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锦华歌》正文卷第105章努力追上变化的计划

似锦华歌最新章节目录
   提到“抄书”,不得不说起个重要的事来。
    起初,对于翰墨斋和麒麟书肆的业务,不大了解,铺子就在隔壁,每日路过好多次,却单纯的“路过”了。
    直到小洞天诗集的出现,她才特意去了解了一番,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纸质和书籍两个板块。
    麒麟书肆的主要业务是租书,本以为是雕版印刷开机费高,当然费用的确是高,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此时流行“抄书”。
    文人雅士的书房,书案上的典籍,绝大多数(高达99%)都是手抄本。
    正版唐朝的手抄书行业,特别发达。
    无论是官府组织,还是书坊雇佣,会有一大批“佣书人”或“抄书手”,他们专门从事这个职业,而越是高级的书,越是用手抄出来的。
    像什么雕版印刷出来的东西,在大多官员贵族眼中,那就是粗鄙不入流的玩意儿。
    印刷一般用于佛经,日历等等杂货。
    高档的一部佛经,同样是手抄版本,而且是抄写在卷轴,甚至绢帛上。
    此外,关于书籍的形式。
    请问,现在的翻页书本,当时能看见吗?
    咱们偷偷去顾凯芝的书房瞧一瞧。
    入眼就是靠墙几个袋子,打开一看,里面一堆类似考试卷子的东西,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还是黄冈密卷?
    赶紧丢手,可怕。
    这个专门装书的袋子,书袋——叫帙。
    书案旁有个大瓶子,里面插了十来根带轴的书棍子,抽出一根,展开一看,这不是马尔泰若曦的全身画像?
    不,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字。
    即使双臂展开到最大程度,也没有看见卷末的那一句。
    翻了半天,大多都是这种“卷轴”书。
    好在作为淮安府尹,不愁书钱,书房里还能看见除卷轴书以外的书籍。
    一种是“经折”装,类似奏折。
    另一种是“旋风”装,源自于卷轴书,还是长长的卷纸,不过上面贴了一页一页的纸,方便阅读,卷起来的时候,像是一片片鳞,所以又称为龙鳞装。
    总而言之,没有线装书。
    她怎么看都觉得“头晕脑胀”。
    再插一句,所以在很多地方,但凡能写字的地方,比如墙上,石头上,就会有许多人写下一句“到此一游”,而学府路上有专门的管理,才没人乱涂乱画——小洞天不算哦~
    再提到小洞天的诗集。
    市侩的说一句,印刷出来的诗集,被卖到淮安以外的地方,赚了不少钱……这还是从贾掌柜那里得知的,尤其是长安等地,已经卖断几次。
    从文学角度而言,她不该阻止优秀作品的传播。
    心理难免有些不平衡。
    于是乎,脑子里蹦出一个产业链条来。
    可是工程过于浩大。
    心有余而力不足。
    她想要推“线装书”,方便阅读,方便携带,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肯定是大有好处。
    与此同时,上游产业得跟上,纸质需要改进。
    纸的成本太高,缺点就不说了。
    另外,还需要把活字印刷搞出来,感觉不太难,但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
    改良造纸术,搞出印刷术,再推行线装书,就可以对于“内容”进行挖掘,反正,印刷产品比较低俗,那就来些通俗易懂的东西。
    以上,没实力,没背景,兜不住。
    除非,她是四大家族的嫡系,抑或,她跟皇宫里的老大拜了把子。
    否则,她分分钟会被抓起来扔进——死牢?
    变化因素太多太多。
    思前想后。
    把目标缩小再缩小。
    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得了。
    小洞天两起案子,还没多久,影响总是有几分,暂时不管这个,桃夭那边,桃子茶卖得差不多了,冰糖雪梨膏也卖不了太久,肥皂和香皂倒是发展得不错。
    不得不插一句,蔡戌则非常具有商业眼光。
    在蔡戌则的大力推荐下,他那位东洲的亲戚接手了洗涤皂与香皂的业务,最开始,那位亲戚不是特别乐意,因为桃子茶他是卖给了喜好清淡口味的男子,对于女性客户,他没有兴趣。
    最后,蔡戌则说服了他,分出一条线来,专攻女性市场。
    近来,也有些小商贩跑来进货。
    周沛霖对于这个板块熟练许多,但更喜欢待在“厂房”研究香皂等,皂模又做了些改良,每一块皂,上面都有【桃夭】二字,算是一个品牌了。
    铺子里多是芳草在。
    芳草每天忙得不要不要的,打个算盘到深夜,她已经把算盘声当睡眠曲了。
    睡梦中,总是重复一个画面——梦见自己拥有一个镖局。
    要致富先修路。
    想要赚更多的钱,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淮安。
    不出意外,肥皂和香皂会是独家产品,她可以把它们卖到更多的地方去,可她又想弄出更多的东西,在能够操作的前提下,还有一个念头——既然,来都来了,她还想去更多的地方看看。
    总而言之。
    她决定去一趟南方。
    噶啥?
    倒货。
    为什么是南方?
    因为现在是冬天。
    倒什么货?
    有什么倒什么(笑哭脸)。
    准备先去一趟西南地区,把手里的海酱弄出去,再在当地买些东西,接着往南边去。
    “出国”是必然。
    不知道能不能到达“天涯海角”。
    这个冬天比往常冷,蔬菜等食物,不知是否有机会入手。
    倒货的同时,正好实际考察“镖局”的事情。
    只有自己体验过,才能知道一些具体的东西。
    那不赶紧去?
    长长“唉”一声。
    自从跟孙大几人喊出口号,她就惦记这事,却是一再的无法实施。
    眼下三大难题。
    道路交通。
    强盗匪徒。
    以及“路引”。
    像这种多人跨省的出行,需要淮安府尹在“介绍信”上签字,写明她要去哪里干什么,而每去一个地方,都得要当地老大签字放行。
    记得不,西游记里也有这个场景?
    唉。
    给顾凯芝出主意,她是想了好阵子的事。
    “毛遂自荐?”
    “不不不。”
    “你想要什么好处?”
    “一张通关文牒罢了。”
    她也不是刻意谈好。
    只不过是合作共赢而已。
    通过一系列买卖,也带动了当地的市场经济。
    当然具体的没说。
    纵使顾凯芝这种高知识分子,不一定能过理解她的意思——别反倒又把她扔进大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