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阀》第五百四十二章一个时代的降临[2]

宋阀最新章节目录
   处仁因疾不能亲往,派宣抚副使王庶代表宣抚处置司前往致哀,并就抚恤养后等事宜,与徐卫及徐原遗孀商量。
    徐原统兵几十年,威震西北,且有勤王之功,徐处仁亲自上表行在,上报消息。把持大权的徐绍闻听侄子去世,可能因为自己也身患顽疾的原因,就不计较此前的种种了,得到皇帝许可以后,以诏书的形式下发陕西,高度评价徐原的功绩,隐去他“跋扈”“违节”等事,追赠少保,谥烈武,赐丧葬及抚恤等资二十万贯,授其长孙,也就是徐严的长子从九品的官阶,表示了朝廷的优容。
    一般来说,大臣去世,都要由其子孙扶棺归葬故里。但因为徐家祖籍大名府如今沦为金人领土,无法魂归故里,朝廷明令,就近安葬于渭州。
    英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川陕宣抚处置使徐处仁亲自替徐原撰写“神道碑”,记述徐原一生的事迹。
    建武三年三月下旬,陕西制置使徐卫和川陕宣抚副使王庶共同主持,葬徐原于渭州城南的铜城山下,参加葬礼的除亲属和宣抚制置两司高官外,尚有其旧部士卒,不期而至者,达千人之多,极尽哀荣。
    正如同徐处仁在神道碑里称赞徐原那样,“功在朝廷,名在四夷”,尽管这位泾原大帅有些毛病,但也不能抹杀他的功绩。
    徐原的去世,是西军的一大损失,因为他的辞世,标志着西军老一辈的将帅们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谢幕而去。尽管尚在人世的折可求、刘延庆、姚古等人都是西军元老级别的人物,但他们都已不在陕西,且并不统率西军,因此,以徐卫为代表的少壮派,完全掌握了西军的兵柄。
    徐原一走,泾原帅位悬空,这是川陕两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宣抚副使王庶、宣抚判官徐良、制置使徐卫,在处理完徐原的后事之后,都滞留渭州。为什么?一是要镇住地方,不能有任何“不稳定”的因素出现。二是尽快决定谁来继任。
    这个却好办,此前徐九已经跟徐处仁商量过,下一任泾原帅不作他想,就是现任“泾原路经略安抚副使兼兵马副总管”的王禀。
    三月末,王庶代表宣抚处置司,正式任命王禀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但王禀并不是出身于西军,他早年是河东的武官,曾在时任太原知府张孝纯的领导下,坚持太原城大半年,顶住了金军疯狂的进攻以及不厌其烦的诱降,功劳很大。后来,种师中救太原,他因此隶属于种家军,这才算跟西军搭上了关系。
    尽管王禀功劳不小,能力很强,名声也大,但是,西军是一支讲派系,讲宗族,讲山头的武装力量。徐卫、姚平仲、刘光世、哪一个不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他们的长辈和先人,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奋战了多年的,王禀,以一个“外来人口”的身份,想当好这个泾原帅,显然难度很大。
    旁的不说,那边境上的党项、回鹘、藏擦勒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认识你是谁啊?还有,泾原帅司的部队,先受徐茂统率,后受徐原节制,倒不说它就成了私人武装,但“徐家军”这个称呼应该是合适的,你王禀凭什么来发号司令?就凭上头的委派?呵呵,还差点意思吧?
    有鉴于此,王庶根据徐卫的举荐,任命徐原次子徐成为“泾原路经略安抚副使兼兵马副总管”。有议这事的时候,有人提出,徐成资历浅,在军中威望不高,不如他兄长徐严。但是徐六和徐九力排众议,都认为徐成是最合适的人选。
    首先,他是徐原的儿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这没说的。其次,徐成在此前的反击韩军作战中战功显赫,且俘虏伪朝齐王高孝恭之子高宛,并代表西军赴行在献俘,受到了天子赐见,获擢观察使。就凭这一点,谁能跟他比?
    至于徐严,两司长官暂时没动他的位置,仍任泾原帅司都统制,并把他的官阶拔了一级,以示对忠良之后的照顾吧。
    泾原帅司人事变动尘埃落定,也就代表着“西军大团结”的时代降临了。
    [w w w b o o k .c o m]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