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汉》第2章初入东汉

弑汉最新章节目录
   明溯翻了个身,舒展了一下压了一夜做枕头的右手。
    什么东西,毛绒绒的,咯着手臂。一定是那帮家伙!自从自己到了村里以来,那帮土生土长的家伙总能利用一切机会找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理由为难或捉弄着自己,回头一定要好好敲打一下才行。明溯迷迷糊糊地想,右手抽出来顺手狠狠地揪了一把。
    啊啊啊!一连声的惨叫从他嘴里发了出来。头皮撕裂般的疼痛一下子把明溯彻底从睡梦中拉了出来。
    他一骨碌跳了起来,打量着四周。
    这是哪里?
    微微黯灰的长板凳,仿佛还带着点青草香味夯得结实的地面,小青砖砌成的墙壁,还有前后墙上开着的窗户,等等,那窗格上面怎么还贴着一堆粗糙的棉纸……这绝对不是村部!
    我怎么跑到拆迁户家里睡着了?我的鞋呢?明溯轻轻地把打满了补丁硬邦邦的被子掀到一旁,赤脚踩在地上,旁边一双补了两个脚趾头的老北京布鞋彻底被他无视了。
    突然,一激灵,明溯惊恐地往下面看去。
    我裤子怎么开了档?不对,这不是我的衣服。还有这床,这根本就不是床,这是——炕。是的,这就是炕!到任前一周就利用早晚时间走访了一圈的明溯清楚地记得,除了几家特别贫困的村民还用着板凳搁门板的土制床铺,根本没有在哪一家发现过炕。
    事实也确实如此,前世明溯所在的城市位处长江三角洲,最冷的冬天也不过零下7、8度,根本就没哪个人家会***得去搭个炕来用。何况,空调这么平民化。
    纳闷的明溯习惯性地又伸出了右手去揪头发。
    火燎一般,明溯的手在空中晃了一下,犹豫了半刻,抖抖颤颤地又摸了过去。
    这是什么?
    左摸摸,右按按,上提提,下拽拽……郁闷,郁闷,除了郁闷,还是郁闷。
    郁闷的是,头上这个东西怎么那么像假发髻的形状,而且还揪不下来。
    明溯郁闷地抬上往上看,却忘了自己根本不能看到头顶。
    这一抬头,坏了,细得比胳膊粗不了多少的几根长长的木棍上面,金黄的麦草整齐的铺在房顶。
    草堂?明溯心中一咯,可以肯定,这绝对不是本村居民家中了,他一个箭步冲到窗前,透过破损的棉纸,往外看出。
    一只老母鸡一步三摇地带着几只鸡崽在院子里散步,旁边是一口井,井上还架着提水用的轱辘。黄土垒成的矮墙外,依稀可以看见几个穿着明显不是现代的衣服的人在走动。更让人心寒的是,那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头上都扎着发髻。
    低头看着自己与院外相同的衣着,尤其是胯下那一根东西凉飕飕地在空气中摇晃,“啊!”一声超过90分贝的惊恐声后,明溯彻底晕了过去。
    “令公子无恙,只是偶感风寒,仲景对此恰有所心得,些许时日,定能痊愈。”
    公子?风寒?仲景?
    悠悠醒转的明溯依稀听到了这几个词,侧头懵懵的看了一眼炕前长板凳上古色古香的方形盒子,木然瞄了几眼围在面前的几个衣着怪异的陌生男女,头一歪,干脆又晕了过去。
    “溯儿,溯儿……”焦急的女声响起。
    “让令公子好好睡一觉吧,醒来就会好的”一个清亢的男声响起。
    “如此,多劳先生了。”
    “医者,父母心……”声音逐渐远去。
    明溯偷偷地睁开眼睛,怔怔地回忆着刚才的情形。
    “仲景,风寒……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我艹,竟然穿越了。”
    目光没有焦距地看着均匀铺满麦草的房顶,一滴泪水从眼角悄悄的滑落。
    次日,清晨。
    在明溯木然的目光下,“吱呀”一声,一个慈祥的妇人端着一只青铜水盆推开了房门。
    “娃儿,你醒了?”妇人惊喜的表情溢满面容。
    “妈”,明溯迟疑了半响,决定主动出击。
    “马?你这娃儿,身体还没好,就想骑马了”,不明状况的妇人一脸的怜惜。
    难道是自己称呼错了。对了,有炕,天气似乎有点凉,北方,应该叫娘。
    “……娘”,明溯毫不犹豫地改口。
    “啥?”
    “娘,娘亲……”
    哐铛。妇人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了下来,连手中的水盆掉了下来洒了一地的水也顾不上,一头冲了出去。
    “溯他娘,溯他娘,你快来,娃儿病得不清,连他娘你都不认识了。”
    一瞬间,觉得这个世界突然崩塌下来的明溯眼前一黑,这次是真的又晕过去了。
    不知不觉,明溯在炕上已经窝了将近一个月。
    这一个月,绝对没有白窝。除了刚开始纠结了两天,不知道见到自己的父亲该叫“阿大”、“阿爷”,还是“爹”,抑或是“父亲大人”之外,其他一切都很顺利。毕竟没哪个大人会跟一个病糊涂了的孩子计较什么。
    通过不断的试探,明溯终于弄清楚了自己的处境。
    现在是灵帝光和四年,自己刚满14周岁,自幼跟着父亲熟读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诸经。通过身为私塾先生的父亲了解到,今年是辛酉年。根据前世学到的天干地支,计算下来,大致是公元181年。
    岁在甲子,记得黄巾起义是甲子年。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也就是说,此时距离黄巾起义只有短短的3年时间。
    3年,我勒了个去,除了混吃混喝干坐着等死,偏僻的山村一个14岁的少年,3年还能干出点什么?
    该死的坛子,不是刻着和平三年么?怎么把我就这么投到了东汉,难道遇到上西贝货?算了半天,明溯终于算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造假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整完了造假的历史,不屈服命运的明溯赶紧盘点了一下三姑刘婆,恨不能挖地三尺,也要找出点特殊关系。毕竟,朝中有人好办事的道理,前世可是见得多了。
    明溯的祖上可以追述到春秋时期。相传,秦穆公执政时,秦国丞相百里奚有一个儿子名叫百里视,字孟明,为秦军主要统帅。百里视骁勇善战,取得过很多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击败过当时最强大的晋**队,为秦国后来在西部称霸奠定了基础。百里视逝世后,其后代子孙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称孟明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孟氏、明氏,世代相传至今。
    明溯的祖上文出过丞相,武出过统帅,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
    不仅如此,明溯的曾祖父也曾经因为“善断”被任城国相举为孝廉,但是,因为光武皇帝上任后,将任城国一脚踢出了东汉的行政序列,所以当时朝廷压根没有把这个前朝任命的官儿太当回事,随便给了个县掾的位置就把他扔到了陈留下面一个偏远的小县,己吾县,连个县长都没捞到。
    曾经有几天,明溯没搞懂这个县长是干什么的,古代不是都叫县令吗?前世电视里古装戏看多了,没吃过猪肉,还歹也还看到猪跑了几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明溯的父亲可能觉得自己以前对娃儿太严厉了,这次大病了一场,醒过来差点连爹娘都不认识了,所以对娃儿是空前的有问必答,甚至是一问三答,满足程度绝对超过度娘。
    汉朝郡以下为县。县按所辖人口多寡分三等。高者置县令一人,三百石吏,丞一人,尉二人,皆为百石吏;次者置县令一人,二百石吏,丞、尉各一人,百石吏,低者置县长一人,百石吏,丞、尉各一人,亦为百石吏。县之下置乡,乡置有秩啬夫、三老各一人,啬夫职位百石吏,其余无秩。较小的乡置啬夫一人,无秩。乡以下为亭,不要小看这个亭,亭长掌握着一亭百姓的财政(诸多人头税收还是与户籍一起归乡里管的,亭长主要是落实派工,顺便统管一下工粮。有人说,这个不算财权,只能算物权。好吧,如果汉朝有物权法的话,这个也就可以称之为物权了)、治安(缉拿盗贼)、盘问(查报站)、巡访(挨个到里、庄索收好处),当年,高祖皇帝就是凭借亭长出身这一小小的特权,最终拿下了关中,击败了项羽,当上了皇帝。
    县的属吏有各类掾史祭酒。明溯曾祖父所任职的这个县比较偏远,地恶人稀,县长不过百石吏,县掾则属于无秩属吏。
    按理说,举了孝廉,朝廷会发出征辟令,只要接到征辟,即便是县令捞不到,一个最低级的县长,哪怕是有秩的啬夫都应该能够选上。
    可惜的是,当时西汉的政治体制比较市场化,卖官鬻爵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规则,而且,制订这个政策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天子。
    举孝廉之前,明溯曾祖父主要以务农为营生。如果要当上县令,先要进京向朝廷奉上20万钱,即便是一个啬夫,至少也得8000钱才能拿到黄本子(竹简任命书)。
    当然,朝廷允许贷款,也就是先写借条,到任以后,搜刮足了再按年计息补缴。可惜的是,孝廉任命之前一律要到京城尚书台向吏部曹报到,然后,由中书郎核对吏部曹出具的缴款凭证后,才会发放诏书。贷款到期后,由三公曹收年终总结时一并收回奉钱。
    对于一个老农来说,再有智谋,再怎么“善断”,这个进京的路费也实在想不出地儿报支。好在,朝廷也能体恤贫下中农的窘境,不到尚书台报到没关系,如果举荐人愿意书信担保,那么一个小小的县吏还是跑不了的,当然,这个县吏想要再进一步,不向宦官来上数十万钱的进奉,基本上就不要有这个念头了。
    听到这里,明溯不禁暗暗地瘪嘴。
    俗话说:爷熊熊一个,娘熊熊一窝。我们家曾祖父是个迂腐,怎么传到父亲这一辈,也还是个迂呢。真要有那数十万钱进奉给宦官,当初早就当了县令,甚至连郡官都到手了。不过,这里面似乎有什么文章可以做做?
    明溯积极开通脑筋,仔细地梳理了一遍父亲的话,终于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漏洞:县吏任期之内,如果可劲儿的捞,那么数十万钱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撒。
    正想到这里,父亲接下来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曾祖父任职的己吾,辖大棘、直阳二乡,属陈留郡。复辖亭7个,大小里二十余个,庄子近百,只不过这些庄子大多跟宦官亲属沾点边,虽然庄子上百,但是平时正儿八经向县里纳钱派工的也不过二十余个里,包括“己吾”,仅此而已。
    里是当时最小的行政单位,治安属于亭管,户籍管理则归乡管。对比明溯前世,大致相当于村民小组。乡和亭大致相当于镇、村,只不过按照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