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衔巨星》第96章平沙落雁式

领衔巨星最新章节目录
   其实拍“雪夜断臂”这场戏,表演虽然有难度,但未必是最难的地方,道具化装也不是难点,灯光才是难点。这是棚内全封闭拍摄,还是拍夜间雪景,没有外界自然光,布景再好,也要灯光配合,能不能拍好,能不能拍出艺术效果,全看灯光师的水平。
    灯光师要能完全模拟出外界雪地的真实光照,还要根据导演要求,做适当调整,使得镜头画面更有艺术气息。如果灯光做不好,整个场景就会显得很假。
    这时演员们对戏结束,徐导演他们过来,调试灯光效果,做拍摄准备。
    演员们要做好配合,看看上镜的效果如何。
    徐导演手里拿着几张曝光的场景照片,和灯光师做研究对比。
    周易饶有兴趣的旁听,积累经验。
    按照徐导演的想法,这个场景的灯光要求写意,不是完全写实,要用那种诗情画意来对比衬托断臂的凄厉血腥。镜头画面既要残酷,又要呈现艺术美感,要在完美中突显缺憾,在纯洁中玷染血污。
    如果完全写实布置灯光,肯定不美,用写意的手法更能渲染这种意境和情绪。
    而且写意手法和先前拍摄的片头片尾戏一脉相承。
    不管是“血溅长风堂”,还是“正邪大对决”,都是用很写意的手法拍摄的。
    这点恰恰是今世这部翻拍作品和前世原作最大的不同,镜头的艺术效果很好,整体气氛更好,画面更精美别致,不像前世原作那么写实,稍显粗糙。特别是在摄影棚里拍摄,地方小,就更要注意这点,后期效果才会很好看。徐导演很有经验,这场断臂戏也是这样处理。
    周易觉得前世原作这里的灯光布置虽然不是很理想,但灯光师有些想法。
    其实前世这段戏的灯光布置还是写实,只是为了拍摄效果,强行夸大了。
    但艺术效果没有得到太强的增幅。
    有些观众可能觉得前世这段戏的灯光布置很出戏,因为前面的戏还是漆黑的黑夜,后面的戏也是漆黑的黑夜,但就是中间林间断臂这场戏,亮如白昼,实在太亮。场景缺少明暗对比,还把背景大幕照得很假,增强了表演效果,但削弱了艺术效果。也许灯光师是想搞出星光月光照耀在雪地上反光的亮度效果,但真有必要弄得这么通明大亮吗?周围又没有强光源。
    按照剧本,这段戏是三更天,即半夜十二点的戏。
    那时天色肯定完全黑了。
    就算是雪夜,地面积雪很厚,白雪有反光特性,在月光照耀下,散射在雪地的光芒会形成镜面反射或者漫反射,这样反射到空中,散射开来,会显得夜色很亮,但顶多比平时半夜亮些,不会亮如白昼,总体色调应该偏暗,半夜雪景曝光不会那么透亮,徐导演手里还拿着照片做对比。但拍戏肯定不能那么实拍,光线太暗,观众看不清楚,镜头艺术效果就全没了。
    导演既要让观众看清楚,还不能让观众觉得场景很假。
    前世的技术手段可能不行,但今世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按照灯光师的想法,一定要把这个断臂的主场景照亮,这样才能把这场戏拍好,画面才能漂亮。可以把几个白灯笼挂在周围的树上,充当光源,反射雪光,四周各挂一盏,配合天上的“月光”,可以把周围照亮。只要周围有一丝光源,雪地就很容易照亮。
    这是从物理学的逻辑上来说。
    从行为逻辑上来说,齐佩和两名师兄与方刚到外面树林约战,不可能黑漆漆的乱打一气,尤其外面林中雪地,天黑路滑,带几盏灯笼照明很正常。
    不过拍戏不能使用真的灯笼。
    道具师只要做出几个样子货,外表白亮一些,长方形或圆柱形手提灯笼即可,不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是要突出冷色调,不能搞成暖色调。
    里面不放蜡烛,都是特殊光源,接线用假雪覆盖即可。
    这些道具早就提前准备好了,不用现准备,从道具厂房那里拿来即可。
    这样灯光师可以利用各种棚内灯光和反光板把这个场景完全模拟出来,通过灯光交叉散射,既可以突出场景中心的光照亮度,便于演员表演,在逻辑上也能说得通。
    这个场景的光照效果确实和前后场景都不一样。前面长风堂场景有各种房屋遮挡,还会扫雪,自然不会很亮,只是突出烛照灯光,后面断桥残雪场景,因为桥下有河,不可能有大片白雪反光,只有这个林间雪景,因为地面积雪很厚,无人清扫,而且戏中这个场景还要下雪,在上有月光照耀,周围有灯烛照明的情况下,理应曝光得更亮一些。徐导演非常赞同这个想法。
    这段戏确实需要曝光更亮,拍摄效果才会好看。
    至于背景方面,剧组的幕布确实做得很好,起码周易觉得很好,不能说完全仿真,但绝对比前世的背景大幕更加精致考究,好看多了。前世的背景大幕限于技术手段,不能说做得不好,但效果不够理想,整个背景有些缺陷,看上去很假,当时技术手段不行,后人没必要挑剔,如今确实可以做得更好。即便在主场景曝光很高的情况下,背景大幕在镜头上,还是不会显得太假。
    这是在摄影棚里拍摄,地方有限,背景看上去很远,但其实很近,这样还不显得假,可见这些幕后人员布景的功力确实很强,令人叹为观止,这样足够好了。
    徐导演就是任性,这里坚决不用绿幕。
    不过导演自有导演的想法和艺术考量,周易不用多管。
    也许徐导演是想让整体搭景效果和艺术风格保持一致。
    在这场棚内全封闭拍摄的雪景夜戏里,为了尽量记录暗部细节,拍摄的时候,按照导演要求,主场景曝光确实需要更亮一些,用灯光交叉照明,实现出雪地中央舞台的光照效果,反光板会把主场景全部打亮,演员们身处“舞台”中央,整个场景镜头拍出来,更有诗情画意的意境。这样没问题,因为后期调色,可以再把画面压暗,背景基本不受影响。电影曝光方式和平时拍照不同。
    接下来,灯光布置好,开始调试。
    周易和裘操他们站在这处雪地舞台的中央,向四周看,明明知道这里是摄影棚,周围只有3000见方,但感觉上,这里就是现实中的外界雪地,就是真实场景,舞台中央被灯光模拟效果照得很亮,四周逐渐昏暗,背景大幕显得很远,很有景深,一切都很真实。这是演员的感官被布景欺骗了。
    能给演员这种切身感受,场景布置得确实很了不起。
    待会棚顶还要往下洒雪花,用灯光一照,绝对漂亮。
    在这种“真实”环境里,演员表演确实很容易入戏。
    这和绿幕拍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有些演员在绿幕前拍戏,没有真实环境的刺激,迟迟进入不了状态,投入不了真情实感,只会念剧本,还经常笑场,这样给观众的感觉,自然是演员的演技很糟糕。大家总是抱怨,现在演技派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不专业,素质越来越低。但换个真实场景,某些演员的演技未必那么糟糕。
    真实场景确实比道具场景更容易让演员入戏。
    有些大导演除了大制作之外,并不是总喜欢用绿幕,更喜欢用真实场景刺激演员入戏。
    虽然眼前这个场景也是道具场景,但很真实。
    因为它完全没用绿幕。
    为了让演员们更入戏,徐导演早就吩咐场务把空调关掉,虽然不和外界通风,但棚内温度肯定会降低。这样演员们就等于是在接近真实的冰天雪地里表演。
    周围的工作人员都穿着厚衣服,自然没问题。
    这是全拟真拍摄,只是把艺术效果做得很好。
    演员们为了拍出最好的效果,也是拼了,倒是不怕冷,其实戏服很厚实,拍冬天戏,这样更好一点。如果棚内温度高,说不定演员们还很热呢!热出汗来,妆就花了,反而不好。
    一切准备就绪,就要正式开拍。
    周易和裘操他们按照导演的镜头设计,在林间小路上各就各位,全都站好,先拍整体的大全景镜头。这个全景镜头很有艺术效果,堪比前面长风堂的全景特写,以及尸横遍地的全景场面。
    就艺术效果而言,比前世原作好多了。
    待拍完这个场景,周易他们看过镜头,也觉得这个场景拍得很好,气氛渲染得真是太出色了。
    它的艺术效果好在哪里呢?
    主要是对整体气氛的渲染,镜头画面更大更宽,是从上向下斜拍的全景大镜头,在色调上比前世更冷,背景色更深,在深色幕布后上方聚光灯形成的发白的“月光”映照下,显得清冷无比,甚至把周围的雪景照得偏蓝偏紫,就是那种淡淡的蓝紫色调,只有场地中间的一块,被周围树上挂起的有些惨白的灯笼交叉照耀,形成了一块中央炽白的雪地,但由于周围是偏蓝偏紫的白雪色调,相互辉映,确实显得很冷。
    待会上面雪花飘落,肯定会显得更冷。
    这真有月色凉如水的感觉。
    树上的灯笼和幕上的月光相映,也显得很冷。
    月光照白雪,凉意沁心脾。
    这是色调很冷的一个大全景,气氛非常冷冽,也预示了后面断臂后的残酷凄冷。
    对于这种整体氛围的把握,徐导演非常出色。
    前世原作的画面,在周易看来,对比一下,确实偏暖了,没有徐导演拍得这么冷冽,主要是色调和光照的问题,这样一来,就显得场景比较假,背景也比较假,好在演员的表演遮盖了这些。
    但今世徐导演明显做得更好,画面更加犀利,气氛更加冷冽。
    拍完这组镜头,然后就要拍摄近景镜头,还有双方特写镜头。
    这时要有台词对白。
    对手文戏正式开拍,大家的表演都很认真,台词都很严谨。当然,演员说台词的时候,嘴里没有冬天的哈气,只能算了。棚内拍摄,温度不够,不可能有那种效果。现场有录音师用挑杆架着收音话筒收音。旁边有照明师用反光板打光。徐导演更是对每个镜头要求得都很严格。虽然大家事先对过戏了,但有些镜头还是要反复拍摄,只有达到最佳表演效果,才能过关。
    戏中,齐佩得知方刚要远走他方,单是那个临场反应的表情,就一连做了十多遍,才捕捉到了最完美的特写镜头,要把那种“愣神、惊讶、不舍、委屈、恼怒”等等复杂情绪,一瞬间在脸上通过眼神变化和微表情呈现出来。就算是中戏的科班学生,想要演好这个镜头,也不容易。
    糊弄过去,当然容易,难道愣神发呆还不会?但演好确实很难。不过裘操非常敬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