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终结者》第五章家

新三国终结者最新章节目录
   “大哥以前是怎么过的?”刘雨微笑、关切的问道,一双丹凤眼凝视着我。
    “大哥孤身一人,四处游学,在外十几年,游遍名山大川。东至东海,南至交趾,西至西域,北至鲜卑、乌桓大草原,见过不少奇人,听过不少逸事,看过不少稀奇古怪的物品。”
    “对了,小侄送件礼物给叔父、叔母大人,两位小妹也有,见笑了。”
    “大哥,什么礼物?拿出来看看!”刘雨急切地问道,母亲眉头一皱,她急忙坐回原地。
    先拿出一条项链,起身双手奉送到叔母的面前,她眼睛一亮,女人对金银首饰有独特的爱好,不管她是否贫富?
    “太精致了,太贵重了!”叔母接过,眼睛再也离开过那条项链了,口里连连夸奖。
    “小妹,这是你的;大妹,这是你的。”
    “太漂亮了!大哥是在什么地方买的?要好多钱吧?”
    “叔父大人,这是送给您的!”
    叔父接过,仔细看了一下,说道:“贤侄,这四件金饰可值百金!”
    “叔父、叔母大人,这几件金器都是父亲生前买的,它们放在我身边十几年了,小侄留着也是没用,就送给大家做个纪念吧!”
    “贤侄今年多大了?”叔父突然问道。
    “小侄已三十二。”。
    自己少报六岁!汉代人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现代人不活七十岁算白活。
    “看不出来,叔父还以为贤侄只有二十多哩!”
    我是不是越活越年轻?好长时间没有照过镜子了。
    “贤侄家住何方?家中还有何人?”叔母关切地问道。
    “小侄是江夏郡人,父亲早逝(咒诅自己的父亲,罪过)。小侄不懂事,二十岁那年,小侄辞别母亲大人出门游学,不想在东海面上遭遇风暴,船被巨浪打翻了,只有小侄等三人侥幸抓住一块船板漂流到一座小岛上,其余的人都淹死了!小侄留在岛上,又过了两年……当小侄费尽周折回归故里,母亲大人因思念儿子,于一年前去世了(又咒诅自己的母亲,罪过),去世前母亲大人念叨着儿子的名字!小侄真后悔!为什么不给母亲娶一房儿媳,帮小侄侍候母亲大人,小侄太自私了!”
    忽悠,接着忽悠!海阔天空。
    眼前浮现父母的身影,特别是多病的母亲,满脸忧愁,皱纹会越来越深。我失踪后,她肯定每天都守在电话机旁,打听他的儿子回来没有?白发人送黑发人……
    热泪夺眶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脱口而出: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归。
    我毫不掩饰,潸然泪下……
    “贤侄,不要太自责,人各有命!这首游子吟真是首好诗,是何人作的?”
    “是小侄思母心切,在山谷内想出来的(剽窃孟郊的)!”
    “贤侄好文采,不知家中还有何人?”叔父急切的问到,好像决定什么大事似的?
    “小侄是家中的独子,已没有亲戚!以免睹物思亲,小侄辞退佣人,变卖房屋、田产;独自一人四处游学,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四海为家,发誓游遍天下名山、大川。五年前游学到桂阳郡,不小心跌落虎啸山谷,谷内风光旖旎,还遇见位奇人,仙风道骨,像神仙!他从没出过山谷,自耕自种,身边还有许多怪异的物品,像小侄身上穿的衣裳。一年后,仙人辞逝,小侄把他老人家埋葬在山坡上。后来,小侄多次寻找出山的路口,但一次次失败,最后只好认命!一人困在山谷中,自耕自种,又独自待了四年,无人和小侄说过话,小侄已忘记说话?半月前,天摇地动,山崩地裂……”
    接着忽悠!穿衣奇怪,说话不一样,行文也会不一样,习惯也会不一样……
    掩饰,编理由!总不能说自己脑袋摔坏了(小说上,电影中的情节)。
    “贤侄和叔母一家有缘,贤侄救了老爷和小云,贤侄就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吧,把叔母和叔父当作父母、小云和小雨当成妹妹吧!”叔母说道,眼睛红红的,两个小女孩也不时用丝帕擦拭眼泪。
    表演成功!
    “多谢叔父、叔母大人厚爱,小侄给叔父、叔母大人磕头!”
    我真心诚意的希望有这两个妹妹;她们大概也希望有我这样一个高大、英俊,又威武的哥哥吧!
    “好,大家是一家人了!来人!把老夫书房里祖传的宝剑拿来!”
    老人的佩剑掉在路上了!
    不一会,管家刘福小心的捧来一柄长剑,老伯接过,双手递给我。
    “贤侄,这是叔父家祖传的一柄宝剑,叫七星龙渊,是当年高祖所赐,放在家里快四百年了,宝剑配英雄!叔父就把它传送给贤侄!”
    七星龙渊,名字就沾着仙气!
    剑长一米,紫黑色的鹿皮鞘,金色花纹,一条清晰的金龙从山涧腾空而起,剑柄上镶嵌赤橙红绿青蓝紫七颗宝石,熠熠生辉,一条紫色鹿皮带。
    太贵重了!
    “多谢叔父、叔母大人的疼爱!小侄恭敬不如从命!”发自内心,双膝跪地,双手接过宝剑,站起,后退几步,左手握住剑鞘,右手握住剑柄,轻轻拔出,生怕把剑弄坏似的!一团光华绽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昏暗的室内亮光一闪,浑身激灵,寒气逼人!我急忙插回去,寒气消失!好剑!我这个不懂剑的人都感觉到寒气逼人!我把剑系在腰间,正好合适,人变得威武雄壮,好像专门为我准备似的。
    不懂剑法,就当军刺用吧。
    “时间不早了,叔父大人受了伤,需要早点休息,小侄就和两位妹妹在庭院走走,告辞了!”看看天色渐晚,我起身告辞。
    言多必失!
    “云儿、雨儿,你们就陪大哥到院中各处走走吧!”叔母吩咐。
    “是,母亲大人!”
    “贤侄,有事就吩咐下人去做,安心住下!叔父还有许多事要和贤侄好好商量!刘管家,传话下去,刘公子是老夫的侄儿,你们就叫刘公子,他可以在这里随处走动,公子吩咐什么,你们就照办!他也是家里的主人!”
    “是,老爷!拜见刘公子!”刘管家和周围的几个佣人给我磕头!
    “好,都起来吧!以后还要麻烦大家!”
    “请公子吩咐!”
    “大哥,这座宅子有内院、中院和外院。内院是父母和小妹俩住的地方。中院是客厅、房厅、客房和父亲的书房;外院是下人住的地方,整个宅院有三十六间房子,家里有下人六十三人,今天听爹爹说死了七个下人!”刘雨带我从内到外看了一圈,一路介绍;刘云默默地跟着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花园、水井、水塘、菜园、猪圈、鸡屋、马厩、仓库、舂米房、染坊、裁缝……
    五座高耸的粮囤特别显眼,每座大概有一千石粮食。
    一个小社会,应有尽有。
    四角有四个瞭望塔,上面空着;登上瞭望塔,居高临下,一览无余。
    书房位于客房的左侧,四间砖瓦结构的房子,中间开门,左侧两间、右侧一间。高高的木门槛,室内青石铺地,屋顶有琉璃瓦,一个木窗,虽然已近黄昏,但室内光线明亮,不需点灯。一大块紫色的毡毯铺在中央,左侧一个睡榻,墙壁上挂着一柄宝剑;榻前一个宽大的木案,室内散发着一股檀香。案上整齐码放一捆捆竹简,两个虎头铜壶内各插着四、五支粗细不一的毛笔,边沿有一个硕大的砚盘,散发一股墨汁的清香。右边一排木架,高一丈,分为上、下两格,整齐码放一捆捆竹简,竹简黑黝黝的,磨得光滑透亮,竹简上的牛皮已经蜕皮。木架前镌刻着书籍的名称,上首木架是《论语》,下首堆放着《老子》。
    走进左侧的第一个房间,堆放着《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第二个房间堆放着《大学》、《中庸》、《易》、《尚书》、《诗》、《礼》、《春秋》。
    又来到右侧的房间,分别堆放着《孙子兵法》、《墨子》、《吴子兵法》、《六韬》、《鹖冠子》、《司马法》和《鬼谷子兵法》七部兵书。
    历史上有名的五经七书的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和《李卫公问对》,在叔父的书房里竟然发现了四部,看来是上天安排好的,让我学习领兵打仗之用!
    指挥打仗,排兵布阵,没有一部兵书(专业书)作指导,会闹笑话的!《孙子兵法》是兵学圣典,能和它媲美的大概只有后人的《三十六计》,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
    《三十六计》成书应在明末、清初,作者不详,将中国古代的军事谋略思想,提纲挈领地概括为三十六计,集历代军事家孙武、孙膑、韩信、诸葛亮等人的兵法韬略之大成,从小就耳熟能详,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三十六计走为上。
    《孙子兵法》在上大学时通读了十几遍,除了开头、结尾和一些经典段落还记得外,差不多忘光了,但也许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知识了。
    我把叔父的这部《孙子兵法》用白绢抄录下来,自信能在几天之内把记忆唤醒,要是能在今后实战中运用,也许会贯穿到实战中去,事半功倍!
    叔父的书房里有这些书籍也不惊奇,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是一个士人必读的书籍,读了、懂了和融会贯通是两回事。洛阳太学内专设五经博士,一名太学生能学通一部经典就可以出师做官了。岳父是刘家宗室,祖上肯定有人带兵打仗,家里有几部兵书战策也不稀奇,就像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套《新概念英语》,除了应付四级考试,也许连中国日报都读不通!如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书摊上到处都是,二、三折,没有人会注意它们!历史上文人墨客把它们神话了,认为只要得到一部兵书,就能成就大业,笑话而已!要是那样,中国人早就统一了全世界,不会年年内战,遭受外敌侵略,苦难深重了。
    后人还牵强附会的说希特勒是因为没有学习《孙子兵法》才导致失败的,一派胡言!萨达姆就是把《孙子兵法》吞进肚里,也动不了美国人一根汗毛。
    打仗是拼国力!
    孙武写成《孙子兵法》后,献给了吴王,吴国兴旺一阵,最后吴王夫差自杀,吴国还不是被越王勾践灭亡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