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魂》第一百二十二章伏击战(上)

大唐军魂最新章节目录
   李世民站在大开着的窗户旁边看着殿外的景色。
    长安已经是仲夏时分了,各种花都已经开谢,满眼都是绿色。微风拂过,扑鼻而来都是清新的气息,让人觉得心情舒畅。
    李世具已经批阅完那一叠厚厚的奏折,却没如往常般离开两仪殿。而站在窗边想着另外的重耍事儿。
    侯君集所领的大军,在传回了从叠州出,过沼泽地的情报后,就没有最新的情报传回来。按大概的情报传递度,吐蕃人的最新情况应该传回来了,而此时应该与吐蕃人遭遇上,进行交战了。
    难道出什么意外?
    不可能,有那么多熟悉情况的特战队员还有情报人员的支持,诸多情况都已经打探清楚,大军不可能生不测的,更别说军中有那么几名善战的将领。
    但又是何情况呢?难道吐蕃人行踪有变?
    李世民如此站着出神已经大半天了。候在一旁的内侍不知道皇帝要做什么,也不敢问。
    李世民正想着,却听殿列面传来内侍的呼报声,“报,叠州紧急军报!”
    “叠州有捷报传来了”李世民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
    身边的宦官从内侍手里按过军报。交给李世民。
    李世民一看却变了脸色,略一沉思。
    “来人,马上传李靖、李道宗、长孙无忌、房玄龄,进殿!”李世民三口气报了十多名朝中重臣的名儿。
    “是,陛下”几名应声进来的内侍领命而去。
    李世民拧着眉头,继续想着事儿。
    一会儿,这些朝臣们陆续而来。
    众臣知道皇帝如此紧急召见,定是有重要事儿,李靖则想着肯定是他预料中的重大事儿生了。
    李世民语气平缓地说道:“据前方最新的军报,吐蕃大军分兵两路。一路十五万人继续北上,往青海方向,另一道由弃宗弄赞亲自率领。往松州、扶州一线而来,而且。阎州刺史别丛卧施和诺州刺史把利步利。举州叛唐归附吐蕃,并攻击另外不愿反叛的羌人部落”
    在传唤众臣的这段时间内,李世民考虑了很多,心情已经恢复了正常,心里也有了诸多的对策。“陛下,李业诩所提供的情报中。一再指出吐蕃大军往北攻击我青海方向,如今我部都在正北方向往南行进中,弃宗弄赞的二十万大军,攻击松州、扶州一线,我们附近没有兵力可以调防,松州、扶州危矣,此乃李翼失职之罪”长孙无忌第一个出来表意见,“陛下,若松州、扶州有失,应治李翼之重罪!还有特进李靖,放言以五万人就可以消灭吐蕃大军,如今吐蕃人分兵攻击,这五万人如何应对”
    长孙无忌此言一出,众人皆脸色俱变,想不到这位深得皇帝信任的当朝司空,竟然要先治在前方领兵打仗将领之罪,还要追究提出以五万兵力出击的李靖之责。
    李靖听了以内虽大起波澜,长孙无忌的话也是深出他的意外,但神情却没什么变化,也没说话。
    “陛下,长孙司空此话说的无理。古人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作战过程中,敌情随时变化,这是我们无法左右的,谁见过在战场上行军布阵一成不变的将领?吐蕃人离我们有千里之遥,长途行进中,他们在军力布置上有变化也是最正常不过了,李翼能及时探知情况,并回报,这已经难能可贵了。何况在出征前,李特进也已经提出过,要防止吐蕃人的分兵行动!这何罪之有?”刑部尚宗马上站出来反驳长孙无忌的观点,脸上满是愤慨的表情。
    “陛下。臣也觉得江夏王此说有理,行军布阵之道,不可能是没有变化的,重要的是能及早探明。并及时做出应对。何况我们现在要讨论对策,不是治谁罪之时”房玄龄也出来说道。
    其他几位如高士廉、唐俭等欲言又止,李靖仍未言,两眼平静地看着前方。
    “联今日召你们来,也是让你们讨论对策,不是治谁罪,谁有功或有罪,待日后再议!”李世民也对长孙无忌开口就要治李业诩的罪有些不解,这不似长孙无忌的风格。
    “陛下,臣觉得,有侯尚书领兵阻挡吐蕃北上之路,青海之地当是安全,可以尽举青海之兵,平定青海之南羌人的叛乱,再有,当举兵。快往松州一带驰援!”李道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陛下,臣也觉得如此甚好!当派兵往松州一带驰援,解松州之困”房玄龄想了一下,表示同意李道宗的观点。
    长孙无忌被李世民隐隐地指责了一下,心里一凉,没表意见。
    “李老爱卿,你觉得如何?”李世民问不语的李靖道。
    “老臣觉得,前方将士既然已经如此探明情况,他们定是采取了对策。依老臣所料,如今,分兵北上的十五万吐蕃人已经尽数被歼,我军定是在飞驰追击弃宗弄赞所部的过程中!老臣也认同江夏王的观点,可以尽举青海之兵南下,平定羌人的叛乱。再遣一军,往松州一带策应驰援。只是长安离松州有数百里之遥。远水解不了近火!应再派人传令,命令松州、扶州守军依托坚固…讽池,抵挡叶蕃人的攻击!若安臣所料不错的话,在我釉狱入;行进到松州之前,战事定是已经结束了!”李靖还是很平静的口气说着,仿佛这一切都他都看见一般。
    李靖的话里,有着让人不可置疑的味道。这样的气魄,连李世民都为之震惊。
    李靖如此的自信,只有他的道理。更是源自对自己孙儿的信任,对特卫战力的认可,还有对诸般情况的了解。
    “李老爱卿如此说,联当是放心了。”李世民刚刚其实也想到这一点。既然侯君集和李业诩他们已经探知这个情况,以这两个猛将打仗之道,且没有军报中请求朝廷再派兵驰援,他们一定已经采取相应的对策。“当初依李老爱卿建议,已经增兵一部于松州、扶州,依托坚固的城池及有利的地形,吐蕃人应该没那么容易攻占的!”
    高士廉和唐俭也同意李靖的说法。
    李世民听了几位重臣的说法。对自己的决定已经没有了怀疑,“诏令。以青海都护府副大都护李大亮为白积石道行军总管,段志玄为副总管。率二万大军,及佻州刘德敏部。平定羌人的叛乱!侯君集部使命不变。待消灭正面的吐蕃人后,回援松州一线,并以李道宗为松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驰援!”
    段志玄本应该早就回京了,但因青海南部羌人时有叛乱,李世民又令其继续领兵镇边。
    李世民也知道,李道宗所部到达松州后,战事肯定已经结束,但愿不是松州落入吐蕃人的手里就行了。战事变幻无常。许多时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什么结果都有可能。
    松州是一个下都督府,治所在松州。管辖松州、扶州、龙州、文州四个正州,还有崛、阔、诺雅等十几个羁糜州。松州本有边军三千人,在听从李靖的意见后,李世民令再加以三千兵马驰援,并严令都督韩威不得轻易出战。扶州兵力也增加到四千许,这两处都是据着险要的地势筑城,易守难攻。
    朝臣们都退下后,李世民又在想另外一个事儿,拓跋赤辞部为何没有举动?
    这个势力庞大的羌人部落,没有任何动静,这是李世民很纳闷的事儿。
    这些天,拓跪赤辞正为诸多事儿烦忧着。
    吐蕃使者来到他们的部落软硬兼施。要他们叛唐归附吐蕃,而,拓跋赤辞知道附近的阔州和诺州都已经起兵叛唐了,他有些举旗不定,唐军在这一边只有兆州刘德敏的近一万人,而吐蕃有近二十万人往这边而来,这是个很难选择的问题。
    上一年,在唐军打击下小!拓跋赤辞率部落归唐,接受唐皇的册封。若叛唐,不知唐廷会不会再派大军来进剿;但吐蕃人的大军即将抵达。若还是依附大唐,那也会遭到吐蕃大军的打击,这更是现实的问题。一时间”拓跋赤辞不知道如何抉择。
    “头人,接到唐皇的诏命,朝廷正式下诏,令青海李大亮和段志玄两将军部南下了,平定阔州和诺州一带的叛乱,同时令我部也派兵出击。一名拓跋赤辞的手下急跑进来,对拓跋赤辞单膝跪下行礼道。
    “南面有没有消息?”拓跋赤辞听了眉头拧得更紧了,再问道。唐廷前段时间布了反击吐蕃入侵的诏命,不知道如今唐军行进到何
    了。
    “没有现叶蕃大军的行踪,也不清楚唐军的行踪,”那名手下回道,“但属下派出的人现,沼泽的东北边,有无数的马蹄印迹,还有许多搭建营帐留下的痕迹,应该有数万人之多,依属下派出人的继续查探,这些军人是从叠州方向来的!而且”
    “而且什么?”拓跋赤辞厉声问道。
    “我们派出的探子,大部都不知所踪,依属下猜测,估计是被经过的唐军抓获或者截杀”拓跋赤辞的这名手下头上说得有些底气不足,以往在这片地上探听情况,他们的人从来没有失踪过,这次,派出去的几十人,只有几人回来,大部分人不知所踪。回来的这几人还是后续派
    的。“这定是上次让吐谷浑人吃尽苦头的那支唐军,这是一支异常精锐的军队,其军中更有一些神出鬼没的人儿。我们派出的人定是被他们所消灭了。按这个算,唐皇所派的大军肯定是已经与吐蕃人交上手了,难怪没有吐蕃大军的消息传来”拓跋赤辞说话间已经有了主意,“来人。传令,立即出兵,攻击别丛卧施和把利步利部,并将情况报告给青海李大亮和段志玄两将军,还有佻州刘德敏将军部,再将我部效忠大唐。讨伐别丛卧施和把利步利部的消息传送长安,一并将吐蕃使者拿下。也送往长安!”
    拓跋赤辞这些天最头痛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大唐军队此时肯定已经和吐蕃人干上了,吐蕃人再也没有可能往北进入他们紧邻青海的这些羌地,那青海及佻州的数万唐军精锐,消灭他们这些羌人的叛乱是小菜一碟。
    在犹豫中摇摆也没有意义,此时举兵助唐军消灭叛乱的羌人,定是会得到唐皇的认可,立下大功,自己的所属的领地也在战后肯安会增加。
    想到这些,拓跋赤辞当即下令助唐军平叛。
    禄东赞派来游说的使者,带来了许多的礼物,劝拓跋赤辞一道叛唐。对老奸巨滑的拓跋赤辞来说,这些礼物和使者也是送给唐皇的一份“报告将军,吐蕃人真的从山谷过来了”一名派出去探听悄报的军士快地跑回来,向牛进达报告情况。
    “立即令全军,做好迎战准备。正等得有些焦躁的牛进达闻言大喜,一切果然是按着最好的情况展。吐蕃人对于尚赞部被歼的情况丝毫未知,还是按着既定安排往河曲一带而来,但还是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