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99章这就是所有秘密的根源[2]

大秦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内形势极度不稳的情况下,竟然把春申君杀了,然后又把春申君给灭族了,他哪来如此大的实力?谁给李园以强有力的支援?
    宝鼎豁然省悟。春申君不是李园杀的,是楚国的那帮贵族们杀的。李园不过是那些阴谋者手中的棋子而已。春申君执掌楚国大权二十多年,权倾朝野,他要干一番大事业,必然要损害楚国贵族们的利益,这是必然的事。
    春申君曾三次参加合纵攻打秦国,他是大秦的敌人,大秦必欲杀之而后快。大秦由楚系外戚掌权,在对外策略上,必然要考虑结盟楚国。秦要灭赵,先要连横,断绝关东诸国的合纵,所以齐楚燕都是大秦要连横的对象。秦国若要结盟楚国,先就要杀死春申君。
    昌平君熊启是楚国考烈王的庶子,这种特殊关系必然导致大秦楚人和楚国贵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双方都有诛杀春申君的意愿,当然一拍即合。
    春申君第三次合纵攻打秦国,在函谷关下突然听说国内政局不稳,军心顿时大乱,正好吕不韦动袭击。春申君大败,回国后即被罢免了令尹一职。
    接着,考烈王驾崩,春申君被杀,春申君在楚国的
    李园算个什么东西?一个没有根基的外戚而已,一个被楚国贵族玩弄于股掌的小人而已。诛杀春申君的罪名由他背了,但楚国的大权是不是就被他控制了?显然不是。
    这从几年后楚国的政变就能看得出来。楚国国内的贵族势力非常强悍,熊负刍弑君篡国,把楚王熊悍、太后和令尹李园斩尽杀绝。
    老太后一句话提醒了公子宝鼎,让他对楚国的政局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这次关东诸国能否合纵,关键不在于李园的决策,而在于楚国贵族们的态度,但楚国贵族们现在应该没有心思合纵救赵,而是正在寻找机会诛杀李园,动一场政变,从而把楚国的大权牢牢控制在他们手中。
    这种形势下,楚国参加合纵的可能大不大?即使参加了,又会出动多少军队?会不会动攻击?
    宝鼎将心比心,假如自己是李园,这时候肯定万分蒋慎,以免重蹈春申君的覆辙,但楚国的贵族呢?假如他们决定利用这次机会杀了李园,那势必支持合纵。从咸阳来说,如果决心把自己踩到脚底下,当然也会暗中鼓动楚国贵族们支持合纵,如此,合纵必成,合纵大军必定呼啸杀毛
    宝鼎最初的谋划是刺杀李园,阻止关东诸国的合纵,现在迫于老太后的逼迫,不得不寻求在南阳打一仗,获得一场胜利,而要获得这场胜利就需要楚系的鼎力支持。老太后考虑良久,同意了,但不是公开支持,而是背后支持,这种支持来自楚国内部,也只有楚系的人才能做到。
    “如果关东诸国合纵成功,你有多大的把握击败他们?”老太后又问道。
    宝鼎摇摇头,“我只有一个人,一柄
    老太后微微点头,“一个人,一柄剑,也能创造奇迹。当年昌不韦可以在函谷关外击败合纵军,你当然也能在南阳击败合纵军。”
    宝鼎笑了起来,“绝不辜负太后的厚望。”
    有了老太后这句话,宝鼎心里就有底了,他破开南阳死局的办法就有了。秦王政给他设了个死局,他跳进去了,但破不了,既然破不了。那就将计就计,干脆与合纵军打一仗。本来这一仗不能打,他手上没有军队,必输无疑,但老太后毅然出手,故技重施,决心调用楚人的力量,与楚国贵族内外联手,就像当年击败春申君一样击败李园。
    此策对楚国贵族来说,求之不得;对公子宝鼎来说,则是再创奇迹,再建功勋;对楚系来说,则可以让公子宝鼎为他们冲锋陷阵,逼迫秦王政立后立储,完成整个布局,赢得未来权力博弈中的先机。尤其重要的是,即使老太后一个多月后薨亡了,这个计策还是一样执行,不会影响到整个谋拜
    老太后笑笑,问道,“知道吕不韦为什么被赶出了咸阳?”
    昌不韦背叛了楚系,这是楚系置他于死地的重要原因。老太后显然是以此来告诫公子宝鼎,要然诺仗义,不要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宝鼎刚想回答,老太后摇手阻止了,继续问道,“知道长安君为什么兵变失败?”
    长安君的屯留兵变是个彻头彻尾的阴谋,当然要失败,而未来的南阳大战也是个阴谋,而且还是阴谋中套阴谋,其中的风险太大,一旦战败,宝鼎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双方的信任非常重要,而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共同策戈的阴谋上,假如公子宝鼎背弃诺言,楚系肯定要像当初击杀长安君、赵太后、磐毒“和吕不韦一样,毫不留情地击杀宝鼎。当然,秦王政不会拒绝楚系的“礼物”楚系依旧可以安然无恙。
    老太后望着宝鼎的眼睛,慢条斯理地说道,“你应该知道,当年你外祖父武安君深得宣太后的信任,他和镶侯,和我祖父的关系都非常好。老秦人和楚人齐心协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假如宣太后再活十年,大秦或许就能吞并了关东六国,一统四海。”
    “我是没有机会看到那一天了,但你有机会,你如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肯定会成为第二个武安君,替大秦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完成大秦人一统,中土的宏图大志。”
    “南阳就是你的崛起之地。”老太后说道,“你要站在高处。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放到大秦一统四海之后。”
    宝鼎没有听懂。我的眼光还不够长远?我弹精竭虑,日夜思考的不就是帝国的未来吗?
    “周武王灭商,分封七十一诸侯,其中姬姓五十三国。”老太后似乎有些疲倦了,慢慢闭上眼睛,细声慢语地低声说道,“周传世八百年,至今为止,七十一国仅存七国。等到大王和你们一统四海,中土万里疆域尽归我大秦,到那时,秦王是不是应该效仿周武王,分封诸侯?”
    宝鼎骇然心惊,心跳骤然激烈,强烈的窒息感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当年宣太后就是这样说的。一统四海后,因为疆域太大,不易治理,要分封诸侯,最起码要分封同宗诸侯王。攘侯和我祖父,还有你外祖父,还有朝堂上的很多君侯,公卿大臣们,都同意宣太后的说法。宣太后不在了,一切都变了,当初附议宣太后分封诸侯的君侯们放逐的放逐,诛杀的诛杀,咸阳一片血雨腥风。”
    “大王亲政,长安君、长信侯瞬即倾覆,其后就是文信侯吕不韦。吕不韦主政的时侯,也曾建议统一之后,分封同姓诸侯王,然后。他就被赶出了咸阳。”
    “武烈侯,站得高,看得才远。”老太后的声音越来越“大秦的君侯站得都很高,但目光短浅者太多。所以一个接一个地灰飞烟灭了。你要好好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想出主意了,才能好好活着。”
    宝鼎冷汗淋漓,呆坐无语。这就是所有秘密的根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