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仙》资料1

傲仙最新章节目录
   亦称“符字”、“墨箓”、“丹书”。道教法术一。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符箓术导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又记: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
    道教在长期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众多的符书。所创符箓难以数计符箓样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类:
    (一)复文。多数由二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画组合成形。主要见于《太平经》。
    (二)云篆。据说是天神显现的天书,实即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或古篆籀体而造作的符箓。主要见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三)灵符、宝符。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
    (四)符图。由天神形象与符文结为一体的符箓。这类符箓也很多,在古墓葬发掘中,亦曾发现过这类符箓。
    道教符箓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为人治病者:或丹书符箓于纸,烧化后溶于水中,让病人饮下;或将符箓缄封,令病人佩带。有用于驱鬼镇邪者:或佩带身上,或贴于寝门上。有用于救灾止害者:或将符箓投河堤溃决处以止水患,或书符召将以解除旱灾等。至于道士作斋醮法事,更离不开符箓,或书符于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将请神,令其杀鬼;或用符关照冥府,炼度亡魂。整个坛场内外,张贴、悬挂各式符箓。
    符箓术的思想基础是鬼神信仰,称其有召神劾鬼、镇魔降妖之功效者,自不可信,而用以治病偶尔称有“小验”者,也并非其驱逐了致病之“鬼”,可能别有原因。据推测,某些病本轻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箓,饮符水后,造成一种鬼已驱去、病已脱身的心理态势。这类似于医学上的心理疗法,起作用的不是符箓本身,而是符箓所引发的积极心理状态,促使人体调动防御机制克服了疾病。另一种可能是气功的作用。
    如某些书符道士有很好的内炼工夫,书符时运气于符上,以之治病,而产生一定疗效。现代气功已经证明能治某些疾病,这种以符载气治病的方法,或许对某些病人有效。道书所谓“符无正形,以气而灵”,正是指此。
    道教中符箓、雷法等与现代气功外气作用有相似之处。
    符箓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又因为法箓牒文中必有相关的符图,所以称为符箓。道教符箓的创始历来依托太上老君,实际开创于张道陵五斗米道,经北魏寇谦之改革,至隋唐以来逐渐完善,形成一整套百余种有次序的符箓授受法要,一直影响到明清以后。
    祛邪禳灾是道教符箓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从最初的《正一盟威法箓》到最高境界的《上清派法箓》,几乎都是以此为鹄的。这一内容,表达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呼喊,他们依托于这类手法,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我们大可不必轻视这类举动,其实类似的行为在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和宗教中都存在,这实际上是人类最朴素、最原初的宗教情感之一。这种情感的特性,决定了宗教从民间起步,并最终深深根植在人们常识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这一特点在道教中反映得十分具体而明显。
    佩带符箓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符箓授受后,都要求获得者整日佩带在身,而不同的符箓授受对于佩带的时节及部位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和区别。佩带符箓,表示了一种象征、一种转变,一种神灵护佑的象征,一种从世俗到神圣的转变。获得这样一个符箓,表示一种新的生命模式已经诞生,获得者在符箓的传授中获得了神圣的秘密,显示了他要努力去成为一个神圣理想中的“那个人”。从这样一个象征的含义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最初的入教,到一步步的修行中,符箓的授受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前提,一个台阶,如果跨上这个台阶,也就意味着开始步入神圣的境界中了。
    在道教教法中,符箓还是对宇宙创始的再现。如“正一盟威混沌元命赤箓”,“混沌”指人类媾胎受气时的形态,宛如宇宙创始阶段。通过符箓的传授和再现,表达了一种对宇宙起源的再现,打破了先前混沌的世界,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有序的、有意义的世界,使得我们在这种匀质的空间中找到了一个断裂点,从而勾画出世界的模式来。同时,请符箓实际上意味着定期地与神圣同在。如奉请童子箓者,须于五腊日(《云笈七签》曰:正月一日为天腊,五月五日为地腊,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十月一日为民岁腊,十二月正腊日为王侯腊)。通过特定的时期与神圣相会,满足并恢复那种生机盎然的存在状态,是对“神圣存在”的定期光顾。
    符箓是对生命的宗教表述。《正一修真略仪》中提到:“人禀阴阳正气,三元五运,万象必全,由心而正。心正则神精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日月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死生无变于己。由是焕照群阴,威伏六贼,是谓正一盟威。”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讴歌,表达了那种天人合一的最佳生命状态和一种环抱宇宙、战天进斗地的生命力量。
    【附录·回忆父亲还珠楼主---观贤、观鼎
    一、虎年惊梦寤生遭嫌
    四川省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县)凤凰街上,有一座雅致幽静的院落,这是当地有名的李家祠堂的一部分。二十世纪第一个虎年——一九○二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父亲还珠楼主(原名李善基,后名李寿民)便诞生在这里。
    说起父亲的生辰属相,有一件事情,虽不算大,却也算得上是他降生的“序曲”,对父亲一生的事业都有影响。
    那年,祖母怀胎十月,预产期已过了,还不见动静,心中不免暗暗焦虑起来。她每天求神拜佛,虔诚祷告,还是平静如故。一日黄昏,祖母独坐窗前,只见爬满院墙的爬山虎枝叶随风飘曳,沙沙作响,使她忽然想起腹中胎儿是一只“虎”。结想成梦,夜间果有一头斑斓猛虎朝她扑来。祖母在大声呼号中惊醒,一个圆滚滚、肉孜孜、达九斤之重的胖小子已经破胎而降。在祖母惊恐不安他讲述了她的梦境之后,祖父抱起刚刚出世的“虎崽”,左右端详着,喜出望外地说:“好嘛,好!你给我生下一个超群出众的娃儿。”并断言:“这龟儿子将来必定才智横溢,大有作为。”
    可是,祖母此刻却别有一种心情。祖母出生于仕宦家庭,条件优裕,从小娇生惯养。她聪明伶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来得;又是独生女儿,本就任性异常。这次生育的艰难和突兀,竟使她产生了一种厌恶心理。望着四肢乱动的胖儿子,她暗暗骂道:“恶煞星!背时鬼!”后来,这种厌恶心理,竟导致了她对父亲生活起居、读书学习的全面苛求。还在父亲呀呀学语时,祖母就开始惩罚性教育,稍不如意,非打即骂。拿背书来说吧,规定就很严厉,站背不成跪背,跪背不成杖背(用竹板或棍于边打边背),幸好父亲天资聪慧,体魄强健,读书既能专心致志,做事也肯吃苦耐劳,祖母的“家法”很少落到他的身上。
    坏事变好事。祖母对父亲的苛求,反倒“玉成”了他。正是在这种苛求之下,父亲锻炼了意志,增强了毅力,养成了做事做到底的良好习惯。这对于他日后在艰苦环境中奋斗、成长,在一生的笔墨耕耘中完成近两千万言的写作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联想到我们二叔祥基、三叔守基,由于祖母的溺爱而终未成器,这一点更显得十分突出。
    自然,父亲的成长跟祖父的教诲也有很大关系。祖父李元甫在前清光绪年间曾任苏州知府,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弃官去职,返回故里,以教私塾为业。说是私塾,却又与众不同。他的教法注重体味,强调笔耕,所教诗书,不但要求背得滚瓜烂熟,牢记在心,而且要求心领神会,口述手写。父亲在祖父的悉心调教下,聪明才智与日俱增。他三岁开始读书习字,五岁便会吟诗作文,七岁时写丈许大对,已能挥洒自如了。九岁那年,他作《“一”字论》,洋洋五千言,备述“一”的用途、用法,一时在乡里传为美谈。鉴于父亲少年时代所显露的才华,当时长寿县衙还特制了一块“神童”匾,敲锣打鼓地送到李家祠堂来呢。
    二、青梅竹马聚散依依
    父亲一生两次恋爱:一次是青梅竹马未能如愿;一次是历经艰难而终成眷属。
    父亲十二岁那年,祖父去世了。祖母带着父亲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跋山涉水,到苏州投奔亲戚,住在养育巷,勤俭度日。
    住进养育巷没有多久,父亲便受到乡里间小伙伴的欢迎。就连那些嗲声嗲气的小姑娘,也很乐意跟他一起玩耍,因为他从不在她们面前摆“男子汉大丈夫”的威风。他说:“女孩儿看上去就显得软弱,怎好跟她们逞能?”有时,见到男孩子欺侮女孩子,他就上前打抱不平,三下两下把欺人者赶跑。父亲自小习过武功,身强力劲,俨然成了巷里女孩子们的保护者。有时做游戏,调皮的女孩子把花头巾或假辫子扎在父亲的头上,叫他打扮成姑娘的模样。这本是他极不情愿的事,但为了不挫伤人家的热情,他竟强自“忍受”下来。
    在小伙伴里,有一位名叫文珠的姑娘。她面目清秀,性情温柔,还弹得一手好琵琶。一曲《潇湘夜雨》,竟让自负的父亲潸然落泪了。父亲常去她家里听琵琶,而作为回报,父亲则给她摆四川“龙门阵”,什么青城山的雾霭,峨眉山的猴群,“摆”得这位小姑娘心驰神往。文珠年长父亲三岁,原以姐弟相称,不意在朝夕相处之中,琴弦和故事在暗中交织着一张朦胧的、一时还不易觉察的情感的网,渐渐地,两人形影难离了。当父亲长到十六岁时,他终于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沉浸在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感情里了。
    祖母教子虽严,却未对父亲的初恋横加阻拦,因为文珠的温柔和聪慧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只是不时地提醒父亲:“莫要耽搁了学业!”父亲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