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化巨匠》第三百四十六章最畅销作家(大结局)[2]

重生之文化巨匠最新章节目录
   项目主要是经略这两个地区,有国家力量作为后台,苏文的作品得以一上来就在这两个地区铺开。
    一开始,先被人关注的是投放在美洲的《小丝儿漫游记》,这个地方没有长久的历史,不大关注背景复杂的故事,他们生活更为富裕开放,对于后代的教育更为关注,因此优秀的童话得以进入当地父母的眼帘。
    如果单单只是一个漫游故事,他们不一定会相互传扬,但是这是一本通话记录,里面收录了苏文“借鉴”而来的《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皇帝的新衣》等等经典童话故事,它的魅力,就让人无法阻挡了。
    华夏帝国首期在美洲投放了一百万册的《小丝儿漫游记》,三月份下来,只卖了五万册。
    要知道这是有一个国家的力量在运作,几乎囊括了北美所有的大城市的市场,将近一个月下来,只卖出五万册,这成绩可以说是差到极致。
    就在连华夏帝国文化部的工作人员都以为这书要扑的情况下,四月份销量数据反馈上来,苏文童话一个月卖了十万册!
    比上个月翻了一番!
    五月份更猛,卖出三十万册来,是四月的三倍!
    三个月下来,大约是五十万册的销量,数据依然没有惊喜之处,在华夏帝国一众对外交流作品中算不上突出。
    然而,增速之快,令人咋舌!
    没有人能忽视这每月成倍增加的销量,文化部工作人员赶紧进行了市场的相关调查,发现这童话书的口碑极好,几乎阅读过的人都交口称赞,并且向周边的人大力推荐。
    很多读了故事的小朋友整天把“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等名词挂在口上,引起了更多小朋友的疑问,也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关注。
    在故事精彩的前提下,有关注,有口碑,自然就有眼球效应了,市场的需求也大大提升。
    了解这一情况,身在美洲的文化部工作人员加大了对《小丝儿漫游记》的宣传力量,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市场上。
    效果显然,整个六月,《小丝儿漫游记》在美洲呈现供不应求状态,前期投放的一百万册全部售罄,文化部方面紧急从仓库又掉了一百万册投入市场。然而到了七月,依然是需求紧张。
    帝国文化部工作人员加大马力,全力运营这童话书,到七月下来,仔细一算,《小丝儿漫游记》整整卖出了三百万册!
    这几乎把首批能投入美洲市场的《小丝儿漫游记》完全售罄了,每个月的销量都以倍速在增长!
    虽然还不是华夏帝国作家在国外最好的销量——人家王天明在国外经营数年,大卖上千万册的书没有,但是新书卖个好几百万册不是问题,全部加起来,销量依然惊人。
    然而三百万不是最终数据,看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看看美洲的那些读者怎么评价《小丝儿漫游记》吧: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童话,别说我的女儿喜欢,连我这个做妈妈的都爱不释手!”
    “再也没有白雪公主那么让人喜欢的童话角色了……”
    “还能说什么,我也喜欢变成那个可以钻兔子洞的小公主!我女儿已经把我们家附近所有的洞都翻过了,就看能不能钻进去。”
    “经典童话,华夏制造!华夏新锐作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美洲的作家们,你们汗颜不?”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小丝儿漫游记的作者还有另外一部作品在市场上销售,是一出戏剧,叫《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经典的爱情故事……”
    《小丝儿漫游记》在北美火了,苏文也火了!
    到八月份的时候,短短半年时间,漫游记在北美就卖出了五百万册!
    这是这些年华夏作家在美洲市场极其优秀的成绩了,直追在美洲经营了好几年的王天明,除此再也没有别的作家能与苏文媲美。
    而且看漫游记的火爆程度,加上在北美的口碑,两种效应相互叠加,可以预见销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特别是随着口碑的传播,拿下了北美之后,南美也不是问题了,欧洲也可以期待!
    九月份消息传回华夏国内,大部分的媒体和读者都激动了。
    “这是华夏文化这十几年最大的收获!”
    “终于,除了王天明和老一辈的诗人,我们华夏终于能有当代作品在欧美畅销了!”
    “苏文就是苏文,年轻有干劲,这是要制霸国外的节奏呀。有了国外市场,国内称霸还远吗?”
    “五百万而已,用得着这么激动吗?再说了,只是童话而已,算不上我们华夏文化的代表!”
    “楼上傻帽!人家半年不到就五百万,一年下来是多少?童话的销量可以好几年都稳定在一个数据的。那么,几千万不也快了吗?等有了名气,其它作品还怕卖不出去?”
    “看来我之前说苏文十年内可以追上文坛第一人的脚步被推翻了,这样下去,三五年他就能做到!”
    上面这位仁兄很快发现,他三五年的说法又要推翻了。
    在《小丝儿漫游记》北美大火的时候,《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欧洲市场也证明了它的实力。
    一开始与漫游记的待遇一样,前面一两个月都只是几万册的销量而已,不愠不火。但是当第三个月有几个欧洲大学相继排演了罗朱这出戏对外公演后,情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大学生们对这经典的爱情故事爱得发疯,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罗密欧或者朱丽叶,人人都渴望能遇到罗密欧或者朱丽叶。
    大学生最能带动一个潮流,他们爱罗朱的故事,自然会追求这个故事的原版。
    于是,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了市场需求,这本剧作,在欧洲也火了。
    三个月后,罗朱的销量比漫游记的涨幅还夸张,只用了三个月,也就是从一开始上市半年后,销量就超过了八百万册!
    还不到年底,这两本书分别在北美和欧洲突破一千万册的销量,而且两书还相互影响,分别带动了两书在各地的销售。
    罗朱在北美的销量也节节攀升,漫游记更是深受欧洲小孩的喜爱,为销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除去亚洲中华文化圈,苏文的这两本书在欧美纷纷卖出了一千五百万的数据!
    这一刻,王天明也要跪了,他经营了那么多年,在欧美还没有一本书有这个销量的记录呢!
    华夏国内的文化人与读者更是惊呆了,没有任何人能想到这一天的到来。
    满打满算,苏文也不过是出道两年而已,就做到了王天明都做不到的成绩?
    还有比这个更夸张的事吗?
    “这是要逆天的节奏呀!”
    “我苏大才子果然威武,王天明都给他干趴下了。”
    都说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时大家才想起相比苏文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国外市场的脚步反而有点迟滞了。
    华夏这些年有出口转内销的传统,国外做出了成绩,国人会深受鼓舞,觉得与有荣焉,对这个做出成绩的人自然喜爱有加。
    不消说,苏文作品国外大卖的消息刺激了华夏国内的市场,他所有的作品都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就连诗集《人生若只如初见》都在半年内卖出了好几百万册。
    之后连春秋出版社都喊出要走出华夏转战亚洲文化圈的口号,大叫着要把苏文的作品卖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
    在漫游记与罗朱于欧美突破一千万册的时候,文化部的人惊醒过来,一边大呼副部长文东来英明,一边有紧急与苏文联系,让他把更多的作品版权交给文化部,推广到欧美去。
    苏文考虑再三,把剧作《王子复仇记》《玩偶之家》《雷雨》一一送上,还承诺会加大这方面的创作,争取在国外创造一个巅峰。
    在这些剧作制作送往欧美销售的时候,苏文心想《哈姆雷特》都鼓捣出来了,那么就继续对不起莎翁吧,怎么说那“四大悲剧”一定要搞出来。
    于是,《李尔王》《奥赛罗》等经典著作在苏文的“改编”下,以华夏背景相继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华夏人不大喜欢悲剧,但是这些剧作一经上市,就风靡了整个欧美市场,苏文也被那边的读者称为“悲剧小王子”。
    接下来的一年,整个欧洲与华夏都沉浸在苏文“创造”的悲剧气氛之下。就在这一年,王忘甘拜下风,说苏文才是真正的剧作大师,他自愧不如。
    就连以前与苏文不对付的谢坤,在记者采访问及对苏文看法的时候,也只能苦笑连连,说后生可畏。
    他是真的不能相提并论了。国内市场,苏文的剧作经过三年的开拓,特别是罗朱一书,销量已经往五千万攀升。
    五千万册销量,谢坤最风光的时候,国内加上亚洲市场,达到过这个高度。
    可人家苏文只是国内销量就达到这个数了,算上亚洲,再给点时间运作,上亿不是问题。
    他们这些华夏作家只能在华夏文化圈横一下,到了欧美,与苏文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两年时间,罗朱在欧美卖出四千万册的数据!
    这成绩,说他是国内第一人并不为过。王天明在他面前,也要甘拜下风!
    与罗朱媲美的还有苏文的《小丝儿漫游记》,他几乎成为所有孩子最为崇拜的作家。还有《王子复仇记》等作品,也大爆欧美市场,纷纷突破一千万册。
    可以说,苏文是这几十年来欧美地区最为熟知的一个华夏作家。对于华夏文坛,他们只认苏文这一号人。
    此后三年,苏文一边巩固自己在文坛的地位、市场的定位,一边开拓其他题材的市场。
    在获得悲剧小王子的称号后,他暂时结束戏剧的创作,开始涉足小说领域。
    一本改编自卡夫卡的《变形记》让许多读者哭得眼睛都肿了;一部内核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学院》继续巩固他作为孩子王的地位;另外,他精力旺盛,以罕见的速度鼓捣出《魔戒》这部皇皇巨著,甚至还流传出要写什么《冰与火之歌》的传言。
    鉴于苏文在国内外取得的成就,这一年他从华夏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应文学院之邀,光荣地成为文学院创作戏副教授,是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从此,他的头衔又多了一个“苏教授”的称号。
    其后两年,苏文兴趣更为广泛,创作的作品种类更多,侦探类《福尔摩斯》写了两个版本,一个欧美化,一个华夏化,成为侦探迷眼中最有智慧的作家。在华夏,与他相熟的人还听说他准备创作最有华夏味道的武侠小说……
    总之,在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