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刃》卷六游刃有余第四节能源砝码

砺刃最新章节目录
   卷六 游刃有余 第四节 能源砝码
    凌天翔落脚的是一家普通的宾馆,除了房间里的被套很干净之外,并无任何特色。 此时德黑兰并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能够住进宾馆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让甘宁军带着几个人陪艾米去逛德黑兰最有名的清真寺,让宾馆在中午把午餐送到房间里之后,凌天翔这才去拿出了李明翰给他的那份有数百页的文件。
    文件的标题很醒目,只有两个字:能源。
    看到这个标题,凌天翔有种无奈的感觉,可当他看进去之后,这才发现,文件的内容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无聊,更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笼统。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缺的,甚至可以说是头号重要的资源。 不管是美国,还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或者是普通国家,能源永远是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美国能够长期独霸全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控制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能源。 俄罗斯能够在十多年里再次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并且在数年之内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也正因为俄罗斯有着极为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同样的,伊朗敢一直向美国叫板,也因为伊朗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委内瑞拉敢于向美国叫板,也因为委内瑞拉是南美洲第一大石油储藏国。 共和国面临着二十多年来最严峻的发展危机,也正是因为共和国缺乏稳定地。 充足的能源进口来源。
    可以说,能源就是一切,是经济中最关键的一环。 对共和国来说,这更是最致命的一环。 共和国一年消耗的石油有六成依靠进口,而且共和国已经成为了自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另外,共和国还需要进口大量的液化天然气。 进口其他各种各样的物资,特别是矿产物资。
    伊朗战争成为了世界能源危机地导火索。
    战争爆发之前。 石油就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其中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地,包括供求不平衡,地区性危机,以及炒作。 特别是炒作,对石油价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量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出现问题的美国银行都通过炒作石油来填补亏空。 战争爆发之后,伊朗输出的石油顿时减少了八成。 同时霍尔木兹海峡遭到封锁,油价在三天之内上涨五成。 能源危机就此爆发。
    这也是只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中东国家集体抵制西方国家之后,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场能源危机。
    能源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都在承受因为高油价带来的巨大损失。 美国国会甚至通过了提高国内石油开采量,以填补国内石油供应缺口的法案。 这也是自二战之后,美国国会第一次批准大规模开采国内石油的法案。
    相对而言。 共和国在这场危机中受到地影响并不大。 伊朗并没有中断对共和国的石油输出,甚至利用石油出口来换取共和国的武器装备。 当时,伊朗的石油输出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向北,经过里海,进入俄罗斯。 再从俄罗斯输入共和国和其他国家。 另外一条就是通过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港口装船,运往共和国。 除了伊朗之外,俄罗斯也增加了输往共和国的石油与天然气,加上中亚地区、非洲以及南美洲的石油供应,共和国仍然能够勉强获得维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与天然气。
    相对而言,如同日本,韩国这类石油几乎依靠进口,甚至是完全依靠进口,本国并不产一滴石油地国家来说。 能源危机带来的损失是灾难性的。
    伊朗战争爆发后的一个月时间里。 日本就首先启动了紧急法案,开始限制国内的燃油供应。 以求度过能源危机。 韩国更是全面限制了私人用油,并且设法从别的渠道获得石油。 半年之内,日本有上万家小型公司破产,韩国也有六千多家中小企业破产。 另外,日韩地大型企业也相继宣布大规模裁员,以缩减开支,维持公司的发展,度过艰难时期。 到下半年,日本的失业率已经超过了12%,两界内阁政府因此倒台。 韩国的失业率更是超过了19%,刚上任不到一周的总统就宣布辞职。 到美伊宣布停火前一周,日本已经换了四届政府,韩国也进入了政治动荡期。 在伊朗战争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日本经济规模衰退8%,韩国经济规模衰退11%。 这是自战后以来,两国最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就算伊朗战争结束后,油价迅速回落,日韩两国也至少需要4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伊朗战争之前的经济水平!
    类似于日韩地国家有很多,比如欧洲地意大利、西班牙,亚洲的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非洲地南非,南美洲的秘鲁、智利。 也正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大规模衰退,全球经济危机浮上了水面,全球经济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严重的能源危机向每一个国家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单一能源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让很多国家认识到,如果仅仅只依靠石油的话,那么一场严重的石油危机就足以导致国家经济全面衰退。 要解决这个问题,短期办法是找到更多的石油来源,并且确保石油产地的安全。 而从长远来看,摆脱单一的能源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也正是这场石油危机,之前一直不热诚开发新能源的国家开始将巨额资金投入到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其中,最有前途,也是最有可能顶替石油的就是可控聚变核能。
    相对于普遍使用的可控裂变核能,可控聚变核能地利用效率更高。 而且大规模利用后的成本更为低廉。 最重要的是,可控聚变核能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安全控制也更为简便、容易。 当然,其技术难度也是相当巨大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时候,很多国家就投入巨资研发可控聚变核能技术,当时美国、苏联、法国、德国、英国、日本。 以及共和国都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可问题是,以当时的技术基础。 根本就无法解决可控聚变核能利用中地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是温度控制,可控裂变核反应堆只需要1000万度的高温,这可以通过常规手段达到。 而可控聚变核反应堆需要1亿度以上地高温才能引发聚变,而这是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达到的,之前只能由裂变来产生如此高的温度。 随着高能激光的研究,用高能激光产生1亿度的高温已经具有了实用价值,这个问题也才得到了最终解决。
    其次是聚变的约束问题。 核裂变可以用减速剂。 也就是专门用来吸收中子的石墨控制裂变地速度与规模,从而达到控制裂变的目的。 而核聚变产生的高温可以烧熔所有物质,根本就无法通过接触的方式来控制核聚变。 最可靠的办法是由法国科学家提出的磁场约束理论,即利用强磁场约束核聚变,从而达到控制核聚变的目地。
    最后,也是最终要的问题,即核聚变的能量转化。 不管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 释放的主要都是内能。 核聚变的温度相对较低,因此更容易获取内能。 相反,核聚变的温度非常高,怎么获取,以及利用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地能源。 最终产生电能,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而且也是难度非常巨大的环节。
    因为有了这三个主要问题,以及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石油价格跌到了谷底,所以再也没有多少国家继续投入巨资开发可控聚变核能技术了。 直到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就是伊朗战争爆发之后,那些主要,甚至是完全依赖进口石油的国家再次重视其新能源的利用。
    当时,最为积极的还是日本、韩国、法国这类严重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 可要想在短期内突破可控聚变核能方面的技术难题是很不现实的。 而且也不可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目地。 因此。 在短期内,任何一个国家。 特别是有点实力地国家争夺的仍然是有限地石油资源。
    也正是如此,共和国与日本在东海油气田的开发问题上再次产生矛盾,甚至差点爆发冲突。 南海地区的争夺也再次成为了热点。 可以说,一场伊朗战争不仅仅让美国尝到了苦头,让美国受到了更多国家的挑战,还同时激发了原本并不平静的世界局势,很多已经沉入水底的国际矛盾再次浮上了水面。
    要想在短期内解决石油危机,首先要结束伊朗战争,使伊朗,以及整个海湾地区恢复正常的石油输出与供应。 其次,还得建立更完善的石油供销体系,避免出现油价被大炒家掌控的情况再次出现。 最后还得完善石油输出渠道,以确保地区性冲突不会再对国际油价造成巨大的影响。
    显然,美伊双方都想停止战争,因此结束伊朗战争只是个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解决供销关系的问题就要复杂得多了。 美国纽约交易所是世界石油价格的重要衡量指标,而该交易所本身就是投机商的主要阵地。 另外,包括英国伦敦交易所,法国巴黎交易所,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日本东京交易所在内的所有世界性大型金融与期货交易所都是炒家与投机商的阵地。 要想避免油价被投机上操控,就得避开这类交易所,选择更直接,更稳妥的办法。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石油是商品,可绝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与国家利益直接挂钩的战略性商品。 因此,要确保石油价格稳定,就不能完全采用市场的调控手段,必须要引入国家干预机制,甚至是由国家垄断。
    这次,黄龙飞到德黑兰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看到这里的时候,凌天翔心里也有数了。 按照文件中所说的,共和国、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以及其他几个产油国已经达成了初步协议,在伊朗战争结束之后,建立一个由产油国与石油消费大国共同组成的,以国家为单位,又国家直接参与的石油交易体系,或者说是石油交易机制。
    按照该机制,今后的石油交易,包括油田的开采,都不再由私人工人参与,或者是不再由私人公司单独控制,而是由国家直接控制。 石油交易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 产油国可以组织石油开采公司,成立一个大型石油销售集团。 消费国则集中购买石油。
    这套机制本身就绕过了容易被投机商操控的交易所,而且禁止投机商参与其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