
    窦太后在景帝父女的搀扶下。坐了下来。沉声道:“皇上,老身知道你是不想让老身担心。可是。你老不吃不喝,老身能不担心么?不要说老身担心,南宫也担心得不的了。南宫这孩子,挺有孝思,给你熬了一碗粥,趁热喝了吧
    南宫公主忙从宫女手里的银盘里端起粥,递给景帝:“父皇。”
    “呵呵!”天伦之乐,没有哪个做父亲的会拒绝。做皇帝的天伦之乐更加珍贵,景帝笑呵呵的。甚是欢喜,接了过来,用勺舀着一尝,赞道:“南宫的厨艺大见长进了。”
    “那还用说。”窦太后脸上泛起喜色:“老身这几天吃南宫做的菜。胃口好着呢。 ”
    景帝几口喝完,把碗一放,擦擦嘴。窦太后这才道:“皇上,你为边关战事担心,做皇帝嘛,这是应该的。可是,你也不能亏了身子不是?你若是垮了,大汉谁来顶?该吃的吃,该睡的睡,天,塌不下来。”
    “母后。这道理皇儿懂。可是,皇儿一想到,二十万将士的性命。心里就难受。不知,这一仗打下来,二十万将士能有多少活下来?就算他们活下来,有多少人伤残?”景帝说着说着,泪水已经在眼里滚来滚去了。
    “哎!当皇帝难啊!”寰太后感慨一句:“皇上仁慈,才挂念将士们的安危。皇上,你只要记住一点。即使二十万将士全部战死,哪怕周阳也战殁了”
    南宫公主一惊,脸色苍白,差点惊呼出声,却是忙以手掩嘴。
    “大汉也不能出事,皇上更得挺住。”窦太后的声音微微颤:“只有这样,大汉才能把最后的痛苦留给匈奴!”
    如今的军事形势,依然是匈奴强汉朝弱,尽管周阳打了不少胜仗。根本局势还没有改变。可是。以汉朝的国力,只要决心一定,一定能够打败匈奴,把最后的痛苦留给匈奴!
    景帝没有说话,重重点头。
    窦太后接着道:“这一战,明知没多少胜算,仍是要打,就是用将士们的性命换五年时间,很痛苦!痛苦就痛着吧!该吃的吃,该睡的睡。痛苦总有结束的时候!”
    站起身,道:“老身该说的说了。如何做,皇上你自个儿掂量着吧。哦,一场大战。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没有十天半月,不能分出胜负,皇上不必过于担心。”
    决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这是常识。象长平之战,更是打了几个月才决出胜负。
    景帝送走窦太后,叹了口气。虽然没有说,意思很明白了,大战拖得越久,景帝担心的时间越长。
    “春陀,在养心殿里放张榻。联就在这里吃,就在这里睡。”景帝下定了决心。
    默以默
    睢阳,梁王宫。
    梁王站在一张巨大的军事地图前。双眉紧锁,一双明亮的眼睛死盯着地图,连转动一下都没有,好象一尊雕像。
    韩安国、公孙诡、羊胜、司马相如、庄忌他们侍立在身后,个个站的笔直。
    他们今天给梁王找来,还以为耍象往常一样,请他们饮宴。却是没有想到,梁王这个安乐王爷竟然破天荒的第一遭不饮宴,而是在看地图。
    这地图是梁王目前能收集到的汉匈大战兵力分布图,虽然与实际有不少小差距,不够准确。可是,这已经是梁王尽了最大努力才收集到的。这也是粱王手眼通天,要是换个人。肯定收集不到这么多有用的消息。
    韩安国他们没有说话,时间在无声
    过了许久,梁王终于转过来身来,呼出一口气。
    公孙诡忙问道:“大王何事忧心?”
    “忧心?也对,是忧心”。梁王于公孙诡的用词略感意外:“你们说。这一仗,大汉的胜算几何?韩安国,七国之乱时,你没少给孤出主意,你精通兵道,你说说。”
    韩安国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梁王的战国有一半是他的主意,深得梁王信任。第一个问的不是公孙诡,而是韩安国,这让公孙诡很是不爽,阴阴的瞄了韩安国一眼。
    “大王,以臣愚见,这一仗不论胜,还是败,大汉都是胜!”韩安国的话很绕,一众人一下子就糊涂了。
    “韩大人,这话何意呀?。公孙诡终于逮住机会了,不无奚落之意的道:“胜便是胜。败便是败,胜与败不分,那就是黑白颠到,是非不分
    “让韩安国把话说完梁王却是眉头一皱,阻止公孙诡再说下去。
    公孙诡不敢再说了。韩安国接着道:“胜。自是不用说了。在下就说说败也是胜的道理。此战,大汉获胜的成算并不多,一是兵力不占优。二是骑兵太少,三是在长城下与匈奴打野战,这对大汉极为不利。
    大汉虽然打了不少胜仗,可是,一旦脱离了城池依托,与匈奴打野。战败是注定的!”
    汉军有弩阵一事,汉朝知者不多,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知道。
    “那为何败也是胜呢?”梁王有些不解了。
    “大王请想,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汉军明知有败无胜,仍是北上长城与匈奴大战,周阳的用意已经非常明白了。”韩安国长叹一口气:“二十万大军,二十万忠魂!”
    眼里泛着泪花,甚是悲论,似欲哭泣。
    他的表情痛不欲生,绝对不是作假,一众人一下子愣住了。目先,齐刷刷盯在韩安国身上,等待他说明。
    韩安国只顾着摇头喘嘘,却是没有解释。
    一众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明所以。
    梁王的眼睛越来越明亮,脸色越来越红,越来越激动,健硕的身躯微微颤抖:“他们不顾性命,去拼匈奴”。
    “大王英明!”韩安国点头道:“以前,大汉要卞练骑兵,却是苦于马匹短少。如今,周阳缴获了如此之多的战马,却又苦于没有时机。若是匈奴年年犯边,大汉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去抵抗匈奴,这练骑兵一事,就会担搁。二十万将士。不惜性命,与匈奴大战一场。就是要用性命为大汉换得数年练骑兵的时间!”
    “战马有了,人力、物力、财力不是问题,再有时间,数年之后,大汉的铁骑就会纵横在大漠之上!”梁王右手紧握成拳,很是振奋的道:“到那时,岂容匈奴横行!”
    他这一解释,众人恍然,司马相如。庄忌,齐声长叹:“二十万将士。二十万忠魂!”
    “大王,周阳屡次坏大王的大事,他死有余辜。趁这次兵败,大王应该好好收怜他!”公孙诡时刻不忘给周阳折辱一事。
    “是呀,大王!”羊胜忙附和。
    “住口!”二人的献媚,却是换来梁王的厉斥。
    周阳多次坏梁王大事。梁王对周阳极是痛恨。按理,二人这话一定能讨得梁王的欢心,却没想到。梁王竟是喝斥他们,二人以为听错了。要不是梁王脸上带着怒气。
    “周阳屡次坏孤的大事,孤也恨他!可是,孤是高祖的血脉!不能恨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周阳能如此,足以证明他是个英雄!”梁王的声音很大,好似雷霆。震人耳膜:“高祖被围平城,却不能雪耻,那是何等的耻辱?高祖为雪此辱,留下了一道血诏,你们可知血诏写的是什么吗?周阳若败,那是为大汉长远计。不得不败!孤若还趁机落井下石,那是枉为高祖血脉!”
    略一停顿,高亢的声音转为沉痛:“若周阳战殁,孤一定会去他的坟前祭拜!感谢他为大汉血洒疆场!”
    “大王!”
    韩安国、司马相如、庄忌,很是激动。
    二十万将士明知不能取胜。为了长远计,不顾性命去拼匈奴 那是何等的感人!
    当然,这都是他们不了解具体情况。根据一些零星的情报得出的
    论。
    公孙诡和羊胜二人愣了愣。躬身道:“谢大王刮诲,臣知错了!”
    “长卿,你善属文,可否为孤写一篇《格魂歌》?”梁王看着司马相如。
    招魂歌是汉朝祭莫战死将士的祭文。
    司马相如躬身道:“大王有命,在下敢不从命。”
    以为冉阳败定了的,不仅仅有梁王,还有一人。
    炽炽
    淮南,是一座大城,周回二十余里。城里房屋众多,街道纵横,一瞧便知,是一座繁华的城池。
    城中有一座巨大的宫殿,正是淮南王的王府。
    如今的淮南王叫刘安,就是以修道飞升留传于世的淮南王。
    此时的刘安,并没有在淮南王府,而是在城北的山上。此山海拔并不高,却是山势雄峻,风景优美。仿若画儿一般。
    在后世。这山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八公山。”
    后人赞八公止。“八公草木晚离离,仿佛成*人似设奇。老气逼云含雾雨,空青拔地镇谁夷。”道出了此山景致之美。
    八公山一共有四十多座山峰。主峰最高。主峰之上,正站着一人身着寻常深衣,头戴讲贤冠,羊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