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76章拔剑相向[2]

大秦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准备及时,在各方密切配合下,灾民开始井然有序地向南阳转移而去。
    魏国宁陵君再次攻打方与、昌邑一线。因为秦军主力都在各地救灾,地方军正在帮助转移灾民,所以方与、昌邑一线瞬间丢失。桓齮、杨端和和王贲急告武烈侯,请求率军攻击,但武烈侯命令他们全力救灾,不要在意几座城池的丢失。东郡、砀郡太守也向武烈侯告急,请求征调青壮,以地方力量戍守城池,阻御敌军。武烈侯严厉警告,此刻救灾救人是第一要务,如若胆敢擅自征发兵役,必定严惩。
    按道理,中原军政官长有权调兵阻击入侵敌军,也有权临时征发青壮进行战斗,但武烈侯在中原的威信太高,已经形成一言九鼎的局面,尤其中原局势的发展关系到西南策略的实施,所以这些官长们也不敢擅自做主,以免破坏了武烈侯的全盘大计。
    咸阳闻讯,十万火急派出特使急赴中原。
    秦王下令,武烈侯即刻南下开辟西南战场,中原军政事务暂由特使顿弱代为主掌。
    众人一看咸阳的反应,这才知道武烈侯故意制造中原紧张局势的用意。咸阳果然忍不住了,不待武烈侯离开,便派出大臣来代替武烈侯执掌中原。
    秦王政和武烈侯开始了第一次正面交锋,无论是咸阳还是中原,军政大员们都非常紧张,人人忐忑。中原现在正是狂风暴雨之刻,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灭顶之灾,而秦王政和武烈侯却在此刻互不相让,各自拔剑出鞘,实在令人恐惧。
    但仔细看看眼前的局势,军政大员们又不得不承认,不是秦王政和武烈侯要呈一时之意气,而是不得不拔剑相向了。
    很明显,武烈侯不能放弃中原,否则他到了西南就无法回来,所以他要制造中原危机,逼着秦王政含怒出剑,而秦王政对武烈侯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这次把武烈侯赶到西南就是想乘机置其于死地,即便不杀他,也要把他永远放逐于西南,所以秦王政面对武烈侯的挑衅,肯定要出剑。
    这一仗,谁赢了,谁就能控制中原,而形势对武烈侯非常有利,他正要借助岌岌可危的局面,一剑挑翻秦王政,继而让大秦朝堂上形成直接对峙,以便他牢牢控制中原。
    说白了,这就是拖人下水,把楚系熊氏拖下水
    今日中土大势使得秦国需要楚国的联盟,而楚国政局的变化又使得阳文君成为关键人物,阳文君是秦王夫人的父亲,这位夫人在华阳太后死后,实际上代替华阳太后成为楚系熊氏在宫内的新支撑,打击楚系熊氏必然影响到这位夫人在秦国的地位,由此必然引起秦楚两国联盟的变化,这导致秦王政投鼠忌器,暂时不敢打击楚系熊氏。
    秦王若要实现君主集权,独自掌控朝政,他就必须打倒楚系熊氏,而这时候崛起的武烈侯与楚系熊氏公开结盟,以王统做为要挟。你确立了王统,我就帮你打击熊氏外戚,而秦王政认为王统确立后,后患无穷,所以坚决拒绝。
    楚系熊氏在华阳太后死后,策略依旧,要挑起秦王政和武烈侯的争斗,从而继续控制朝政。武烈侯目前实力不够,一旦秦王政提前动手,他抵挡不住。他完了,楚系熊氏跟着就倒塌,但楚系熊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以昌平君熊启为首的熊氏中坚力量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还想用当年的老策略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武烈侯无奈之下,只好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跳出来挑战秦王政,这时候秦王政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置武烈侯于死地。武烈侯完了,楚系熊氏的生存策略如何实施?所以熊氏没有选择,只好为武烈侯“保驾护航”,继续帮助他壮大实力。等到武烈侯强大到足以抗衡秦王政,秦王政就需要熊氏外戚的帮助,而楚系外戚的策略也就成功了。
    华阳太后过早离世,导致熊氏外戚陷入严重危机,此刻他们需要武烈侯以更快的速度崛起。正好,武烈侯跳出来与秦王政公开对抗,熊氏外戚正好可以帮他。假如武烈侯继续控制中原,同时又在西南战场大获成功,那武烈侯的实力就基本上可以与秦王政斗一斗了。
    武烈侯和熊氏外戚内外联手,秦王政是否还有胜算?秦王政是大王,他输不起,今日一仗,他是势在必得。
    =
    =
    =
    ╔♀┅♀┅♀┅♀┅♀┅╗
    ︴︴︴︴︴︴︴︴︴︴1 ︴
    ︴︴︴︴︴︴︴︴︴︴6 ︴
    ︴︴︴︴︴︴︴︴︴︴к︴
    ︴︴︴︴︴︴︴︴︴︴. ︴
    ︴︴︴︴︴︴︴︴︴︴с︴
    ︴︴︴︴︴︴︴︴︴︴п︴
    ︴︴︴︴︴︴︴︴︴︴小︴
    ︴︴︴︴︴︴︴︴︴︴说︴
    ︴︴︴︴︴︴︴︴︴︴网︴
    ╚♂┅♂┅♂┅♂┅♂┅╝
    [w w w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