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终结者》八、中国异族及其国家(一)[4]

新三国终结者最新章节目录
   地区。形成东山部落和平夏部落。唐末,平夏部落首领拓拔思恭率部助唐镇压黄巾起义,被封为夏国公,节度使,赐姓李。从此党项便据有银、夏、缓、寡、静五州。历经五代,党项利用当时藩镇争战,朝代更替,势力逐渐强大,割据一方。到宋宝元元年一0三八年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号大厦,史称西夏。其地东尽河套,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园万余里。其政治、军事、文化制度均仿唐宋。与宋时战时和。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到末主李现共传十帝,历时一九0年,于一二二七年为蒙古所灭。李元昊称帝时曾创造西夏文。后失传,今已发现。阴山,曼德拉山、贺兰山岩画中均有党项文字。
    蜀
    古族名,国名。氐羌族之一支是从叟人中分化出来的。分布在四川偏西地区,曾参加武王伐纣之盟,到蚕从时始称蜀王。以后杜宇望帝禅位于开明杜宇相迁成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三一六年灭于秦。秦于其地置蜀郡,主要从事农业,以后蜀人与入川之秦人,逐渐融合,成为后来汉族的组成部分。杜宇生于朱提今昭通,教民务农,娶朱提梁氏女为妃,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囿苑。其后保子帝“雄长僚僰”,意即控制了滇、川、黔边僚人僰人地区。“有滇、僚、賨、僮、仆之富。其时,在蜀之西还有“徙”在汉嘉今四川天全雅安还有“邛都”在今四川西昌、凉山两个独立的大部落。
    笮
    古族名。春秋战国时分布在川西滇西北地区,是“六夷”的一个古老民族。后与南下的氐羌族融合。笮在今四川盐源、盐边及云南华坪、永胜、宁蒗一带。产名马名笮马,体形较小,但能负重有耐力,适应山间小路。为岁纳贡品。
    巴
    古族名。国名。《山海经?海内经》巴为太昊之后。《华阳国志?巴志》又说:巴为黄帝,高阳氏之后。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因以前居湖北长阳西北,后向川东扩展。因助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为廪君蛮、板楯蛮、武陵蛮、江夏蛮又称五水蛮的先民。战国时,巴与蜀“世代有争”遂北向联秦,秦借口救巴,遣归仪,司马错率兵入蜀,蜀亡后,又灭了巴,苴在今四川北部昭化一带。东汉西晋时,廪君蛮与板楯蛮已逐渐融合称为巴人或賨人。汉末一部分巴人北上归附汉中的张鲁,以后,宕渠的巴人也北入汉中,曹操把巴人也迁入汉中,曹操把巴人迁到略阳与氐人杂处,又被称为巴氐。后来巴人与汉人的差别已逐渐消失,其余巴人和苗、瑶族融合。苴:蜀王封第葭萌为苴侯,命其居地为葭萌,因其弟私亲巴人,故蜀、巴世有战争。又说,苴,实为巴族之一支。其时,巴之四周降苴以外,还有賨、共、濮、奴獽、夷蜑诸蛮。奴獽、夷蜑均为被统治之国。“共”是賨的分支,是板楯蛮,七姓渠师龚姓之别称。
    僰
    古族名,国名。氐羌族的一支。“僰”是自称,又是他称。秦时滇东北的僰道今宜宾曾为僰候国的所在地,后来大量僰人沦为奴隶,称僰僮。秦汉修五尺道和西南夷道都以僰道为起点,向南延伸从会无今会理渡泸金沙江至高狼今会泽、巧家直至滇中,沿途均为僰人居住地区,称为濮人之邑。濮,古读为僰又称滇僰。《水经?汉水注》引地理风物志说:“夷中僰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这是因为僰族当时经济文化有较高发展之故。西汉末年朱提今昭道的僰人已修了“千倾田”,种植水稻。冶铜技术也较为发达。今滇中的通海,江川至石屏一带是西汉的胜休县,王莽为了镇压僰人把胜休县改为胜僰县。公元一世纪,僰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击败了王莽派来的二十万大军,可知滇中直到西汉末年乃是僰人的主要聚居地区。武帝设益州郡后,“靡莫三属”和“滇王”不再见于史册,是时滇国已衰,滇之名也随之消失。
    这一时期并没有大量僰人迁入滇中的记载,说明也是原业滇中地区的主要居民。
    濮
    古族名,又称仆人。魏晋南北朝称濮。唐称卜子蛮、宋元称蒲蛮,卜蛮。明清称哈喇,卡瓦、卡喇、崩龙,为现今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住在古云南西南部的濮人不是南方的濮人,也不是滇中的“僰人”,更不是春秋时参加武王伐纣和成王成周之会的濮人。古代元江因流经濮人居住地区故又名“卜水”。殷商时,卜人就向商王朝献“矮狗”短狗,向周王献丹砂。直到明清时期,王朝仍规定顺宁今风庆的蒲蛮以矮狗即短狗为贡品。当时“儋耳”“焦侥”也是濮人,后来分化为“卜子”和“望”两族。前者形成今天的布朗族,后者形成今天的佤族。又:相传古代南方百濮的一部到云南后也可能与云南的濮人融合。另一部或属巴或属楚,属楚的巴人,是近代布依、侗、水族的先民。
    叟
    古族名。东汉末至三国时,是滇池地区和滇东的主要居民。王莽镇压僰人起义的二十万大军,都是从天水、陇西、广汉、巴蜀等地征来,这些地区都是叟人住地。叟又称氐叟和僰人称氐僰一样。南中叟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东及四川西昌一带,与秦汉时期僰人分布的地区大体相同。说明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近亲或继承关系。叟人大量移入滇中,是民族压迫的结果。僰的名称消失又和叟人大量南迁有关。原来以僰人为主的滇池地区和朱提郡今曲靖由叟人取代今晋宁县晋城,滇池地区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昆明
    古族名。汉晋时,居住在滇西滇东和滇中山区的“编发,随畜行徙”的一些部族,叫昆明诸种,或昆明之属。是云南境内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民族集团。当时,汉人把云南境内各少数民族又泛称为“夷”或“夷种”。称大种曰“昆”,小种曰“叟”。与昆明人同时存在的还仍有嶲音西、笮、邛等同族部落。属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多次阻断了汉武帝寻求通身毒印度的通道。东汉时,刘尚渡泸击“昆明诸种”追至不韦今施甸并在洱海和保山地区设西部都尉后改为永昌郡,管理这一带的“昆明”人。住在滇池以东的“昆明”人,在他们住地都留有“昆明”这个地名。诸葛亮南征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青羌”,与交纳赋税的賨叟不同。他们当是住在山区从事游牧的“昆明”人,与住在坝区从事农耕的“僰”、“叟”人处于垂直分布状态。史载三国时云南有所谓“上方夷”和“下方夷”之分。“上方夷”即是山居的昆明人。西晋以后,朱提郡的“叟”人和“僰”人大量西迁,滇东遂成为“昆明”人的主要聚居地区。由于居住在“爨”氏统治地区的东部,后来又称为“东爨”。但族属上区别于“西爨”。蜀汉时,原居住在滇西的“昆明人”,又大量移居至滇中和滇东北与原来居住在那里的“昆明”人汇合。隋唐五代时聚居在滇东北的昆明人曾建立过“罗殿国”。“滇僰”西迁和“昆明”东迁,是东汉至隋唐时期民族迁徙的主流。
    乌蛮、南诏
    古族名,国名。唐时主要分布于今四川、云南南部、东部、贵州西部,为东爨、六诏的主要部分。属氐、羌氏。唐时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曾建立过南诏国。开始以蒙舍首领细奴罗建立大蒙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六*九年,以巍山为首府。开元年间其王皮逻阁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蒙舍诏、浪穹诏、施浪诏、瞪赕诏、越析诏,遂建立南诏国,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南太和村西,被封为台登郡王,后又封为云南王。六诏的统一,成为唐朝在西南抗拒吐蕃的屏障。天宝九年公元七五0年反唐陷姚州,臣服吐蕃,后屡败唐兵,将唐势力逐出云南。安史之乱后。又乘机北取嶲州南部地,继向周边僚蛮部落大事开拓。历史上叫西开“寻传”,其国土,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东至滇黔边界乌蒙、乌撒部,南抵红河上游,同时筑拓东城今昆明市,以控东南,成为唐时西南一大强国。贞元十年七九四年又转而通唐反吐蕃,夺取了神州都督府址今剑川、鹤庆、丽江、中甸一带和昆明城今盐源。又南征“茫蛮”、“黑齿”等部,拓土南至女王国今泰国南奔一带。大历十四年迁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市。历传十三王,其中,十王受唐册封,前后共三四七年。唐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公元九0二年为其清平官宰相郑回之后郑买嗣所灭。主要原因是连年用兵,曾西掠骠国,两陷安南、掠邕州、攻黔州。四次攻打越嶲、成都掳掠抢杀,民怒沸腾,终于引起广大奴隶和百姓起义,郑买嗣只不过利用了这个时机而已。
    白蛮、大理
    古族名,国名。段思平,出自白蛮大姓,世为南诏贵族。公元九三七年,原通海节度史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南诏亡后,相继出现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三个小国,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基本上继承了南诏的疆界,段思平在位时作了一些改革,后为大臣杨义贞所代。仅四月,鄯善今昆明领主高升太起兵灭杨义贞,恢复段氏政权。继后,高升太骄横跋扈,遍封其子弟于八府、四郡,实际上控制了大理政权。公元一0九四年,段氏让位给高升太,高氏自立为王,号称:“大中国。”但是其他领主不服,起而反高。二年后,政权复归段氏,高氏任大理相。当时少数部族首领相继进行封建割据。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今曲靖地区东部和贵州的西南部建立“罗殿国”,“些么徙”部今曲靖地区南部和玉溪地区东部建立“自杞国”。滇南各部则各自称为“特磨道”今文山州,“罗孔道”今红河州外,“白衣道”今元江及附近地区等等。当时在西双版纳地区还有“景龙金殿国”。这些大小领主都是后来土司的前身。不过,大理政权基本还是稳定的。一直与宋修好。宋王朝也于太平天国七年公元九八二年大渡河上建造大船:“以济西南蛮夷之朝贡者”。为了加强与西南各族的政治经济联系,宋王朝还封大理王为“云南八国都王”。后来改封为“云南大理国主,统辖姚、嶲州界山前山后百蛮三十六鬼主,兼怀化大将军、忠顺王”。淳化五年,政和七年进一步册封大理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大理王”。宋末,大理国是南宋王朝抗御蒙古贵族西部战线的主翼。公元一二四四年大理将军高和统率云南各族人民在九禾今丽江九河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在这次战争中,高和战死,至今九河地方还保着“白王塔”的遗迹。元灭南宋后于元宪宗四年公元一二五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