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32章我要造纸[2]

大秦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常少,尤其寒门出身的官吏就更少,大部分官吏还是出自权贵世家。
    大秦取士的制度多样化,制度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教育上,也就是说,因为文化和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即使是寒门子弟,如果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无法从这种制度上获益。
    “武烈侯,有何对策?”秦王政问道。
    “特殊时期特殊对策石”宝鼎笑道,“我一介武夫,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一介武夫?秦王政和魄状相视而笑。宝鼎到了关键时刻,他的心机又暴露无遗了。这种事毕竟是关系到国策的大事,他不便干涉,但他是主爵中尉,是参加朝议的诸卿。他当然有资格提出奏议。
    “随便说说。”秦王政笑道,“你始妄言之,寡人姑妄听之。”
    “各地选拔一万聪慧少年,到咸阳集中学习。每三年选送一批到地方供职。如此一来,我大军在前方不停地攻占郡县,咸阳则可把各级官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新占郡县。”宝鼎说到这里摊开双手,做了个无奈的姿势,“此策治标不治本。只能救急,大秦若要长期保持充裕的官吏储备,就必须从源头上下手。”
    “何为源头?”秦王政追问道
    “这个就复杂了。”宝鼎苦笑道,“学室制度要改,授学制度也要改,要改得太多了,就连最基本的竹简木犊都要改,否则平民子弟哪里得起书啊。”说到这里,他再度想到了“纸”
    如果秦王政把自己这番话听进去了。有意在教育源头上进行改制,那自己无论如何都要造纸了。虽然纸的推广应用需要时间,但可以救急啊。自己若想拯救大秦帝国,就要在最短时间内改变历史轨迹。改变历史轨迹需要实力,像“纸这种明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足以改变历史展的实力,自己为何不尝试一下?自己实力不够,不能从制度和国策上去改变历史轨迹,那么,换以一种思路,利用科技明和技术进步是否可以改变历史轨迹呢?抑或,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是不是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宝鼎陷入沉思,久久不语。
    秦妾政和院状非常耐心,静静地等待着。今夜宝鼎给了他们一个天大的惊喜,他们有足够的理由等待下去,等待这个天才的再一次“爆。”
    “竹简木犊怎么改?”秦王政看到宝鼎从“神游”中归来,马上问道。
    “我要造纸。”宝鼎斩钉截铁地说道,“大秦的权贵有限,官僚有限,豪门和寒门也有限,若要实现官吏储备,若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就要让平民子弟也能入学书,所以,我必须造纸。”
    纸?秦王政和院状面面相觑。疑惑不解。
    “纸为何物?”秦王政急不可耐的问道。
    宝鼎简要介绍了一下,“我要创造历史了。
    ”宝鼎笑道,“大王相信吗?”
    秦王政大笑,“你把纸造出来。寡人就相信。”但秦王政显然对造纸不感兴趣,在他看来,用那种神奇的东西代替竹简木犊,解决不了任何实质问题。这可以理解,纸对历史和文明的推进作用。是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显现出来的。秦王政这辈子看不到,也体会不到。
    “武烈侯,寡人听说,你曾在晋阳放言,说我大秦十二年内必能统一天下,是吗?”宝鼎一双眼睛马上望向院状吧蜀人的嘴巴果然不牢,这句话还是传进了大王的耳中。魄状神色自若。目光炯炯地望着宝鼎,表现冉对这个预测的极大好奇。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时代的人包括大秦人自己都不会想到再过十一年,他们将成为中土的主宰,但后世人不一样,后世人凭借历史资料,引经据典详细分析,早就把大秦统一的必然性归纳得一清二先
    宝鼎暗自叹息。没办法,自己说漏了嘴,现在说什么也要把它糊弄过去。不过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最起码自己这番话可以增加秦王政和院状对大秦统一天下的信心,只耍鼓起了他们的信心,他们就会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站在即将一统天下的高度去考虑国事国策,那对自己实现历史轨迹的改变有绝对的帮助。
    宝鼎整理了一下思路,娓娓道来。
    注释:
    傅籍,因定居而编入户籍,为正式居民。大秦实行普遍征兵制,凡适龄男子都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继役,当时称此为““傅籍”。
    ,Hao 12 3中 文網[Hao 12⒊SE] 更新最 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