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第二百三十六章只残邺城不日得[2]

幻之盛唐最新章节目录
   0万众,卞州为南北漕输要,大军所济。”
    说到这里他小心看了我一眼,随又鼓起勇气继续道
    “中军的列位节帅都说,眼下诸军笼城正当紧要,士多疲敝,备战的禁内三军中,也就我部有这个余裕。元帅行营的军告已经刊发出来。”
    “靠”我又吐了一句脏话,这些家伙还真是想把我打发走。这令狐潮也算是小强级的人物,屡屡被南边那个守城专家打的一败涂地,却没次总能兵强马壮的卷土重来,后来的成为唐朝心腹之患河北三镇中,似乎也有这号人。
    我不是不愿意和友军一起作战了,只是龙武军作战自有一套体系,如果强行和其他部队混编一道用,就不免被拖累了,做别人的炮灰这种事情,还是能免就免。
    果然如此,前往中军的结果是不欢而散。
    我拂袖气冲冲的出来后,面上的忿忿之色已经渐然淡去。
    “这样,妥当么”随行的掌书记杜佑,小心的问道,都说我擅用降将叛官,颇有争议,因为自出长安后,我的幕僚众里就多了杜佑等人,还带上了崔光远、薛嵩等,虽然朝廷已经赦命他们,但基于留在长安很可能成为不对路的势力,角力牺牲品。还有一些潼关抓获的贼将,他们的价值虽然不如李归仁,但是也熟悉一些叛军内部的情形。
    “反正该说的我都说了,信多少是他们的事情了”冷静下来后,我也觉得自己的意见有些太匪夷所思了。
    谁都知道史思明不好对付,但多这种缺乏正式依据的东西,与会的大多数将领还是表现出了冷淡、意外、抗拒、讥然等态度,除了近乎崇拜的相信我所谓的直觉和大局观的那些部下外,也就河北采访使颜真卿、山南节度使崔圆、南阳鲁灵等屈指可数的老关系户,对我的说法稍动颜色,其他几乎是颇不已为然的态度
    这也难怪,在整个前期战乱中,史思明的表现在整个叛军集团中,只有二流水准,战果也始终掩盖在蔡希德、孙孝哲、崔佑乾等的盛名累累之下,反而屡屡被郭子仪、李光弼的手下大将打的落荒而走。
    除了颜真卿这样有过切身之痛的个例外,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倒是尽力为我缓颊,但多数将帅似乎并不把这个藩将太放在心上。更何况,此君已经向朝廷提出愿意输诚的态度,现下的范阳正与朝廷的密使,就归降的条件而讨价还价。
    在这种情况下,我总不能说,这其实是在历史书里写的明明白白的,在这个假意天命的封建时代,没有理由的未卜先知,同时也是引起灾祸的根源。
    在唐书腻臣传,与安禄山并称首恶的史思明,属辽东夷州突厥族人,原名窣干,通晓若干种少数民族语言,当任过边市的小吏,后来不满于现状,乃追随刚出道的同乡和好朋友安禄山,冒充唐军使节,骗杀契丹部众数十,以其首级作为投军的资本,得幽州节度使张守硅任为捉生将,自此开始发迹。
    这人比奸诈残忍,多谋而善揣人心的安禄山更矫智多变,而且不似安那么张扬,更懂得韬光养晦,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奴颜乞求以麻痹对手。史上,唐王朝不是不想剪除这个毒瘤,但这家伙实在太狡猾了,反而演变成一场更大规模的叛乱。
    暮而黢硕的老帅郭子仪还好说,起码很有城府的维持了一点基本礼貌,但那而立之年爽朗大叔一样的李光弼则完全不鸟我,甚至有些火暴的质地我这是徒乱军心尔尔。
    不过,这也不难理解,人家派来朝偈的使者一行,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几乎都被我扣上罪名从人间蒸发了。众口一词之下,小白也无法偏袒任何一方。
    不过力争也不是没有所获,龙武军可以独立行事,并要求友军为辅进行配合的权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