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阀》第七百二十三章新君出炉[2]

宋阀最新章节目录
   徐六将心一横,出列道:“臣以为,不可。太上皇患风疾多年,行走且不便,如何忍心再由上皇操劳国事?当立嘉王延安郡王之一。”
    徐六在朝中是标志性人物,又尤其是引军勤王以后,朝野声望水涨船高。再加上他是故清河郡王徐绍的儿子,自然受到原来主战派大臣们的拥戴。他和赵鼎先后表
    态,已经向朝中的支持者传达了明确的信息。
    “臣附议”“臣附议”三省官纷纷出列,旗帜鲜明地表达支持的态度。
    “臣附议”“臣附议”随后,枢密院从“同知枢密院事”以下,一个不漏地出列赞同。再后,三衙,诸寺监,御营司,各司各衙的大臣们全都表明了态度。
    赵桓看在眼里,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可仍旧不免吃惊。他竟然在朝中失势至此根本不用数也知道,占绝大多数的朝臣都支持徐良赵鼎的意见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赵桓在位的后期,任用耿南仲等人,败朝朝纲,惹得天怒人怨。否则,徐绍等人动的政变不会成功。及至前些年,太上皇在黄潜善王宗濋等人支持下,趁大行皇帝到葛岭迎道君遗体时再次动政变,复辟夺位,使得他人心尽丧。
    现在朝中百官,大多都是当初他复辟之时,坚决反对者。如果他再次复位,这些人难免有担忧。虽说推举继承人是国家公事,但私心,也再所难免。
    眼见此情形,赵桓心知复辟无望,而且他也没有本钱跟朝臣们对着干,好一阵沉默之后,他无力道:“既然卿等都持此议,那嘉王和延安郡王,当立哪一位?”这句话,等于表明了他放弃角逐皇位。
    这个议题一抛出来,朝臣的意见可就没有那么统一了。
    嘉王赵谨,是慎德妃所生,年十八岁;延安郡王赵训,是由国夫人所生,年十五岁。他们都不是朱太后的嫡出,所嫡庶之分不适用这两位亲王。嫡庶一旦不适用了,长幼之分也就不适用。
    十八岁的赵谨年长,出生之时,国家已在祸乱之中。但这位亲王的表现,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他既没有什么出众的才华,也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品行,反正就是规规矩矩,没有任何冒尖的地方。另外一位延安郡王赵训,年纪只有十五岁,这个人呢有一个优点,他性格很开朗,喜欢读书,学问嘛,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你不能指望他学富五车吧?但赵训有一个缺点,就是轻桃。除了喜欢读书以外,也喜欢丹青书法,颇似他的祖父道君赵佶。
    徐良等人商量过,嘉王年纪大些,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应当拥立嘉王。但仍有相当部分大臣认为,延安郡王赵训聪慧,很有潜力,只要加以培养,将来会成长为一位好皇帝。
    这个情况,太上皇赵桓似乎预料到过。在他看来,比较倾向于次子赵谨,一来年岁大些,二来性格上跟他有些相似,三子赵训颇有祖父道君之风,为他所不喜。
    有了这个态度,见群臣争执不下,他道:“嘉王年长,当立嘉王为帝。”
    他如果说要自己复辟称制,说的话肯定不能作数,但这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几乎
    拥有一锤定音的效果。满朝大臣见太上皇明确表态支持嘉王,再加上徐良赵鼎等宰执也持此议,遂不再坚持。当下议定,拥立嘉王赵谨为新君。
    太上皇赵桓遂命内侍沈择去请嘉王到德寿宫,众臣就等着向新君朝贺。继承问题尘埃落定,赵鼎徐良等人都松了口气。两位宰相对视一眼,颇感欣慰。原以为这事少不得要大费周章,甚至有可能出现“武力胁迫”这之类,但想到,却是有惊无险。大行皇帝英年早逝,可谓不幸,但能顺利拥立新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