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民国三人行》0019奇想?[2]

锵锵民国三人行最新章节目录
   的多的情况下能够拥有高的生产效率和收益,当然他们的生活水准也远远高于我们的农民。还有一个后果是这样的农业格局下,使得欧洲即便是在农业区也保留了很大面积的草场森林,使得欧洲的农业区没有出现我们现在这种植被遭遇严重破坏的状况。
    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山区发展山地畜牧业,还要在平原地区大力开展畜牧业养殖业,使我们的农民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改善我们民众的饮食结构,这又势必占用一部分耕地,那么粮食问题如何解决呢?钟鸣兄,咱们现在的亩产是多少?一年种几茬庄稼,亩产就说小麦吧。”陈剑锋稍微停下也让大家有考虑的时间。
    “司令,小麦上地亩产一担半就顶天了,小米差不多产量,高粱玉米略微多上几十斤,二担顶天了,轮作一般是两年三熟或者是一年一熟,第一年秋后种下麦子至夏收;第二年种一季高粱小米到了冬天,第三年来年开春种棉花或者豆子,秋后种小麦,大致就是这个轮作方式,算起来是三年四茬,个别地方能套种,就是一年两熟,但是地力要求很高,这一年之后必须赶紧种一季大豆恢复一下地力,不能连作。”韩钟鸣尽管多年没有种地,但毕竟是庄户人家出身,家里之前也有地,对于农事并不陌生。
    “这就是说一年两茬也能行,只是地力达不到。”
    “是的,特别是烟叶对地力要求最高,种一茬烟叶得四五年才能缓过地力来。”烟叶甜菜都是不能连作,就是一般的作物也尽可能的不要持续连作。
    “三年四茬是普遍水平,两年三茬是现在我们鲁北种植业最高的水平了,亩产照150斤算,按两年三熟就是225斤小麦或是300斤玉米,这样的亩产水平已经是和美国差不多了,俄国的亩产是90斤。
    现在我不谈和美国的劳动效率的差距,这个钟鸣去过美国知道,我就谈如何不增加田地总量的情况下增产,那就是提高单产。
    钟鸣谈了,我们的原地质水利研究所和土壤改良研究所都检索过相关资料,认为地力即肥力不足是制约我们这一地区种植业发展一年两熟的主要原因,好,那么我们就从使用化肥提高地力这一方面克服这一限制,将鲁北粮食种植做到一年两熟,这就在不增加耕地数量的前提下,扩大了播种面积,1.5升到2.0是个什么比例?扩大了三成多。
    我们农民的耕作方式是最精细化的耕作方式,在保持这样的耕作方式的前提下,通过使用化肥,保障灌溉又可以使单产提高一块,具体我也不知道,但我想不会低于三成。
    我们马上就要生产农药了,这又可以抢回一两成的产量,这样加起来我们耕地扩大了三成,使用化肥保障灌溉,农药杀虫又是五成,总共一亩耕地的产量就提高了七八成。大家想想我们全鲁北有多少亩地,总产能增加多少?我们又可以在不影响粮食总产的基础上退耕还林或是改为草场多少亩地?”陈剑锋还没算通过改良种子大幅增产的效果,刚才他那一算,亩产不过400斤小麦或者是540斤玉米,后世可是吨粮田都是寻常事。
    “主任少算了一项,水利建设将原来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良田增加的产量,那些中低产田可是占我们鲁北田地的一半,山区的比例更高。”张正红一直没插言,但却是一直在琢磨。
    这一算账大家心里笃定,韩钟鸣反应快“这一算,不说别的,一户农户还是种原来的地,收获增加了一倍,劳动效率也增加了一倍,就是不知道投入的哪些费用是多少?收益如何,但我想肯定有所提高。”
    兴修这些大工程现在看来资金劳力和由此引发的减少耕地可能带来的粮食问题也不存在了,确实,兴修这些渠道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灌溉,但能发挥航运作用却是陈剑锋奢望的,他一直在考虑内河航运问题,他太羡慕德国荷兰为代表的的欧洲内河航运业,仅仅一条多瑙河的货运量就是1亿多吨,这是个什么概念,五吨的卡车就是二千万辆一次才能装完。
    陈剑锋发现现在的河流水量比后世要大得多,山东的那些大河在后世徒有其名,几乎就是条排污沟或者是干河沟,也就是雨季见上一两次水,路上但凡遇到桥下有水的河流必定是桥的上下游建有拦河坝,存住这段河水充当景观。(赵州桥就是如此)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人口密度只有最高峰的三分之一多一点,植被尽管也遭到大肆毁坏,但要比以后的情况要好,他是学历史的,黄河曾经也不黄,关中华北也曾经是大森林,河南的简称是豫,据考证说仓颉造字时这里还是大森林生活着众多的大象,才有了这个现在怎么说都与大象没有关系的“豫”字。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荒山秃岭,一句话---人类活动的影响。
    既然现在的人口压力还不是很大,而且农业水平有大幅提高的把握,现在的植被也比后来强,气候也湿润的多,如此众多的有利条件,陈剑锋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他不是个彻底的环保主义者,而是现实主义甚至是功利主义,在生存和环保之间做出抉择的话,他会毫不犹豫的杀掉大熊猫充饥,但现在已经不存在生存问题,那么就要解决发展问题,但要发展却并不一定非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热带雨林植物的厚度可能高达几百米,分成几十层,这样的植物群落能产生多少氧气,制造多少碳水化合物,又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这片森林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是多少?他记得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一直在提高,但是真正的学者却知道这是假的,那些城市中半米高的绿化带中的灌木也列入森林覆盖率的统计数字之内,即便是那些人造林的包括水土保持能力在内的生产力也远远比不上原始森林,泥石流中人造林整体滑坡的现象就是这一状况最好的说明。植被必须是原始森林形态才具有最大的生产力。
    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陈剑锋就想在鲁北下辖的鲁中南丘陵建立一座绿色“水塔”,自然界拥有自我修复能力,当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修复能力不同,在鲁北这种自然环境相对良好的地区,只要停止认为破坏,他相信这里的大自然具有很高的修复能力,如果再稍微加点人为干预,修复的速度会更快,不出几年,那里将会重新披上绿装,直至最终成为次生原始林。
    这样他的水塔就建成了,而且随着生态的恢复,那么这个水塔的蓄水供水能力就越强,之前的人工改建新建的渠道河道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初建设这些渠道的目的是为了灌溉,相比较修建开挖这些渠道的工程量,井灌更节约成本,但是陈剑锋知道地下水资源并不单纯是个饮水或灌溉用水来源如此简单的资源,而是一个维持现有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
    在鲁北的平原地区地下水作为一种动态的填充物维持着地层表面的稳定,过量抽取势必会破坏这种平衡,更重要的是它还维持着地下水体的稳定,使其不受海水倒灌和咸潮的侵袭,抽取地下水看似是一种便宜的方式,但与其造就的危害和治理的代价来看却是非常昂贵的,即便是短期行为都是如此,如此陈剑锋一开始就否决了井灌这一方式。
    山区高地兴建绿色水塔,平原地区适当扩大草场和防风林带的规模,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却使得单位面积的产能大大提高,总产出并不受影响,反而会大幅提高,此时的渠道就发挥了它的初始的灌溉功能。
    这些规划中的渠道水坝,之所以能被陈剑锋设想发挥行与能力,主要这些河流的迫降平缓符合对内河航运的要求。
    潍河弥河除了上游部分河段在丘陵山地中穿行,中下游河段大部位于海拔一二百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以弥河为例,自冶源水库以下的一百多公里河段中。临朐益都段的迫降从7%0降低到3%0,而寿光段河道的迫降在1%0之下,造坝抬升水位的难度并不是很大,不能通航的主要原因在于水量而不是河道。
    这短短的一百公里内河航道恰好是整个鲁北的核心精华所在,而且临朐益都的煤炭铁矿石石灰石这些原材料恰恰是需要大宗运力的,对运费的成本要求极高。
    有了这些有力的因素,陈剑锋能不“异想天开”吗?但他异想天开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内河航道的规划建设,还有…..
    ***谢谢“杨家养的猫”书友的打赏,谢谢“”书友的打赏,谢谢“男儿行1987”书友的打赏,谢谢“无悔的蟑螂”书友的打赏,谢谢“无语空灵”书友的打赏,谢谢“大神之子”书友的打赏,谢谢“书友”书友的打赏,谢谢“田枫”书友的打赏,谢谢“法西丝”书友的打赏,谢谢“”书友的打赏,谢谢“行为艺术”书友的打赏,这些天没有及时的表示谢意,真的很抱歉。我也没想到各位书友能给我如此的厚爱,再次表达深深地谢意。
    这本书已经上传50万字了,自己也知道现在上传的这一段存在着拖沓啰嗦和线索混乱,缺少情节,过多“讨论”的问题,这50万字可以压缩为三十万字,文章就显得精练了。以后我会努力,争取把这些问题克服,我也想把这本书写的让大家都满意。
    可能是新人的原因,总是把握不好更新的频率,也把握不好章节的字数,尽管平均下来这段时间每天的更新字数都在五千字以上,可有时候较为拖沓,以后尽量多更新早更新。
    再次谢谢各位支持“那年轻”的书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