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1844(中)滚滚长江东逝水[10]

1845最新章节目录
   租借洋船,前赴江南助剿。由此,格莱斯顿发展出一个宏大的计划:
    “当前的时机看做一个机会,以无限制进出最僻远的禁区为条件,把皇帝从迫在眉睫的瓦解情势中援救出来,从而大大地扩张自己活动领域。在东方大陆创造一个实力均衡的局面,以便大不列颠方便的选择和变更自己的盟友。”
    简而言之,就是要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五到六股大致平衡的势力,英国人可以从容的选择和抛弃结盟者。
    “不列颠不会把自己绑在某一股势力的战车上。”汉弗莱还在教育伯纳德,“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知道是谁说的吗?”
    “不知道,先生。内阁秘书?”
    “谁也没说过,但这是三百年来大不列颠的处世信条。真正的公务员都对此心照不宣,将来说不定会有哪个大嘴巴政客写在书里公诸于世。”汉弗莱说。
    “现在的清国有三股主要的势力,从现在的局面来看,只有清廷是求着我们的。也是最弱势的。”
    “太对了,伯纳。”
    “因此我们早就决定了援助清廷,那您为什么还要派我去江宁。”
    “为了诚意!”汉弗莱先生解释道,“在外交档案上,不会记录我们今天说的话,而只会记下公使阁下,恩,还有勤勉的公务员,是如何为了和平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好了,江宁的问题到此告一段落。”
    “等等,先生,我在江宁,听说美国武官戴维斯已经秘密拜访过江宁,并且和某位王爷会谈过。”
    “美国人?他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积极了?”
    “看来我们要加强在上海的控制。”汉弗莱先生说,“正好,上海租界工部局三年任满,即将换届。”
    “六名董事,我们三席,美国一席,清国一席。还有一个流动席位,现在是法国人。”
    “法国人真讨厌。”格莱斯顿在私下里直言不讳,“他们那莫名其妙的自尊心,总是占别国的便宜。我们从来没有占过法国人便宜。”
    “还是有的。”汉弗莱先生纠正。
    “什么时候?”
    “1815年,滑铁卢。”
    “说回正题,我要把法国人从工部局赶出去。换一个听话的。这样也方便对付美国人。”格莱斯顿说。
    “那谁来替代法国人?肯定不是美国人,比利时?荷兰?”
    “这些国家太弱了。”
    “俄国?”
    “俄国太强了,而且在所有战线上和不列颠敌对。”
    “普鲁士,想想自汉诺威王朝以来的百年友谊。”
    “先生,是这样吗?”
    格莱斯顿点点头:“联普鲁士以稳定东方,就是既定策略,早在六月,我已经写信给内阁,让他们考虑执行。普鲁士,一直是一把好用的手枪,而且是一把听话的手枪。”
    “先生,我听说,你和内阁某位成员私人之间很不愉快,我怀疑……”
    “不用怀疑,我和迪斯累利财政大臣是政敌,然而,我和他同样热爱女王。”
    《善后借款条约》
    “其他的问题都已解决,各国公使们却仍旧关心最后一个问题,恕我直言,郭嵩焘公使阁下,贵国的贪污和官僚习气,将极大的损害贷款的使用效率。这些贷款不能有效使用的话,会影响还款,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按时交还抵押物——铁路及其附属权益。”
    “下官有个想法……”郭嵩焘对清廷情况自然是知道的,他提出了一个超出英国人意料的建议。于是,协议最终达成了。
    “三国出力,五国出钱,您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大清,ok。”阿伯丁外相这样称赞郭嵩焘。
    郭嵩焘口头上谦虚了几句,心里也是非常得意,短短五天,他游走于英国、法国、普鲁士、荷兰、比利时之间,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仅借到了两千五百万英镑(包括贷款和实物),而且,洋人还要免费为大清修筑三条铁路。文化精英挥斥方遒,各国权贵俯首听命,不正是读书人的梦想吗?何况这一次,郭嵩焘成功的引入普鲁士和法国,让他们和英国争斗,发挥了以夷制夷的奇效,为大清争得最大利益。
    9月30日,大清和英法普比荷,六国双边协议《善后借款章程》签订。
    《章程》的第一个部分,是大清向英国借款五百万英镑,用以支持基本财政。而为了保证这些钱不被滥用和贪污(这一点也是郭嵩焘所担心的),英国将向天津派驻专员,监督大清的财政。让外国人监督清廷财政,是郭嵩焘的一个创造性构想。
    作为还款的抵押,英国将获得津浦铁路的修筑权,这条铁路从天津出发,经过济南和徐州,穿泰安而到浦口。在大清还清借款本息以前,铁路沿线的矿产和商业收益,都归英国。
    第二部分为《北洋招商协定》。即英法普比荷五国,向民间募股,筹组北洋运营总局。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开发华北,郭嵩焘的本意,是开发以天津为中心的直隶沿海地区,但英国方面,在英文文本中却写下-。而《章程》以英文为准本。
    北洋运营总局的股份,全部被投放到伦敦交易所。“待清廷财政结余,自可全额赎回,各国不得加以阻扰。”郭嵩焘认为,即使将来不能压服英国,只要收回了荷兰、比利时的股份,仍旧可以获得北洋运营总局的控股权。
    第三部分是《军事合作意向书》:
    普鲁士以实物借贷的方式,向清国提供装备和军事顾问,而英国提供财政支持和装备。向阿森纳和克虏伯购买军械是应有之义。
    选择普鲁士,是英国和郭嵩焘的一致决定。施拉普那在训练神机军的过程中,颇具威信,让清廷上下对普鲁士一致看好。郭嵩焘想在军事协定中以夷制夷,自然就想到了普鲁士。
    而英国方面一向有使用德裔雇佣兵的传统,双方一拍即合。英国方面,更想见识一下传说中的普鲁士军事改革的成果。普鲁士公使对这样重大的事情,不敢独断,他只同意签署一份意向书,送回柏林参考。
    为了诱使普鲁士加入到“以夷制夷”的大局中来,郭嵩焘更是送出了另一份诱饵,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租借给普鲁士。虽然他仍旧不明白,替清国免费修铁路到底有什么好处,但既然英国如此积极,普鲁士也应该甘之如饴吧。
    第四部分为《信贷合作协定》:
    郭嵩焘对英国人监督大清财政,还是有一些疑虑,同时,他又对法国财政的高效非常羡慕。他在伦敦所见的法国人,全都是狡猾而富有的金融家。他决定将北洋运营总局的银行部分,单独分离出来,让法国汇理银行主导,荷兰和比利时银行辅助,这样,也就限制了英国。而当大清收回北洋总局的时候,法国人的金融经验,也就一并转交给大清了。
    作为金融帮助的回报,郭嵩焘将从安南通往广西的铁路修筑权让与法国。虽然法国目前仍旧困于安南南部,而共和的广威军已经占领浔州,控制了广西南部。但这些不是郭嵩焘要操心的。
    第五部分为《电报合作协定》:即在五个通商口岸和天津设立电报局,架设电线,由洋商经营,清廷在财政好转后,逐步赎回股份。
    第六部分为《借师助剿协定》:
    即签约各国不得与叛匪,包括发匪和匪共,发生官方接触,不得向发匪和匪共出售武器和机械。上海和其他通商口岸的各国领事,应该主动协助清廷剿匪,费用另计。
    在这一部分内,英国方面主动加了一条:对广州实施贸易禁运。格莱斯顿去年提出的报告终于得以落实。
    第七部分为《普遍性之要求》:
    大清允准所有沿岸港口及岛屿概不让与租借英国以外的国家。大清应聘用英国人指导政治、财政、军事等,以应对目前的危局。出于慈善目的,英国圣公会,法国天主教,以及其他各国宗教和慈善团体,可自由在清国内部设立医院、学校、育婴堂等等。
    《善后借款章程》借款总额两千五百万英镑,即超过八千万两白银。按郭嵩焘所想,清廷的财政危机一定可以顶过去,而且为大清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观念。大清中兴有望。
    这一《章程》是围绕借款而生,所以又被称作“善后大借款”,全文一共七款二十一条,故另有别名《二十一条》。郭嵩焘在各国公使签字以后,取各国文字文本各一份,精心封好,交给下属,让他搭上一艘通往印度的快船,在印度换船后,前往大清的通商口岸上海,最后一驿马飞报京师。这是当时最快的路线。
    郭嵩焘心里暗暗祈祷,朝中诸位军机,能够理解自己这一份苦心,皇上能够批准《二十一条》。
    如果《二十一条》得以批准,郭嵩焘也许就能功盖苏张,以游走列国之能名垂青史了吧。
    注:本文虽然名为《善后借款章程》、《二十一条》,但参照绝非仅仅这两项条约,本条约七个部分,分别取自九个不同的国际条约。但每一条每一款,都在另一个时空有原型。
    行政
    10月初,得知胜保为徐州剿总之后,楚剑功不由得说了一句:“胜保也许能算条狗吧。”
    陆达在一旁听见了,大声说:“胜保的确是清廷的走狗。”
    “呃……,陆达,也许别处说人是狗是骂人,但这里我是在夸胜保,徐州之地虎踞龙盘……”
    这时候,李颖修推门进来:“我给钧座作证,他是在夸人。”
    自八月下旬稳定湖北以来,广东大都督府便陆续北迁武汉。现在已经基本迁徙完毕。
    打下了两省地盘,楚剑功却发愁了。官员不足。
    共和中官员和预备官员,主要分作两大块,一是黄埔毕业生,二是原先清廷投效了一些人。三月份共和第一次开科举,声势倒是浩大,但因为是第一次,改卷极其严格,而对四本指定参考书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所以只取了二十余人,现在这二十余人被送到黄埔讲武堂特训,一时也派不上用场。
    按道理说,仅仅是地方上的主管官吏,楚剑功需要三个布政使,几十个知府,几百个知县。徐继畲,梁梃楠,龚振粼也许能够担负布政使的责任,但那就意味着大都督府直属六部的行政完全停摆。而随着大都督府规模的扩大,楚剑功对自己亲自管理组织已经感到力不从心,而李颖修对于户部和南洋总局也无力兼顾,另外,毫无疑问,以武汉(鄂州)为核心的新的垄断企业也要开始建设。
    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楚剑功和李颖修召开了大都督府会议,对人事安排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