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档失败的大鬼斩役物语》格物致知

读档失败的大鬼斩役物语最新章节目录
   来源腾讯动漫·世界风专题
    每天都把动漫挂在嘴边的各位漫迷们,有没有想过“动漫”这词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为你揭秘一下动漫的前、世、今、生。
    年元旦,于富士电视台首播的《铁臂阿童木》被看做是日本电视动画的开端,2013年正是其50周年纪念,有着特殊意义。不少日本的相关组织和电视机构都纷纷适时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纪念专题和回顾类节目。
    同样是1963年,《阿童木》在北美通过nbc电视台的放送,也让北美的观众 第 353 章 中在下午这种电视台卖价很贵的黄金时段,所以很多制作方都在不断探索新的出路——比如以贩售录像、影碟的形式来盈利。
    直到1995年,由“报复社会”的庵野秀明所拍的名作《新世纪福音战士》(简称《eva》)问世了,这部动画引发了日本电视动画产业的巨大变革。比如由《eva》首创的“制作委员会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视动画的成本问题。再比如“在黄金档播出时反响一般而改为深夜播出后反而受到成年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样的“业界佳话”更是带动了深夜电视动画的兴起。
    深夜动画,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个好东西。电视台因为深夜档观众少不好卖而只能大幅降低费用,于是动画制作公司打起深夜档的主意自是顺理成章。当然,深夜档嘛,自由度本来就更高,收视群体主要又是大人,于是更加黑暗压抑的故事、更加晦涩新奇的设定、更加热血暴力的战斗、更加秀色可餐的女孩子们...便越来越为了符合观众口味似的被创造了出来。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圣光”的节奏——某种程度上,这就是《eva》给指明的道路。
    当然,这种小孩子看了以后明显会把持不住的东西,国内的电视上当然是不能播的啦!只不过你要是因此觉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巨人什么的都只是幻觉那就太天真了。
    没有了面包,还可以吃蛋糕!电视上虽然看不到了,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那时却开始接触到了叫做光盘、网络之类的东西。就像那些还处在拥有“理想”这种奢侈品的年纪的少年们 第 353 章 没有**节那么火热确实是我们的错,抱歉(我知道此处你们肯定要吐槽我“思路广”)。
    “词”红是非多
    渐渐的,追随流行趋势的媒体们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卡通”这个词而转向使用“动画”来称呼所有的日本动画——是的,凡是日本来的动画都叫“动画”,不管它是《蜡笔小新》、《灌篮高手》还是被封杀了的《死亡の笔记》。
    于是少年们又不干了。我们动画迷跟本不看电视上所谓的动画频道,那些低龄向的东西怎么能跟“神作”相提并论呢?于是又转而寻找下一个身份的象征。这一次,藉由《动漫时代》(,比很多人印象中最早使用“动漫”这个词的《动漫志》还早)所带来的一个新词——“动漫”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并很快传开。
    “我看的是动漫,不是动画,小孩子才会看动画那种幼稚的东西!”诶,好像在哪里听过?
    这一次媒体们也反应很快,各种“动漫”杂志层出不穷,各种“动漫”网站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就连国家都开始扶持“动漫”产业了——虽然现在各种网络社区里讨论的“动漫”基本是在讨论动画,网站上的“动漫”资讯里内容也基本都是动画方面的资讯。至于“动漫产业”...你有听说过“国家扶持xx漫画”的说法吗?
    当新人问老人:
    “你看过xxx这部动漫吗?”
    “你说的是动画还是漫画?”
    “动漫不就是说动画吗?”
    “诶?动画就动画,漫画就漫画,动漫怎么会是动画呢?”
    于是一场比曾经的“动画还是卡通?”还要更加激烈的“动漫还是动画?”的争吵不可避免的被点燃了,并一直持续至今。
    “动漫”这个词是很有意思的,本来他同科技(科学与技术)、影视(电影与电视剧、动画片)、蔬果(蔬菜与水果)、文体(文化与体育)一样是个词组组成的短语简称,可如今却由于习惯和媒体导向作用而渐渐被变为专指“动画”。
    有人说先有漫画,然后被改编为动画,所以用“动漫”来叫这部动画,比如《海贼王》;只不过那些没有漫画而一开始就只有动画的原创作品怎么办呢?
    还有人说这是因为动画漫画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合在一起用很正常,毕竟这样的叫法能够推广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导向作用——想要将两个产业捏紧,然后捆绑发展。这也没错,不过好笑的是,在中国,动画与漫画联系得并不那么紧密,而这世上唯一一个动画和漫画联系得最为紧密的日本却压根就没有“动漫”这种叫法,恰恰相反,在日本“”专指动画,“”专指“漫画”,区分得非常清楚。
    咱也无责任猜一个:“动漫”也可以简称ac,本来这里的a指“”,c指“ic”,但是有人误以为c是指“”,所以ac就是“(动画卡通)”的意思,故滥用以后就造成了今天动画跟动漫混淆不清的局面啦!
    静观其变,笑看云卷云舒
    好吧,实际上笔者想说的是:我们用不着厚古薄今(虽然这是人的天性),也用不着觉得一个叫法上的习惯改变就是洪水猛兽。毕竟名字仅仅也只是个名字,古时候的词汇因为广为误用而最终完全脱离本意的比比皆是,但如今我们日常用语时会感到困扰吗?不会,正如90后00后一些较晚接触网络的人,他们很多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动漫”这个词,不会去想也不用去搞懂这个词的来历与对错。将来人们更愿意用“动画”还是“动漫”这词,交给时间去判断就行,此外也没别的办法了。
    对了,还记得一开始谈到日本动画和欧美动画都把“动画”看做是“动态的漫画”吗?那么如果把现在的“动漫”看做是“动态的漫画”的简称,反倒是很贴切的叫法了,至少更贴近于“”本身的意思。所以又何苦要纠结于一开始用这个词的人是怎么想的呢?
    觉得这种误解会对我国动漫产业造成巨大影响或者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不专业”而对动漫这个词抱有巨大的偏见就更没必要了。词本身并没啥错,最多是种误用行为。
    实际上哪怕在欧美,长久以来也存在着类似的误解与争吵。“it‘,it‘”是欧美动漫爱好者的流行名句,搜索一下就知道其实这就是一出欧美版的“卡通大战动画”。(果然天下宅男是一家啊),而且这句话出名到了连《生活大爆炸》里都拿来吐槽了一把。
    如今视频下载网站、在线视频网站不断兴起,网络社区开始流行。有共同爱好的人在网络上组成了各种圈子。不断涌入的新人与积极寻求变化的老人们,仍在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比如集看动画“”,读漫画“ic”,玩美少女游戏“”(最近似乎已经扩展到所有的“game”了)这些相似的共同爱好于一体的人们又引用了由**立中山大学的动漫迷们早先使用的一个词汇——“acg”(、的缩写,又称“动漫游戏”、“二次元”或者“动漫游”)来统称这个领域。甚至后来在加入轻小说“”之后,还有个更高级的升级版本:“acgn”(需要指出的是,不论acg还是acgn,仍然都只是华人地区独创的专有名词,不论是日本还是欧美同样没有这样的叫法)。
    于是“一个新的群体渐渐形成,他们用“动漫”称呼“”,用“动画”称呼“”,用“漫画”称呼“漫画”。问题只有一个,他们怎么称呼“动漫”与“漫画”呢?“动漫漫”吗?幸亏他们还有acg这个用法。”(by网友zc语)
    所以将来再听到“我只看动漫,不看漫画。”这类的说法怎么办?绫波丽不是早就用行动告诉过大家了吗?“这种时候,只要微笑就好了~”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多个条目
    李捷着:《日本动漫史话》
    目录制作委员会リスト制作委员会,矶部正义、原口正宏撰文:《日本电视动画史50周年》
    知乎网上面的讨论:圈里人是否都不喜欢“动漫”这个词?
    网友“zc”发表于果壳网的文章:闲谈“日式动画”称呼的改变
    网友“qyll”视频作品《》发布页内的制作感言
    以及各种动漫社区里关于“动画”与“动漫”的讨论贴
    特别说明及感谢:
    文中引用视频来自网友“qyll”发布于的视频作品《》
    保留视频信息如下:
    作品名:《》
    作者:qyll(美国)
    使用曲:-《》,-《》,-《》
    共使用了207部动画素材
    花费4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
    于2013-11-06发布
    结语
    多年以前,“70后”曾觉得“80后”不行;后来“80后”觉得“90后”不行;最近“90后”开始觉得“00后”不行,将来“00”后估计也会觉得“10”后不行吧...时代在变,不被看好的每一代人总要长大,但这个世界却从来没有真的“不行”过。而从“美术片”到“卡通”到“动画”到“动漫”,或许还有“acg”,说到底也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70、80、90、00”的故事而已。不要再纠结于一个简单的名词了,还是让我们跳出纷争之外,回归到动漫本来带给我们的快乐中去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