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院》正文卷第四十八章三川河岸

清明院最新章节目录
   话说忆之亲眼看着李世兵被元皞下令割去耳朵,才恍然想到,我竟然时常忘了,这个人是嵬名元皞,夏州的西平王,狂悖好战的羌人。他不是李平,不是我那鲁直憨爽,总要护我周全的小待命。
    她不觉浑浑噩噩,走到金明寨那群老弱妇孺的人群中,呆坐下发怔。
    适逢忆之曾哄过的孩童走了过来,叫了一声姐姐。
    忆之回过神来,问道:“怎么了?”
    孩童指着李世兵割耳所淌出的那滩鲜血,问道:“方才那也是在表演吗?”
    忆之缄默了半日,说道:“你害怕了吗?”
    孩童点了点头,问道:“姐姐,你会唱曲儿吗?我娘亲给我穿衣裳时,会唱曲儿给我听,喂我吃饭时,会唱曲儿给我听,为我洗澡时,也会唱曲儿给我听,她会唱很多曲儿,我好久没听娘亲唱曲儿了,祖母总说娘亲太累了,需要休息。姐姐,你能唱曲儿给我听吗?”
    忆之看了孩童的祖母一眼,只见她满面的愁容,遂解了过来,她伸手将孩童抱在坐在膝上,说道:“姐姐会唱的曲儿很少,你可不能挑三拣四。”说着,又笑着勾了勾孩童的鼻子。
    孩童咯咯笑着说好。
    忆之开始轻声吟唱,正唱的是,在元宵收灯后,宽慰欧阳绪时所唱的那首《菩萨蛮》:“雪消墙角收灯后。野梅官柳春全透。池阁又东风。烛花烧夜红。一尊留好客。敧尽阑干月。已醉不须归。试听乌夜啼。”
    她轻轻哼着,音儿空灵,在天井回荡,余音袅袅,不觉引来众人倾听。
    元皞蓦然站了起来,他拾起神臂弓与弩箭,招呼来羌族的孩童,拉弓上弦,闭上一眼瞄准,说道:“西夏神臂弓,制作之法繁冗精妙,时代口口相传,以桑木为身,檀为秢,铁为蹬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秥。”说罢,叩动弩机,咻然射出一箭,攒入夯土墙,深入三分。
    孩童们哗然,缠着元皞也要试一回。
    元皞蹲下身,扶着孩童的手,拉弓上弦,教其如何用箭槽前端口代替簇尖瞄准。一个孩童试了一回,兴奋地还要再试。
    忆之怀里的孩子听见了声儿,也想去瞧热闹,忆之呆了半日,并不想让他去。
    却听元皞又道:“不出两年,我必让大宋承认西夏立国,届时,我将与大宋皇帝平起平坐,西夏将与宋、辽三足鼎立,你们都将是我西夏未来的将帅,如此可好!”
    孩童们受到了鼓舞,纷纷喊好。忆之怀里的孩童按捺不住好奇,跳出忆之的怀抱,朝元皞跑了过去。
    忆之不觉望着他们出神,倏忽,见章元走了过来,她说道:“嵬名元皞生性多疑,用兵之道虚虚实实,诡谲多变,又暴戾乖觉。他日若当真成就霸业,只怕强权暴政不会输于商纣,秦始。”
    章元抿着嘴,沉声半日,轻声道:“还需有人怀柔沃之,方可保太平昌盛。”
    忆之解过他的意思,说道:“你别看我,我没有这个本事。你方才也看到了,他根本不听我的劝。”
    章元道:“譬如一个孩子,他会频繁试探母亲的底线,因为他天性就想要胡闹。可他会觑看母亲的脸色,因为他害怕母亲生气。”他顿了一顿,说道:“兀卒一直在看你的脸色,他很在意你。”
    忆之道:“是吗。”
    章元道:“兀卒洞悉人性,敏锐非常,他太了解姑娘了,姑娘该适时表露出你的底线。”
    忆之不觉蹙眉,心悸道:“我虽口口声声说不怕死……临到头时,也会胆怯。我怕他的重拳会落在我的身上,我更怕那刀儿剐我的耳朵。他脾气如同伏中的天,阴晴不定,难以琢磨。”
    元皞握起匕首,比试给他们看,他的马步稳健,双脚坚定如钉,仿佛与大地浑然一体,握着匕首的右手,势如破竹,每一下都裹着疾风,足以划破空气。他又让士卒给所有孩子分发匕首,众孩童脚踏在李世兵留下的鲜血上,随着他一起比划,有模有样。
    章元提点道:“姑娘你看,兀卒一直在觑你,他有他一定要做的事,也有他的害怕失去的人。”
    忆之只是眼望着他不语。
    倏忽,一名侦探入堂来报,禀道:“兀卒,鄜延、环庆两路的侦探回报,有宋军日夜兼程赶往延州驰援。”
    元皞站起身,问道:“可算来了,来了多少人?”
    侦探禀道:“回禀兀卒,一共来了四名将帅,步兵骑兵大约一万余人。大约午后将到三川口!”
    元皞冷笑了一声,说道:“才这么点人,如何同我十万精兵打?”他回望了忆之一眼,见她满眼忧虑,只作不见,遂亲点六万兵力出征。
    忆之跟着章元攀上望台,眼望六万余人的西夏军扬尘绝蹄而去,铁蹄声响彻山谷,久久回荡。
    忆之不觉咕哝道:“这就开始了……”
    章元缄默了半日,说道:“早就开始了,这些年频频在攻打边境的藩部里,充着许多兀卒的亲卫军——他亲自前往各藩部收买人心,与藩部大王歃血为盟。”
    他又继续说道:“大宋国力富庶,即便他病了,也是一只病虎,而西夏贫瘠,即便他再狂,也只是一只狂猫。”
    忆之不觉望向了章元,章元说道:“不出两年,西夏必定可以让宋、辽承认立国,至于统一宋夏……”他又冷笑了一声:“就未可知了。”
    忆之道:“他这样好战,只怕更将欲壑难填。”
    章元道:“所以,两年之后极为重要。”他顿了一顿,说道:“我会尽全力除掉野利一族,再为兀卒前往宋国请求联姻,缔结两国之好。”
    忆之见章元望着自己,蹙眉道:“章先生这话是否说得太早,他不过打赢了这一场仗,占领了一个小小的金明寨而已。”
    章元冷笑道:“你还知道吗,仁宗皇帝登基后,为彰显仁德,大赦宫廷,曾经放了一批宫女出宫。兀卒将她们尽数收入西夏皇城,如此,内廷制度,宫闱秘闻,丑闻,政治、军事决策过程,他都能了若指掌。他是天生的奇才,极具敏锐的洞悉力,通晓人心,明辨时局,手段狠辣,他时常让我审视到自己的不足,大宋的不足。”
    忆之不明觉厉,只是按下不表。
    章元道:“姑娘你想,同样是照料孩子,经姑娘之手抚养大的孩子,与经西夏女人之手抚养大的孩子,天差地别,这就是我们宋国与西夏的区别。读书明智重要,强身健体也不容忽视,姑娘您说是不是?”
    他继续说道:“姑娘端庄娴静,长厚温和。兀卒骁勇善战,智谋卓绝。你二人实乃良配,若能成就,便是宋国与西夏精萃之糅合,集大成也。”
    忆之只得笑了笑,说道:“眼下宋夏正在交战,我和他,不知还要横生多少龃龉。”说罢,下了望楼。
    她惴惴不安直捱到落霞红遍半片天空,大雁成群在天上飞过,寨子里腾着炊烟,弥漫着一股饭菜的家常味。她忽见到一位侦探飞跑入议事堂,赶忙跟去,在窗下觑听。
    只听那侦探道:“宋军虽然日夜兼程,疲惫不堪却列队迎战,与我军六万雄狮隔河相对,全力奋战,丝毫不乱,我军士卒不谙水性,溺死,伤亡数千人,到底让他们渡过了延河。”
    章元道:“眼下战况如何?”
    侦探说道:“宋军的几位将帅跟疯了似的,一位手持钢鞭,英勇无畏,还有一位头部、腿部都中箭手上,仍然势不可挡,领兵奋战。又有宋神卫领二百名弓箭手,发射伏弩强弓,咱们的大军被逼退了。”
    章元缄默了半日,疑道:“宋军伤亡如何?”
    侦探道:“他们伤亡更是惨重,只余几千兵力。”
    章元道:“几千兵力,即便到了延州,又能成什么事?何至于这般拼命?”
    侦探道:“他们毫无退意,就在那环山涉水处的河岸旁就地驻扎。那宋神卫都头提议撤回山上安营扎寨,被刘屏将军驳回。”
    忆之一听见刘屏二字,登时如同顶梁骨走了真魂,凉彻背脊,她乘人不备,策马狂奔出了金明寨。
    她一路急喘,想到,西夏军六万精兵只折损了几千人,必定还要再战,刘屏等人若在那开阔之处就地驻扎,倘若遭到夜袭后果不堪设想,如此想着,只觉心儿快从胸腔里跳了出来。
    她不断打马狂奔,待赶至延河岸边,已是暮色深重,隐隐可见篝火的烟雾,穿云直上,几张熟悉的面孔就在不远处——霍尊,刘屏,刘宜荪,史元苏。
    忆之继续打马,忽听咻一声,一支箭簇攒入眼前的石砾中,羽端颤摇不止。她忙勒住马头,马儿高扬前蹄,她没能夹住马肚,从马上跌了下来,摔在了地上。马儿受惊,回头奔逃而去。
    宋军闻讯,纷纷惊跳而起,浑身戒备。
    刘宜荪一眼认出了忆之,大喊道:“忆之妹妹!可是忆之妹妹!”
    忆之久未听到这个称呼,不觉眼眶一红,就要哭出来。她忙强压住情绪,喊道:“有埋伏,快撤,撤到山上去!”
    话音未落,伏弩暗箭裹着疾风飕飕射了过来,又听身后进攻呐喊之声,回望一看,乌泱泱的西夏大军,身披甲胄,脚步杂沓,在漆黑的夜里蜂拥而来,不觉心若鼓震,背脊冰凉。
    刘屏跨步上马,喝道:“之丫头快撤,撤到后方去!”说罢,率兵迎战,他的伤口还未包扎完善,尚淌着鲜血。
    忆之惊醒,倒退着走了两步,连忙又转过身,但见黄德鹤爬上了马背,满眼惊恐望着西夏大军,勒住马头,似有掉头之意,顿觉不妙,指着黄德鹤朝刘宜荪喊道:“快拦住他!”
    话音未落,黄德鹤已经调转马头飞也似地逃窜而去,士卒见了乌泱泱的西夏大军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又见将帅已逃,顿时军心涣散,也无心恋战,忙着四处逃窜。
    刘宜荪快步上马,急追黄德鹤。
    忆之也连忙上马,与霍遵,史元苏一道阻拦剩余要逃的士卒。
    刘屏见状,发出一声怒吼:“我泱泱大宋,岂能怕尔等蛮夷小邦。我刘屏今日就算战死,也为我大宋奋力而战过,不枉此生!”提着长枪直面西夏大军,一面飞驰,一面怒吼道:“宋军不退!”
    众士卒见刘屏如此英勇无畏,蓦然精神一振,纷纷拾起武器,呐喊着不退,冲到阵前奋战。千余人呐喊不退,其声恢弘,直推云上,响彻九霄。
    西夏将帅不觉面面相觑。
    忆之见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