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第573章乘虚渡淮[2]

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最新章节目录
   乍附孙权,好感度本来就不高,见汉军竟将吴人援军打的落花流水,落捉其主将,如此勇猛,比吴人不知强大多少。老百姓当然希望有一个强盛的王朝来保护他们,不希望在一个懦弱王朝宇下,整日里担心受怕,于是他们纷纷缒下城去投降。吴兵本就不善6战,见汉军队伍整肃,士气高涨,又听说孙韶的援军不到一个时辰就给他们解决了,吓得浑身抖,也是无心恋战,找机会溜出城去投降的不计其数。全琮见军心不稳,民心不附,也知道这城没法再守下去。领着惯战亲随,奋力死战,突围而走。一路上又遇到不少拦路虎,虽然一一摆脱,损失却也不小,等到了汝阴身边只剩不到一百人。汝阴县令正在写降表,准备出城降汉,听说全琮到来,吓得险些坐到地下。他哆哆嗦嗦的上城一看,只见全琮身边稀稀疏疏的站着几个随从,个个浑身是伤,不由得长长的松了口气。传令四门紧闭,所有兵士上城防守,不放吴兵进城。
    其时汝阴县从县令到士兵都是魏国时那套班子,没有任何变动。兵士们对吴国本就没好感,只是魏国照不住他们了,只好在孙权的屋檐下混口饭吃。现今全琮大败,这落水狗哪有不打的道理?当下兵士紧闭城门,张弓搭箭,对准全琮。
    全琮算是领教了什么叫虎落平阳被犬欺,本来这种弹丸小县根本不在他眼里,这会偏偏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忍气吞声,绕城而走。过了汝阴,全琮抢了条船,沿颍水而下,经慎县、阳泉而入芍陂,折而向北,沿着淝水北上来到寿春。程普听说他到来,将他接入军中,善言抚慰,全琮和程普、朱桓说起孙韶落入敌手之事,朱桓气得跳了起来,当即便要领兵杀了夏侯渊、曹仁救回孙韶。亏得程普、全琮死命拦住,不然他也就要步孙韶的后尘,成了阶下囚了。
    全琮身为守将却丢了城池,这可是条大罪过,虽然他这次丢城,情由可原,非战之罪,但是他心里却无法咽下这口气,拐弯抹角的向程普提出要借兵收复失地。其实程普也想收得失地,可是张辽就在对岸,实在不能分兵。全琮也体谅他的难处,老老实实的在营中协助他防守,不再提此事。
    张辽徐晃仓促南下,并未预备战船,到了淮河,一时无法渡河,只得一面向民间征集船只,一面临时赶造。程普因此获得了充分的时间着手布置防线,倘若没有淮河阻挡,程普这会怕也只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份了。张辽徐晃虽然在很短的时间里赶造了一批战船,但临时赶造的船只,质量上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无法和东吴装备精良的艨舯大舰相比。幸好这支东吴军马大多参加过合肥之役,当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和张辽放对。就这样一方战船粗糙但士气高昂,另一方战船精良可士气低落,两下里交了几次手,各有胜负,不过汉人毕竟不善水战,损失远要比吴人来得多。张辽徐晃急于杀到建业找孙权报仇,可是被阻在淮河,前进不得,不禁郁闷不已。
    这日张辽在中军帐中和徐晃商议,张辽道:“听说妙才、子孝等人在汝南着实打了几场大胜仗,连安城也给占了。我们却被程普老贼堵在这里前进不得,真是窝囊死了。我们要是再想不出法子,这头功可就给他们得了。得不到头功是小,这仇要是给他们先报了,咱们在九泉之下可是没面见曹公了。”
    徐晃叫道:“气死我了,明日我亲领一队军马和程普老贼拼了!不撕开一道口子,让大军渡河,我决不回来见你!”
    刘巴说道:“将军不可造次,有道是‘南人乘船,北人乘马’,论起大江面上乘船作战,我军肯定不是吴人的对手,须当想个法子避其长而击其短,这样我们才有胜算。”
    张辽点头,道:“嗯,那怎样才能避其长而击其短?”
    刘巴沉吟片刻,道:“淮水毕竟没有长江宽阔,想要逾越,应该不是没有办法。”
    张辽点点头,道:“嗯,是这个理。长江浩瀚无边,一两日内大军根本无法过完,不得不和吴人打水战。而淮水河道可比长江窄太多了,只要安排合理,不到半日大军便可渡完,只要到了南岸,谅程普老儿也奈何我不得。我一直想着如何打跨程普老儿,竟没有想到乘虚渡河。不过这段江面都是吴人巡哨船只,想要渡河,怕没有那么容易,不知子初有何高见?”
    刘巴摇了摇头道:“不好意思,具体法子,我还没想出来。”
    张辽道:“一人计短,三人计长,咱们合计合计,定能想出法子来的。”
    三人在帐中嘀咕了半天,终于想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法子。次日一早,吴军细作探听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马上赶到南岸报知程普,程普大吃一惊,忙集众将商议,说道:“哨探来报,徐晃、刘巴别领一军欲从上游渡河,攻打阳泉。”
    全琮皱眉道:“我军人数上、气势上都大大不如汉军,之所以能和他们平分秋色,就全靠有淮河这条天然凭障,倘若任由徐晃南渡,站稳脚根,大事去矣。”
    程普道:“我也是这个意思。我打算分兵防守阳泉,不知你们两个谁愿去?”
    全琮道:“末将丢了安城,惭愧无地,若是守住阳泉击退徐晃,还能稍赎前罪,希望都督给我这个机会。”
    程普点了点头,道:“徐晃当世名将,不可轻敌,我遣休穆助你。你俩须当小心在意,决不可令徐晃南渡。”
    全琮应道:“是。”
    朱桓喜欢独当一面,节度自由,最不喜欢和他人配合,受人节制,但程普既然下令,他也没有办法,心不甘情不愿的应了一声,含恨出帐。
    二人领着军马乘船溯淮而上赶往阳泉,甫到城中,还来不及坐下,哨探来到徐晃大军已在河对岸扎下营寨,预计明日就会渡河来攻。
    全琮道:“来得好快。明日我们五更造饭,平明进兵,就在河上和徐晃好好打上一战,让他见识我们吴人的厉害。”
    朱桓摇了摇头道:“这个法子不妥,大大的不妥。”
    全琮道:“哦,那你有什么更好的法子?”
    朱桓道:“你一定认为我们善于水战,所以想在淮河上和徐晃见个真章 ,如此一来十有**可胜,是也不是?”
    全琮道:“嗯。”
    朱桓道:“你没有来时,我们同汉军在水上打过几战,不瞒你说,胜负各半,可见既便在水上作战,我们也不可能稳操胜券。我这里倒有一个百战百胜的法子。”
    全琮道:“哦,什么法子?”
    朱桓道:“我军隐蔽行军,敌人一定不知道我们已赶来救援。我们正可就其势而用之,明日你我揠旗息鼓,外示虚弱,诱敌来攻。敌人不是就里,自以为得计,冒冒然前来攻城,上我算矣!”
    全琮连连点头,道:“诱敌深入,以逸待劳,果是好计,就照你说的办。”
    二人又详细的计议一番具体方案,各自准备。当晚二人都没有心思睡觉,在自己房间里走来走去,了一个晚上神经,好不容易,群鸡乱叫,一缕曙光洒在大地上。二将草草用罢了早饭,领军在埋伏之处蹲守。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汉军没有来。两人互望一眼,悄声嘀咕一阵,又耐心蹲守。又一个时辰过去了,汉军还是没来。两人开始有些坐不往了,聚在一起悄悄商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全琮认为汉军可能再耍什么诡计,最好派支军马攻打敌营,试探虚实。朱桓最烦的就是别人在他面前指手划脚,当下固执已见,主张守株待兔。两人争论良久,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时间就是争论中一点点溜走,他们直吵到口干舌躁,嗓子冒烟,这才停了下来。二人喝了两口水,正打算继续,全琮抬头看了看天,已是红日西斜,这一天很快就要过去了,说道:“照此情景汉军今天不会来了。既然敌人不动,那我们就先动,打他一下,看看他到底想要干什么,再来从长计议,岂不是好?”
    朱桓道:“你这个想法要不得,汉人巴不得我们去打他呢,你去了就是自投罗网。依我看还是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上策。”
    全琮道:“敌人远道而来,就是为了渡河南下。可如今却扎营固守,无心渡河,这明显不合常理。哨探来报敌人至扎营之后就没有动静,我看这里面很不对劲。有些事情细作是没法打听出来的,我认为还是当派小股军队前往北岸打他一下,摸清敌人的情况,才好定计。”
    朱桓摇了摇头,道:“我想汉军一定是知道我们来援的消息了,故意固守而让我们先动,他们好反客为主,占尽便宜。这个时候,谁也沉不住气,谁就输,我们一定要比汉人更沉得住气。”
    全琮颇不以为然,正要说话,突然间细作来报:“不好了,大队汉军渡河南下,占了附亭。”
    全琮瞪了朱桓几眼,面色铁青,怒道:“你呀,你呀,叫我说你什么好!”传令道:“传我将令,固守城池,有敢妄动者斩!”
    朱桓没想到汉军竟然从他眼皮子底下溜了过去,心中大是不忿,道:“汉人方才渡河,立足未稳,当乘此时杀将上去,给他来一个下马威,打得他们倒爬回去,若让他们站稳脚根,那可就糟了。”
    全琮道:“汉军已到南岸,我军无法匹敌。唯今上计须当固守城池,坚壁清野,敌人野无所掠,前进不得,必不逞而退。若是主动出击,正中了敌人的诡计。”
    朱桓道:“敌人一路南下,战必胜攻必取,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各县守令畏之如虎,我若不出兵,各地县令认定我们怕了汉人,肯定争相投降,汉人得了城池,不愁无粮可用,到那时我们要想将他们赶走可就难了。”
    全琮道:“我们若轻出,倘若中了敌军埋伏,连程都督那里也守不住。我认为还是不可造次。”
    朱桓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有争论的功夫,早就把敌人打跑了。你要是不敢去,我自引本部前去。”
    全琮虽然为人恭顺,但朱桓一而再而三的顶撞于他,也不禁怒火中烧,骂了他几句。朱桓愤然出帐,不通知全琮,自引本部军马赶往附亭。
    行到半路,两侧乱山上突然杀出无数军马,一员大将纵马向他驰来,大叫道:“来将是谁,快快报上名来,张辽不斩无名下将!”
    吴兵一听来人是张辽,大叫一声:“我的妈啊!”散了个干净。朱桓正要麾兵冲上,回顾左右,已不见一人,叹了口气,拨马落荒而走。
    奔出里许,他回头一看,只见张辽离自己越来越近。又奔了片刻,张辽从后赶上,大刀一挥径向朱桓后颈削去。朱桓急忙缩头,当的一声大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