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的幸福生活》第六十六章初一

汉末的幸福生活最新章节目录
   除夕大宴,数千人同乐,如果说在皇宫大内,或者世家大族,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民间,由平头老百姓自组织,这样的盛况,可以说是千年难得一见。
    大伙儿兴致高昂,尤其是李老,甚至还赋诗一以赞之。(这个诗嘛,俺不在行,就不编了。)
    大宴最后,子时将近,所有人吃了最后一道厨房特意准备的角子(早期的饺子),便轰然散开。
    接着,便是放爆竹。
    人们三五成群,各自持了早就准备好的竹子,放在火堆里,顿时间,噼里啪啦,砰砰作响此起彼伏!
    喜庆的气氛直冲天际,在连天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到了。
    第二天一大早,王石起来,招呼潘凤在门上挂了桃符、桃人、芦苇绳,又照着大虎的模样,在门上画了虎图。可惜王石画技太过低劣,画虎不成,却像猫。
    大虎就不干了。
    俺们这么威猛,居然画成了畏畏缩缩的猫,这咋行?于是连连咆哮抗议,连小虎母子也来凑热闹。没耐何,王石只好许了一头牛给它们,以作补偿。
    早饭是两碗稀粥。
    昨晚上,潘凤这小子的确吃的最多,到现在居然还没消化完呢。而李老年纪大了,吃多了荤腥,肚子不太舒服,所以喝碗稀粥,润润肠胃也不错。
    至于小平子,小毛孩儿而已,意见忽略不计。
    早饭过后,王石依着自己两千年后养成的习惯,准备去老村正家拜年。
    王石不知道这时代有没有拜年的风俗,就问了李老,却原来还没有。
    于是王石犹疑,踟蹰了好一会儿,觉得不论咋的,也得去老村正家拜个年,不然心里过意不去呀。再说了,现在没有拜年的风俗,那就自他开始吧!
    所以就拿了些jīng心准备的礼物,独身往老村正家走去。
    一路上,好多人家都在门前忙着挂桃符,小孩子穿着新衣服,嘻嘻哈哈到处乱窜,有的在放爆竹,有的做游戏,有懂事的,在帮父母干活、挂桃符,整个一派喜庆,节rì的气氛很是浓重。去年王家村收成好,外加王石行商一趟带回来的分润,家家户户有余钱,都在甄亮来的时候买了不少的年货,至少也扯了几尺麻布做新衣,所以王石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满面红光,乐呵的合不拢嘴。
    到了老村正家,却见大牛正在门前挂桃符。
    “石头,早啊。”
    大牛把桃符挂好,跳下板凳。
    “还没吃早饭?”王石笑道。
    “没呢。”大牛道:“昨晚上睡得太晚了,刚起来。”
    “有啥事吗?”大牛瞟了眼王石手中的东西,疑惑道。
    “没啥事,就是给老叔拜个年。”
    “拜年?”大牛眨了眨眼,摸不着头脑。
    “呃...就是我们这些做后辈的,给长辈叩头施礼,祝福长辈。”王石粗略的解释的了一番。
    “哦!俺知道了。”大牛恍然,接着笃定道:“一定是你家乡的风俗吧?”
    “对对对。”王石连忙点头。
    “那你快进来。”大牛连忙把王石叫进门。
    这时候,老村正也起来了,正在洗漱,见王石捧着礼物进来,也很疑惑。大牛就解释了一下,老村正这才明了。
    “你家乡的风俗?有点意思。”老村正兴趣盎然:“这拜年有些啥规矩?”
    王石就把拜年这事儿细细说道。
    “晚辈儿给长辈叩头,祝福长辈...嗯,这个不错,石头啊,你咋还不拜呢?”老村正一本正经坐在椅子上,拿眼瞧着王石。
    “呃...”
    王石一愣,随即拜倒,祝道:“祝老叔身体安康,寿比南山。”
    “好好好。”老村正抚须大笑:“身体安康俺受了,寿比南山俺老头子可不敢奢望。”
    “那啥,老叔,你是不是该给红包了?”王石起身,贼笑起来。
    “红包...哦哦哦,俺老头还得去准备准备。等着啊。”老村正想起刚才王石说的,愣了愣,一溜烟进了里屋。
    这时候,一旁的小山眼珠子一转,忽然在王石身前拜倒,也学王石刚才的话,给王石拜年。在王石还没反应过来之前,站起身,伸出手:“红包。”
    这小子,在老村正和王石谈论拜年注意事项的时候,听的清清楚楚。
    红包就是钱,钱就是红包!
    就整个王家村的孩子而言,从出生到现在,就从来就没摸过铜子儿,这下得知拜年居然有红包拿,立刻就起了心思。
    王石和一旁的老婶儿、大牛夫妇是目瞪口呆。
    良久,王石才伸出大拇指,道:“聪明!”
    说完,也只好从怀里掏出五个铜子儿,给了小山。没办法,拜年这回事还是王石临时想起的,所以跟老村正一样,也没仔细准备。
    这会儿,王石甚至想起,还没给小平子压岁钱呢。
    小山一把抓过铜子儿,做了个鬼脸,欢天喜地的跑出门,看样子是去向村里的小伙伴们炫耀去了。
    不一会儿,老村正出来了,递给王石一个小布袋。
    “喏,红包。”老村正老脸有点红:“那啥,家里没红布,所以...”
    说着,老村正见屋里几人神sè有异,就连忙转移话题,问了起来。
    得知王石被小山涮了,立刻哈哈大笑。
    浑身不自在的王石从老村正家出来,总有种自己挖坑把自己给坑了的感觉。
    果然,回到家,十几个孩子这会儿聚集在院子里,正等着他呢。
    原来,小山得了红包,到处一炫耀,村子里大部分人都知道了。尤其是这十几个跟着王石学武的孩子,更是高兴的不得了。王石是他们的师父,徒弟给师父拜年,天经地义嘛。
    而拜年,就有红包拿!
    于是,就串联起来,给王石来了个团拜。
    王石一脸郁闷,将怀里的铜子儿都掏出来,算算差几个,还得向李老借。
    潘凤这小子看的热闹,也嚷嚷着要红包,王石狠狠的给了他俩脑瓜崩,不过最后还是给了潘凤一份压岁钱。
    说起来,在王家村,小孩子有钱跟没钱没啥两样。又没地方买东西,揣着钱白还占地方。而且据王石猜测,这些小家伙回到家,肯定被没收。
    晌午的时候,王石的院子里已经汇聚了好大一群人。
    都是今天要做庆祝演出的人员。
    吵吵闹闹的,各自都做了一个简单的化妆,手里拿着演出的道具,大部分都做好了准备。
    当然,也有人感觉紧张,尤其是一些年轻小伙儿小姑娘,心里蹦蹦跳,害羞的很。
    王石作为一手策划这出戏的‘导演’,就奔走于人群中,这里做做嘱咐,那里去安抚安抚情绪,跑的不亦乐乎。
    其间,王石还抽空出了趟院门,现村子里已经人山人海了,张家村的、附属的十几个村落的人,几乎都到了。
    尤其是村口祭坛边的空地上,人更多。
    因为要在这里祭神拜祖。
    这是重头戏,所有人都很重视。
    “大家伙准备好,马上要开始了。”王石见老村正和李老联袂走进院子,立刻喝道。
    “好家伙,真够花哨的。”老村正看着院子里打扮各异的人物,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了,但还是忍不住啧啧称奇。
    随着门外爆竹声响起,顿时间,钟钹齐鸣,锣鼓喧天,该出门了!
    说起来,锣、钹这两种东西还没出现在这个时代,不过为了表演更jīng彩、更丰富,王石早在大半个月前,就让钱老头打造了一批。
    这两种乐器使用起来并不复杂,跟打鼓一样,只要能踩住点,就算打不好,也不会出错。
    “嗷吼!”
    随着一声虎啸,大虎一家子头上顶着布扎的红花,先奔出们去。
    “哇!”
    一阵喧哗惊叹,从门外传来。
    “走起来!”
    王石大喝一声,四个年轻小伙子把两只狮子往身上一披,踩着鼓点,跟着搔弄姿就出了门!
    “哇,这是什么?!”
    “俺知道,是狮子!”
    张骞出使西域,狮子就传入了中原,虽然大家伙都没见过,不知道的人占多数,但也有少数人稍稍了解。
    两只‘狮子’扑出门,做出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等各种动作,虽然在王石看来,还不太灵活生动,但却让村民们惊叹连连。
    跟着狮子舞的,是竹马。
    一大群毛孩子骑着竹制的小马儿,乱哄哄的涌出院门。
    本来正规的表演是有许多动作的,譬如有马头高竖好似马啸长空,马撂后尾似御敌回击,马卧、马咬蚕等等,而且表演者还要是小姑娘小媳妇,才能演的更细腻,jīng致。不过老村正提议让毛孩子来演,反正也就是博村民们一乐,王石就不去管那么多了,毛孩子就毛孩子吧。
    这些毛孩子出门就放肆挥,能做啥动作就坐啥动作,艺术xìng一点没有,不过却挺滑稽,惹得人群轰然大笑。
    “那是大牛家的小山娃子!”
    “我家小胖儿!”
    “铁蛋儿!铁蛋儿!”
    人群里,有孩子表演的父母都昂挺胸,特别骄傲。
    随着竹马出门的,是旱船。旱船用竹条做成骨架,上面披着麻布,边边角角挂着布扎的花,里面的小姑娘打扮的花枝招展,用两根布带子把旱船跨在肩上。旁边是小伙子扮演的艄公,手里还拿着桨,鼻子、脸上还抹了面粉,打扮的像个小丑。
    旱船出门,一会儿三五成群,一会儿一字排开,踩着鼓点声乐,船里的姑娘唱着诗经里边的民歌,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在水上跑船。
    王家村旁边就是大河,村里没有几个人不会划船,所以表现的活灵活现,像真在水上划船一样。
    “好!”
    “唱得好!”
    村民们看的真切,不由大声叫好。这时代,诗经广为流传,尤其是里面的一些民歌,更是大众化。所以许多人都听得明白,还有不少人跟着唱呢。
    接着出门的,竟然是两只狗。
    大黄和二黑额头上也带了布花,二娃和牛儿居然骑在大黄二黑身上,各自拿了一根竹竿,一边驾狗奔驰,一边喝喝哈哈的使出王石教授的一些枪法,做出马上斗将的一系列动作。
    如果光看两个孩子交战,恐怕不少人都会叫一声好。但再看看他们胯下的两只狗,不由得有些啼笑皆非。
    恐怕没人骑着狗上战场吧?
    于是村民们愣了一下,继而哈哈大笑。
    ‘骑狗上战场’之后,门里面居然蹦出个光着膀子的壮汉!
    认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