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阀》第八百三十章调走张浚[2]

宋阀最新章节目录
   郑普这两位原红巾军首领,他们本来就是徐卫的部下,昔年徐卫从平阳撤出之后,留没角牛杨进守城,后来城破,杨进战死,这两人突出重围,以幸存的虎儿军官兵为基础,发展出数万红巾义军,威震河东!
    后来河东陆续光复,这些义军部队都归徐卫节制,整编成了正规军。说句犯忌讳的话,这些人眼里,有没有皇帝不知道,但不敢没有徐郡王。徐卫就是担心他们一直听命于自己,无视张浚,这样反而不好。
    张浚前脚一走,徐卫立马就收到了徐六的来信,真相这才大白。
    徐良告诉堂弟,他本来是打算将秦桧这厮撵出朝,到河东宣抚的。但折彦质横插一杠,极力保全,双方争执不下。后来,折彦质主动来沟通,提出把川陕宣抚处置司的张浚调往河东坐镇,留下秦桧在朝,担任御营使。至于新任川陕宣抚判官的人选,他不干预。
    徐良考虑到,这张浚本是先帝时安排在陕西,为朝廷张目,监视堂弟的。如今若抽调了他去,堂弟倒也少些掣肘。再有,张浚比起秦桧来,更适合作河东宣抚使,若拿到台面上争,不一定争得过。麟王又不干预新任宣抚判官的人选,这笔交易,倒也作得。遂促成了此事。
    徐六还在信中提到,后悔没听老九的劝说,重用了秦桧,如今才发现,这厮是个暗藏祸心的撮鸟,最不地道。虽撵出了权力核心,但没能赶出朝去,终究不爽。
    徐六还提到,侄女进了宫,皇帝倒也喜欢,四哥作了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又代理殿帅职权。可堂弟作宰相,堂兄又握着殿帅兵权,控制行朝安危,这样让人觉得很不妥当。正好,御营司重设,缺少一个有资历的武臣作副手,他便主动提出来,让徐四改任御营副使。皇帝表示同意,朝中也无异议,遂晋升太尉,作了御营副使。
    徐卫对亲哥哥的职务变动,但没什么担忧。虽说殿帅手里有实权,御营副使只是个闲官,但四哥是个实诚人,若打仗倒还好,若不打仗,放在殿帅的位置上,莫说旁人有闲话,他自己也不自在,若如作个闲官。说到底,他当初从川陕调往江南,不过是为了作人质罢了。
    对御营司的重设,徐卫也不担心。因为哪怕现在局势趋于缓和了,朝廷想要直接控制军队也是不可能的。又尤其是西军,朝廷就从来没有直接节制过。
    倒是秦桧这厮,让他有些担心。秦桧是什么品性,他太清楚了!早就劝过六哥,可惜听不进去,现在才发现其面目,都有些迟了。而更让徐郡王担心的是,折彦质又跟秦桧搅到了一起!
    他倒不是担心折彦质有秦桧的帮助,实力大增,进而压过徐家。因为秦桧是不可能甘居人下的,他也不可能真心协助折家。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上,张浚赵鼎这种提携过秦桧,或者与他共过事的前辈大臣,都被他挑拨陷害,驱逐出朝廷。折彦质若是信了此人,也只能是养虎为祸!
    徐卫担心的是,看这样子,秦桧在朝中已经相当影响力了。倘若让他逮着机会窜起来,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徐卫在回信中,再三规劝堂兄,现在已经撕破脸皮了,秦桧定然是要协助麟王打压你的。你若有机会,不要放过此人,最好是弄得他永世不能翻身!
    至于徐六在书信中提出的战略构想,打算时机成熟时,不惜撕毁和约,主动进攻金国。徐卫明确表示反对,他分析了宋、金、辽三国眼下的局势,提出,三国鼎立,如果没有万全之准备,谁先贸然动手,谁就有可能最先倒霉!而且太原王提出了自己的预测,认为,从今以后,最先忍耐不住动刀兵的,多半会是女真人,会是完颜亮,而且时间不会太久。我们只需稳住阵脚,加强军备,到时候看他女真人打向哪方,再作计较。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