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民国三人行》192基本目标[2]

锵锵民国三人行最新章节目录
   ,这是有根据的,日本金刚级战巡国内建造的后三艘在舰体强度和制造工艺上比首舰金刚号差的很多,其舰体寿命要比金刚号低20%,其自产的舰炮首次开火竟然炸镗,后来的实验获得成功但据说是非全装药发射。
    从某种意义上讲《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挽救了日本经济,1920年中期日本国会拨款2.45亿美元用于第三个“八八舰队”方案,占当年日本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同期美国的海军经费同1914年1.45亿美元到了1921年的4.33亿美元,当时全世界有三十多艘在船台上开工建造的新型战列舰和战巡,而这些战列舰共同之处是都超过3.5万吨,其造价也是相当的昂贵,结果大部分未完工战舰被停建拆毁或是改建为航母。列强这些年在海军上投入的巨大金钱。
    尽管日本签订了《限制军备条约》但前期在军备的巨大投入打了水漂,近十万复员军人和船厂裁退工人成了日本社会及其不稳定的因素,远东则由于列强的回归,日本陷入与他们的恶性竞争中,不得不依靠大量的补贴和减税等举措扶持日企对远东主要是中国市场采取倾销战略,这极大地拖累了日本的财政。
    日本内部对于如何经略中国,分成两个派系,其中一派认为,除非日本采取武力侵略中国的方式,才能控制中国的市场与资源,同时取得中国领土的优势战略纵深,未来在与美俄决战中,胜算才高。
    另外一派则认为,中日两国不妨以亲善合作的方法,结合彼此的利益与资源,这样日本可以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又可得到中国的支持,以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这种看法与孙大炮提倡之“大亚细亚主义”有些接近。后者并不是出于对中国抱有友好态度,而是基于日本的最高利益。
    日本此时正处于大正时代的时期,大正时代是日本民主自由最盛行的时代,前期由于一战的爆发导致外资和出口为龙头的经济超前繁荣,使大正前期出现日本前所未有的盛世。
    而大正后期,在列强等其他国家进入经济繁荣期时,却由于关东大地震和其他原因导致日本陷入经济萧条,由于国力实际的下降,整个20年代日本奉行“币原外交”也就是妥协外交,承认各个列强在日本的利益,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国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
    币原所谓“正当的权益”是指以往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都是正当的。
    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这种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
    这只是在日本实力不足情况下对西方列强的被迫后退,实质与后来的法西斯主义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山东问题和《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日本来说意味着妥协,在某些激进的军人那里甚至被称为屈辱的失败。此时日本也没有能力过多的参与在中国与其他列强的竞争,政权相对的还算牢固的掌握在比较理智的内阁手中,国内的少壮军人派别势力刚刚兴起。
    日本军人现在在国内的地位远不是他所想象中的尊崇,特别是少壮军人势力几乎对日本的政局没有多大的影响,前首相加藤有三郎作为签署《华盛顿条约》日本代表在任首相期间中止六艘战舰的制造,裁减海军官兵6500人,造船工人人,陆军人,除南库页岛(日本称桦太)把派驻苏联的军队几乎全部撤回。(最高峰达到人),这些伤及军队利益的事情竟然都很顺利的实施。
    日本军队也由于大规模的复员陆军只保留了不足20万人的常备部队,军械生产量也严重的不足,火炮的年生产量这几年大多保持在两位数。
    对于日本现有的陆军武装力量,陈建峰掂量着差不多单靠自己的部队都能应对的差不多。
    日本相比较民国一个最大的优势却是国民教育,以及这些年的工业发展带来的成熟的工业底蕴和人才积累,但民国的人口基数是日本的5倍多,相应的在国民受教育比例很小的前提下拥有的高层次受教育人口的规模与日本的差距也不是大到难以逾越的地步。
    还有日本一个和民国一样存在的短板,那就是几乎处在同一水平上的落后原始农业,以及同样贫困的平民,特别是农民,其生活质素和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而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又使得在人均国民收入远低于日本的前提下,国民总收入要大于日本,只是存在一个短板,即没有完善的工业基础和基本的国防工业,农业国的现状使其国防动员能力和持续战争能力要远远低于日本。
    陈建峰越算越糊涂,现在的民国实力完全与日本有的一拼,而且与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同,民国经济还处在不断地发展中。
    看来是陈建峰原来高估了日本的实力。印象中日本20年代末期没有什么大的经济奇迹,国力非但没有很大的提高,反而因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受到重创,可就在这种实力对比下,怎么会让日本轻易地占领了东北三省。
    陈建峰原来一直认为日本很强大,西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忌惮日本而采取的避让举措,不客气的将是一种逃跑不抵抗行为,要考虑变更对日本的策略,这是陈建峰想的。
    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相比较日本对中国的了解,民国现在除陈建峰以外对日本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系统的分析研究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本性以及在这样本性下所采取的举措。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比较简单:先选择一个战略价值非常大的对手,广泛地搜集它的所有情报,积蓄尽可能强的力量。选择对手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只要拿下此处,基本就胜算在握。对敌战略据点实施不惜一切代价的毁灭性打击,如一时难以攻克,则在其侧翼和后方两栖登陆包抄,最终克之。如果对手投降,就订立极端苛刻的条约,使之难以翻身,然后选择更强大的对手。
    从这里不难看出,日本人解决难题的方法就是扩大难题,为占领朝鲜,要打败中国;为占领中国东北,要打败俄国;为吞并消化满洲,就要侵入华北;为解决华北就要入侵山西,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彻底制服中国。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进行过五次大的军事行动,甲午,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一战,参与武装干涉苏联。独立进行的两次“国运”之战中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如果对方不停战,不乞和,日本自己就打不下去,当时日本的战费几乎全部依靠借贷,发动战争也是全民全国积攒了多年的力量,日本根本就没有维持持久战争的能力。
    胜利的原因甲午就不说,沙俄当时在远东地区可动员的兵力就达近百万,这是俄国境内正在发生内乱,沙俄无暇东顾,反正失去的是夺自中国的领土和利益,所以就和谈,日本除了获得3000万赎辽费以及东北南部的权益和南库页岛,后来通过售卖俘获沙俄舰只又获得近两千万美元,(沙俄就是买主,接受了几乎是讹诈的价格)并没有很大的直接利益收获,反而拖累了国民经济,坐实了“婊子养的”,但是在国际上奠定了列强的地位。
    一战占据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山东,以及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等岛屿,但这些岛屿横亘在夏威夷和菲律宾及其他远东存在美国利益的地区之间,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也是美国支持归还山东挑起造舰竞赛很重要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华盛顿条约》的签订。
    各国开始裁军,日本在英国的支持下获得第三海军强国的地位。一战后英国人的最主要竞争动手和威胁是美国,它在裁军会议上打的小九九是美国主力舰的“5”分为太平洋和大西洋就是“2.5”,日本的“3”完全能压制住美国的“2.5”,自己的“5”就是绝对的海军第一。
    可以说日本的干涉苏联是日本唯一一次没有得到利益的军事行动,让日本背负上巨额的财政负担,近十万人的驻军的日常消耗就是个巨大的数字,这可能也是后来日军对北进不太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日本通过前四次军事行动为日本赚取了巨大的利益,这几次大的军事行动达到了占领朝鲜的目标,日本人对朝鲜有种异乎寻常的热情,只要日本一统一集权就会朝朝鲜下手,历史上唐朝和明朝先后两次都被中国击败,到了清末,日本终于完成多年的夙愿,现在日本开始把目标对准东北。
    对于东北,日本政府部门比较倾向以武力威慑的外交折冲来取得中国东北的市场与资源;东京的中央军部,则是希望以比较稳健的军事策略,逐步的威逼蚕食中国的东北;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则是希望采取快速决战的手法,充分的利用中国内战分裂,以及国际社会自顾不暇的时机,一举攻占中国的东北全境。
    从掌握的情报看,现在日本的政策是第一种思路占据上风,但是陈建峰却很清楚地知道日本的最高权力必将由那些少壮军人执掌,这个判断尽管有陈建峰后来的见识,但依据从日本获取的方方面的细节和情报已经让特区众人明白,日本侵略中国不可避免。这是由日本的民族特性和国家传统决定的。
    但是陈建峰不怕,之前的灰心失望主要却是源于陈建峰的“野望”,他把全世界都看作敌人(实际也确实是如此),所以总有一种遥遥无期的绝望感,但是现在定下了最基本的目标,立即又是信心满满。
    策略很简单,种田种田,再种田,种死小日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