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阀》第八百二十章边境大逃亡

宋阀最新章节目录
   第八百二十章边境大逃亡
    “徐相。”忙碌的中书三省都堂里,属官们纷纷向踏进门来的徐良行礼。徐六频频颔首,正往自己的办堂去时,参知政事朱倬唤住他。
    “何事?”徐六问道。
    “金国发了文书过来,具体什么事不知道,但文书让折相取了去。”朱掉道。
    徐六闻言老大不快:“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凡有重要文书必等我来再……”话到这里他自己也觉得没趣,折彦质和他同为宰相,职权重叠,他能作的事折彦质都能作,下面的人又能怎么样?朝折彦质的堂里望了一眼,只见门洞开着,并不见人,疑惑道“人呢?”
    “折相估计是看了文书便离了都堂,往宫内去了。”朱倬道。
    徐六思索片刻,抽身就往外去。匆匆赶到“勤政堂”,皇帝却不在此外,一打听,说是在垂拱殿,又沿着路匆匆忙忙走进去,半道上就遇到皇帝跟前一个亲近的内侍,说是奉皇帝命正来宣召徐相的。
    徐六暗骂一声,脚步如飞,等到了垂拱殿时,只见皇帝和折彦质正讨论着什么,他一来,皇帝就道:“徐卿,来得正好,有一件要紧的事须得问问你的意见。”
    徐六行了礼,看折彦质一眼,后者跟没事一般,遂向皇帝问道:“不知陛下召臣来,所为何事?”
    赵谨并不回答,道:“折卿,你说。”
    “遵旨。”折彦质应了一声,转向徐六道“徐相,是这样的。今早有司送来金国文书,是金廷平章政事完颜秉德所书。说是近来,不断有契丹边民越过边界叛逃。女真人本想严厉打击,但顾忌到太原郡王,所以希望朝廷能够协助。”
    “契丹边民?叛逃?是逃往何处?”徐六问道。
    “这还用问?当初灭夏,我们占了横山天都山一线,其他地方俱归辽人。女真人治下的契丹人叛逃,肯定是逃往夏境,投奔萧朵鲁不去了。”折彦质道。
    徐六是行家,一听就明白。按说这治下百姓逃亡,女真人自己就能弹压。只不过,契丹人逃亡只能是从西军控制的麟府丰这三州一带过河,再逃往夏境。这事没听老九说过,但并不表示他不知道,之所以没反应,可能是跟萧朵鲁不达成了默契。
    “徐卿,你看这事怎么处理为宜?”赵谨问道。
    “陛下,此事朝廷还是不管为好。如果说我们协助女真人,在边境堵截契丹边民,这就是得罪辽国的勾当。”徐六道。
    折彦质立马接过话头:“可若是不管,就得罪女真人。”
    “这个嘛,倒也容易。朝廷复文女真,就说愿意帮忙,到了太原郡王那里,他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办。就这么敷衍过去就行了。”徐良道。
    这话大合皇帝口味,没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得罪就都不得罪,何苦自寻烦恼?遂道:“嗯,徐卿之言甚是,辽国不断增兵夏境,正如太原王所说,这对川陕是个潜在威胁。若是相助女真,只怕会刺激辽人。”
    皇帝都这么表态了,折彦质自然不再多说什么。商议完毕,两人拜辞皇帝出来,刚跨了门槛,徐六就道:“折相,以后这种事,你我是不是先商量商量?”
    折彦质笑意吟吟道:“徐相莫怪,因此事情紧急,所以我就先来一步了。徐相不会介意吧?”
    徐六也轻笑一声:“你说呢?”
    “你肯定介意。”折彦质道。
    “哈哈……”徐六大笑一声,迈步就走。折彦质看着他,忽地叹了口气。
    麟府路,丰州。丰州在宋辽战争时期,一直就是对辽作战的桥头堡,是放在辽国鼻子底下的一把匕首。西军在收复这里之后,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但实际还是归鄜延经略安抚使徐洪节制,麟府路的长官正是徐洪的儿子。这里是各族杂居区,以党项族居多,民风剽悍,鉴于这里的复杂情况和历史渊源,川陕宣抚处置司在此处实施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也就是说,丰州的军政长官同一个人,他既是丰州知州,也是兵马钤辖,而且还是党项人。此人姓王,是原来丰州王氏的后裔,要知道,麟州杨家,也就是后世传说的杨家将,府州折家,也就是折家军,丰州王家,这三家一直都是麟府路的豪强,基本上都是世代镇守,父死子替,兄终弟及。
    王知州这一日起个大早,将麾下文武官员全都点齐,然后统统出城,在城南排下阵势,别误会,不是打仗,而是迎接上司长官。早就得了消息,宣抚处置司派员到麟府视察,各地不得怠慢。
    “都精神着些,这来人非但是大王亲选,更是咱们西军元老的衙内,倘若有个闪失,大王那里吃罪不行!”王知州是个典型的粗犷军汉,一大早就听他咋呼了。
    太阳升上三竿,还不见长官们到来,丰州官员开始窃窃私语议论,不是说今天到么?正议论时,已听见一片急促的马蹄声。众人伸长脖子望去,只见一支马队扬尘而来,跑得极快。王知州一把撩起官袍的衣摆往前去迎。
    那马队停下,王知州首先就看到了一人,脸色一变,慌忙拜下去:“少帅!”
    那马背上一人,三十上下年纪,轻飘飘地落下马来,但见身长虽只六尺有余,但好个相貌!高额挺鼻,两撇扫帚眉下,虎目炯炯,这陕北风沙吹得皮肤如铜似铁,不是旁人,正是鄜延帅徐洪的长子,太原王的侄子,徐勇。如今已经是鄜延经略安抚司的兵马副都总管,兼麟府路安抚使,正是王知州的顶头上司。只不过,西军中有些有别于其他兄弟部队的传统,所以下面的官员见了徐勇,一般不称他职衔,因为他老子是鄜延大帅,儿子自然称“少帅”或者“小帅”。
    徐勇今天是陪着上司派员来视察,也不敢托大,对身旁一人介绍道:“此乃宣抚处置司准备差使,吴准备。”不用说,正是从行在回来的吴拱。他虽只是七品,比徐勇还低半级,但因为是上级机关下来的,所以自然威风一些。
    王知州知他是吴玠之子,分外敬重,恭恭敬敬一礼之后道:“知丰州兼兵马钤辖王义,见过长官。”
    吴拱对徐勇一笑:“这长官可当不起,不过是受大王指派,来地方上跟各位请益摆了。”
    “哎,吴兄太客气了,这些便是丰州文武官员,兄来见过。”俩人年纪相当,又有过数面这缘,因此亲近,以兄弟相称。
    叙礼毕,王知州请吴拱进城,后者却道:“这次来丰州,大王专门交待了一桩差使。王知州,我且问你。”
    “长官请问。”王知州道。
    “这大半年来,边境上情况如何?”吴拱道。
    “回长官,金军倒是没有任何异常动向。只是如卑职前些时日报告那样,很多西三州的契丹人和奚人,想尽办法偷过河来,借道丰州窜入夏境。卑职奉上司命,这如果是没人追,没人抓的,就睁一只闭一只眼放他过去,如果有金军追赶的,就没奈何,给挡回去。”王知州报告道。
    吴拱听罢,一时不语,片刻之后道:“今天就不进城了,诸位回去忙吧,我跟少帅往保宁寨去一趟。”
    “既是如此,那卑职自当陪同。”王知州道。语毕,嘱咐丰州文武官员回去办公,他自随徐少帅和吴准备往保宁寨去。
    这丰州地方小,除了州城以外,境内只有三寨一堡,这保宁寨就是最北边贴近宋金边境的一处军寨。驻有士兵两千余人,知寨是徐洪麾下一员猛将,几次打西三州,他都立下战功。
    不到中午,一行人已经抵达保宁寨,也没有去惊动相关官员,直接往边境去。陕此这些地方,沟壑,地形极其复杂,两个人站在坎人说话都能听见,真要见面,得走上大半天。徐勇和吴拱一行沿着驿道往北,来见一处哨卡,只见两边都是峭壁,草木不生,无所隐藏,中间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径,只容三五人并排过。驻守此地官军拉了拒马封锁道路,再往前走几里地,就是金国的宁边州。
    “吴兄,前面有处高塬,在塬上可眺望金国宁边,去看看?”徐勇建议道。
    “好,看看!”吴拱应了一声,带着随从直投哨卡去。因为他们是穿着官服,边军一打眼就知道是有长官来了,但走近些又觉得眼生不认识,没奈何,还得拦了下来。等表明身份以后,方才通行。
    “哎呀,少帅怎么来咱们这地了?”
    “估计是为出征作准备,大王收了太原,河东事已了,接下来那肯定是北伐燕云。”
    “哎,我听说神宗皇帝在世时立了规矩,说有复燕云者封王,莫不是……”
    “你个驴屎蛋,咱们大王已经是王了,还用封?”
    这头徐勇吴拱从那小径穿出去,果见抬起一处高塬,塬上修有防御工事,同样有士兵把守着。弃马爬上塬,眼前地形开阔了些,徐勇手指东北方向道:“那头就是金国宁边州,让我们鄜延军破了好几回了,城都给他烧了两次。正因为这个,大王都不稀罕要。据探,金国已经是打算放弃宁边,退过黄河,现在那里连知州都不设,就一个军头带着几百士卒守着破城。”
    吴拱闻言笑道:“鄜延军威武。”
    说话间,保宁寨知寨得报,听说少帅下来了,慌忙赶来相见。吴拱此时才体会到徐家父子在鄜延的地位。你想这保宁知寨是一员悍将,战场上冲锋陷阵,不惧矢石,可五大三粗的汉子,在徐勇面前就愣是一直不抬头,问一句答一句,不敢多说半个字。
    “又来了。”塬上士卒忽地叫唤起来。
    “什么来了?”吴拱问道。
    那保宁知寨抬起头来往原下一瞧,回答道:“回长官的话,这是从金境逃亡的百姓,隔三差五常有。”
    吴拱望下去,只见十几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就在那塬下小路上奔跑着,隐约还传来孩子的哭声。再看后头,一群举枪执刀的军汉正追逐着,眼看着就要追上了。可那些军汉忽地停了下来,也没犹豫,直接掉头就走。
    这不禁让吴拱对刚才王知州说的但凡有追兵,就给挡回去的话有所怀疑,侧头看去,王知州脸上表情不太正常,命令保宁知寨:“还不快挡回去!”
    “别急。”吴拱制止道,“下去看看。”
    那王知州和保宁知寨对视一眼,都胆战心惊起来,可上头有令也没办法,只能是硬着头皮跟在后头。下了塬,来到哨卡,那十几人已经走得近了。细看,俱是女真人的打扮,秃着顶,结着辫子,几个年轻力壮在前头,老弱妇女都在后面。一个个气喘吁吁地,正惴惴不安地看着面前全副武装的宋军。中有一妇人,怀里的孩子不停地哭泣,慌得她拿手去捂娃娃的嘴。
    不知道怎么地,这群人也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