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魂》第二十一章世袭刺史的风波

大唐军魂最新章节目录
   “一感冒和烧持续,今日一更,万要抱歉贞观十二年末,最后一个朝会上,又到了一年内论功行赏的时候。
    所有在京三品以上的散官。还有四品以上的实职,全部都到太极殿内参加朝会。
    太极殿内站满了人,放眼望去,黑压压的都是人头,身子矮的人,都要看不见御座上的皇帝了。
    李业诩实领的是正三品职的特卫大将军,已经站到武将的前段。前面除了祖父李靖,还有李道宗、李孝恭、李世勋、尉迟恭、侯君集等不多的人了,边上站着的是段志玄、张士贵两名卫军的大将军,及执失思力、契芯何力、阿史那社尔等胡将,李业嗣还有程处默这样四品级别的武官,都站在很后面。
    在封赏仪式开始前,照例皇帝李世民先说一番自吹自擂,国家大安百姓安乐的话,还有大臣奉承称赞皇帝所行之政深得民心的一大通马屁声音,接着是由户部尚书将这一年朝廷的粮食和赋税等收入情况在朝堂上宣。
    户部尚书唐俭,象征性地拿着一份奏报。眼睛却是看着殿上站着的同僚们。大声地报告着那些让人兴奋的数据。
    这些数字唐俭都记得滚瓜烂熟了,那份报告拿着只是装个样子。
    贞观十二年,各地统计的粮食收成,还有国库的赋税收入都比上一年有了大幅的增长,长安及各地的粮食价格都保持着较低的水平。各地商业贸易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从商业方面收取的赋税也在大幅地增加。按统计的数据看,比贞观十一年翻了一番。
    御座上的李世民,虽然早几天就知道了这些数据,但今日听着。还是眉开眼笑,殿下的诸臣们也都是相似的表情。天下丰足,百姓安乐。各地作奸犯科者少去,对于辛苦了一年的皇帝和朝臣们来说,这是最大的安慰了。
    站在殿下的李业诩也是很高兴,自己所提的一些建议,被李世民采纳后,使得整个大唐的经济状态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造福黎民百姓之举,让天下百姓吃得饱饭,大唐的国家实力上一个台阶,李业诩很有成就感,心里在想前,史会如何评价自己这个穿越,人。
    正自得意间,李业诩感觉到御座上的李世民飘过来一丝赞赏的目光。忙挺直身子,双眼平视前方,当作没看见,还好李世民的目光只是停留了一下即过去,没看出来李业诩得意的神情。
    站在殿的唐俭又在报告着贞观十二年的支出,因朝廷在上一年末大举封常了出征归来的将士,还有今年征兵令实施后,十多万士兵募集完成,朝廷在军备方面的支出大大地增加。也使得国库的净收入还没上一年的多。
    但总的赋税收入比支出还是要多一些。
    还有各地的人口数。也有了不小的增长,据户部掌握的资料,全国登记在册的有四百多万户,两千两百多万口,还有不少的隐匿户口。
    让人更是可喜的是,这些年出生的小儿数量也是很多,这新一代成长起来的人,是大唐的希望,按李世民当初的诏令,这些小孩子长到十五岁后,即可分到田地。唐俭报告完,李世民从御座上站了起来,乐呵呵地说道:“各位爱卿。普天之下,百姓安乐,四夷来贡,大唐的实力日益增长,这是众个爱卿勤于朝事,兢兢业业地做事才取得的伪示勉励,联当有嘉奖,只是今岁朝廷支出颇多,赏赐之物。略为微薄,只是聊表联的心意!”
    李世民话说完,有内侍出来,宣布李业诩的嘉奖诏令。
    这些年所行之政,皆出于尚书省,作为百官之的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功最大,加太子少师,赏绢两千匹,黄金五十斤,长孙无忌、李靖、高士廉、李道宗、侯君集、李世劫等重臣皆有赏赐,但除了房玄龄,皆是财物上的赏赐。
    李业诩也有重赏。被授怀化大将军衔,爵转渭南郡公,加真食邑二百户。赏绢二千匹,黄金五十斤。并且李世民严令不得推拒”
    正想出列谦辞的李业诩只得拜谢了圣恩。满朝文武,还就他有爵位上的变动勺李业诩看看站在队列前面的李靖。也只是略略转回头,平和地看了他一眼,没表示什么。李靖如此,李业诩也稍稍的心安。
    看来李世民给李业诩的奖励也费了一番脑筋,能表示心意,又不会让其他朝臣们不满,怀化大将军是正三品的军中散官衔,授予李业诩这样级别的武将也不为过,李业诩的爵位也并没变动,只是食邑地转到渭南县来。那些绢帛之类的赏赐也没比其他人多,这样的奖赏也就没有人出来谏言。
    李业诩想着又将会有一堆花花绿绿的布帛类东西搬进府中,这些东西又可以让府中的守财奴郑燕等人狂喜一阵了。
    受赏的众臣们还沉浸在喜悦中,李世民的另外几份诏令却有些出乎朝臣们的意外。
    先一份诏令中宣布,在贞观十三年,开始谋划筹建大唐军事学院,由特进李靖和兵部尚书李世助主管,争取在三年内建成。
    这份…。二江突然,许多人还不知道军事学院是什么东西。朝堂工侃了私语声,但李世民的解释让朝臣们有了些数,暂时没有人出来反对。
    只是接下来的另外一份诏命却把所有人都炸蒙了。
    李世民下诏以荆州都督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其子孙小世袭,同时以功臣孙长无忌等十四人为各州刺史,亦令世袭,非有大故。无得黜免。
    诏令中宣布,以司空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为宋州刺史,故司空杜如晦为密州刺史,特进李靖为濮州刺史,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为申州刺史,吏部尚书侯君集为陈州刺史,刑部尚宗为鄂州刺史,礼部尚书李孝恭为观州刺史,左羽林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宣州刺史,兵部尚书李世劫为薪州刺史,左卫军大将军段志玄为金州刺史,松州都督程知节可为普州刺史,太仆卿刘宏基为朗州刺史,胜州都督张亮为芹州刺史,其原先的官职食邑叠加,并令子孙承袭。
    此诏令一出,群臣哗然。李世民在前些年曾经提出过让功臣世袁刺史的想法,但朝中大臣没有多少人同意,群起反对,殿上的朝臣们谁也想不到皇帝会在年末做出这个决定。
    诏令刚刚宣布完毕,左庶子于志宁第一个出来表示反对:“陛下,世袭刺史之事。古今事殊,非久安之道小还请陛下三思!”
    中书舍人、侍御史马周也很快站出来,奏道:“陛下,古代圣君如尧、舜这样的父亲,还有丹朱、商均那样低劣的儿子。陛下世袭刺史之策施行后,倘若让未成年的子嗣承袭父职。万一这些人骄横愚钝,在他们治理之下,这一州的百姓们会遭殃,国家也因此受到损失”马周款款而说道,“如果想取消他的袭职,则其先人功劳尚在,有违陛下的初衷;如欲保留袭封事,则他的罪恶已昭彰于世。于民于法都不可容,这些都是难办之事。与其毒害芸芸众生,还不如将皇恩从已经死,去的大臣身上割除,不留给子孙。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陛下世袭刺史,这看来是爱护功臣们的作法,其实正是害他们。臣认为只应该赐给他们食邑封户,如果真有才能,则量才授予官职。使他们得以尊奉皇恩而子子孙孙享受福禄!”
    马周话刚落,长孙无忌也马上出来反对:“陛下,臣禀承皇恩以来,形影相吊,如履薄冰。深怕做错了事,有违圣恩;宗族的人忧心仲仲。如同置身汤火之中。追溯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土,最后国家大乱,都是由于不能制衡诸侯力量才出现这样的情况,汉初的八王之乱也是如此。后来两汉罢除侯国设置郡守,免除过去的弊病,对国家有百利无一害。如今陛下因为我们这些人的缘故,又重新变更做法,恐怕会乱了朝廷纲纪;臣等后代愚幼无知的不肖子孙,若有人会触犯国家法令,那是他们自取灭亡,怪不得别人;若是因袭封的赏赐而生出骄横之意,最终导致灭顶之灾,臣想那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还请陛下停止赐封世袭刺史旨意,赐我等保全性命为刚”
    几位有份量的大臣出列反对小李世民却不为所动,一副坚决的口气道:“自古以来,割地以分封功勋大臣,是古今的通义,联的意思是想让你们的后代,也一力辅佐联的子孙,以使得大唐万年延续;对联的决定。众位爱卿都充满怨言,难道你们都不愿后代再辅佐联的子孙们?”
    “陛下之言差矣”马周又站出来反驳。“世袭刺史与子孙后代愿不愿辅佐陛下的后人是两回事。刺史乃一州之父母官,他们的所为。关系到一州百姓的福社,若他们施政得当,百姓得以安定,反之则百姓遭殃;如果挑选的人得力,是万民的共幸,陛下也可以清闲自在;若是庸才,那是天下之大不幸。如今陛下如此做,刺史多用亲王、郡王、武人及其他朝中大臣,还令其子孙世袭,若无能者当政,则危害一方百姓也。要是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一方的百姓就不安定,天下纷乱将起,所以臣还请陛下再作考虑,刺史之职的任命,要慎之又慎历不可世袭”
    “陛下,臣等也是如此认为,世袭刺史之策,万不可行,此只会让臣等后代生出骄之心,于国于家都有百害无一利”房玄龄也站了出来,表示反对李世民的决定,“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见房玄龄也出来反对,李世民略沉思一会,还是挥挥手决然道。“此事联意已决。即照此诏令世袭刺史职,各位爱卿不必再奏”
    李世民虽然如此说,但憋了半天话的魏征还是站了出来道:“陛下之举让臣等寒心,陛下在贞观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谏,常常引导他们进谏。听到进谏便乐而听从。如今却不然,诸位大臣们所奏之事。都是希望天下安定,对百姓有利的,道理自不必再说,然陛下却不愿听取,坚持世袭刺史之策,只想让自己的兄弟子孙。还有跟随着你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永领刺史职,这是陛下的私心。并不是为国家利益作考虑,如此的决定,实在不是一咋小明君应该做的陛下这样做,离
    “你”李世民大怒,一张脸都有些变红了,魏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他快成昏君了,让他下不了台面。魏征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直视着李世民,丝毫不退让。
    朝臣们指责李世民的一幕让李业诩有些目瞪口呆,特别是魏征最后骂李世民昏君的话,李业诩还是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些大臣们当朝直谏甚至责骂皇帝的事。做为皇帝的李世民,虽然满脸的怒气,额头上都有青筋在跳,但又不好作!
    李业诩也为自己感到惭愧。同样作为当朝重臣,自己却没胆量上去当面指责李世民的过失,他也知道世袭刺史之策实在是一昏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