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01章最强烈的欲.望[2]

大秦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一目了然了,项燕和淮北的楚军主力不会再打了,再打就被中原秦军拖住了,那等于给武烈侯南下淮北赢得了足够的时间,所以项燕要带着淮北楚军逐渐后撤。
    这就是中原秦军发动决战,给予项燕和淮北楚军致命一击的最好机会。假如等到武烈侯拿下临淄,带着北疆军撤离了,那战机也就消失了。
    王翦需要这场决战,以便杀过淮河,为尽快渡江作战消灭楚国打下基础。只有消灭楚国,以老秦人为首的功臣们赢得了显赫功勋,控制了江淮和江东,功臣们才有本钱和咸阳对抗,才有可能逼迫咸阳建立更多的封国,才有机会挑起秦王政和武烈侯、中央和北疆之间的争斗。
    武烈侯想做“渔翁”?武烈侯做了“渔翁”,功臣们岂不陷入被动?所以,功臣们要做“渔翁”,而让武烈侯和秦王政这两头老虎去打个头破血流。
    王翦的决策赢得了将军们的一致支持,不分派系,绝对支持,上下齐心。
    =
    秦王政看到宝鼎的回信,心中的不安减去了几分。
    在中枢议事上,秦王政做出决策,武烈侯和北疆军拿下临淄后,马上返回北疆,山东镇戍由公子扶苏负责,蒙武辅佐。
    这一决策在中枢大臣们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应。很明显,秦王政和武烈侯在分封一事上达成了约定,武烈侯为了赢得咸阳的财赋支持发展北疆,向秦王政做出了妥协,帮助秦王政压制功臣,反对功臣分封。
    顿时各种声音充斥了秦王政的双耳。
    冯劫、蒙嘉等关东系大臣马上警告秦王政,武烈侯不会放弃分封,这是他的以退为进之策,几年后等到北疆实力强横了,秦王政和功臣、中央和地方因为矛盾激烈而打得两败俱伤之际,也就是武烈侯出手之时。所以他们的建议是,命令武烈侯继续南下攻打楚国,加快统一进程的速度,借此机会消耗武烈侯的实力。
    隗状、王绾、公子腾、公子豹等大臣也建议秦王政把统一大战继续下去,一鼓作气消灭楚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王政不为所动。他的心里非常清楚,继续攻打楚国,不要说咸阳的财赋支撑不了,更严重的是,中央会迅速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封国建立得越多,也就意味着距离功臣分封越近,这是秦王政绝对不能接受的事。
    秦王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是中枢一致要求南征灭楚,而是朝野内外的功臣们对“分封”的强烈**,这种**让秦王政有一种无力抵御之感,如果没有武烈侯的支持,没有茅焦、李斯、周青臣这些来自寒门的法家大臣们的支持,秦王政相信自己肯定支撑不住。
    秦王政没有理由直接反对中枢的决策,他只能以武烈侯坚持要在两个月后返回北疆为借口,设法拖延,只要拖到武烈侯带着北疆军撤军了,那么中枢的这一决策也就失去了实施的可能。
    中枢大臣们看到秦王政久拖不决,于是又要求秦王政在山东建封国。这个理由很充足,山东距离咸阳太远,而山东形势能否迅速稳定下来不但直接关系到中原的稳定,还直接关系到南征灭楚。假如山东的齐人不停地叛乱,中原总是面临危机,那秦军又如何南下攻楚?
    秦王政同样没有理由拒绝。燕南建封国了,代北和江南也建封国了,相比起来,山东更重要,更应该建封国。
    秦王政以齐国尚未灭亡为借口,同样拖延不决。
    =
    正月中,杨端和率军攻克即墨。接着辛胜去打东莱,而主力则南下打琅琊。
    正月中,蒙武、章邯、曝布猛攻莒城。齐太子安和魏王咎抵挡不住,逃亡琅琊城。
    正月下,杨端和与蒙武南北夹击琅琊城。太子安和魏王咎无奈之下,只好弃城而逃,带着近万军队乘船逃亡楚国。
    这段时间里,齐国相后胜试图与武烈侯谈判,但被武烈侯拒绝了。武烈侯只有一句话,投降,否则血屠临淄。
    =
    =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