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一百四十五章起始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最新章节目录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六日,这天是星期五,当时还没有什么双休日的概念,工人每周需要工作六天。欧洲企业早已普及了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在各国政府重建欧洲家园的宣传激励之下,每天工作超过十四个小时的情况,在欧洲的工厂企业里变得越来越常见。当然企业家需要为此付出一些加班费用,不过在丰厚的利润回报下,这些额外的支出根本不值一提。
    “这个月的产量将会提高百分之三十,我们已经组织工人分成三班连续工作,保证能够在预定时间里完成空军下达的订单。”车间主任胖乎乎的脸上堆着笑容,殷勤的向面前的德国空军中尉介绍到。
    “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必须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这直接关系到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产品不允许有任何的瑕疵,我不希望看到有人为此丢掉脑袋。”中尉神情严肃的交代到。
    “中尉先生,这里的每一件产品都是按照标准工序进行加工,完成后还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我已经在这家工厂工作了二十七年,从来没有一件不合格的产品流出厂外。”车间主任信誓旦旦的做出保证,因为情绪激动,圆圆的脸颊上泛起了两团红潮。
    “胡伯尔先生,我相信你的管理能力,遗憾的是,我不能再继续与你合作了,以后将由施密特少尉接替我的工作。”中尉咧开嘴笑了一下,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了手套。
    “霍夫曼中尉,您不再担任生产监督工作了吗?是出了什么问题了吗?”胡伯尔有些担忧的问到。这位年轻的空军中尉虽然在待人接物上略微有些刻板,但这年头哪个军人不是这个样子,虽然双方只合作了半年时间,但是工厂主任已经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处事认真的空军军官。
    “不不不,您想到哪里去了,胡伯尔先生,这只是正常的工作调动。”空军中尉带上了黑色皮制手套。
    “我可以问一下,您被调到哪个单位吗?我们以后是否还有机会见面。”胡伯尔问到。
    “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确切的单位,不过我相信以后一定会再见面的,胡伯尔先生。”霍夫曼中尉抬起手潇洒的对着车间主任敬了个军礼,随后转过身大步的向门外走去。
    “飞机将在十点准时起飞,再不出发就来不及了,长官。”看见中尉出门,等候在桶车上的士官大声提醒到。
    “别着急,我只是跟老朋友告个别,”中尉走到车旁,拉开车门坐到了副驾驶座位上。
    “舒尔兹,命令和证件全都带齐了吗?”
    “带齐了。”
    “行李再次检查过了吗?”
    “检查过了,您的那些宝贝书一本都没少。”中士推杆上档,抬腿踩下了油门。
    “距离行动开始只剩下二十个小时了,先生们。”斯帕鲁中尉神情严肃的说到,目光扫视着手下的那群车长。
    “这一次我们连依旧是全团的先锋,这是光荣,同样也是责任。”斯帕鲁中尉踱着步,从排列整齐的车长面前慢慢走过。
    “在这里的都是老兵,所以不用我教导你们该怎么去做,我只在最后提醒你们一句,德意志希望所有人都能恪尽职守。”斯帕鲁背着手走到了队伍的头上。
    “坦克!前进!”车长们挺起胸大声呼喝到。
    “解散,所有人都必须在晚饭前完成车辆的战斗准备工作,午夜后每隔四小时启动一次发动机,每个车组都要再检查一次备用油箱和电瓶,我希望所有车辆在出发时,都能够保持在最佳状态。”斯帕鲁大声的命令到。
    “遵命!长官!”车长们向着连长挺胸敬礼,随后三三两两的结伴而散。
    “长官,团指挥部的电话。”雷姆中士从帐篷里探出头,手里拿着电话听筒。
    “我马上来。”斯帕鲁掸了掸制服上的尘土,伸手揭开了帐篷口悬挂的帘布。
    德国装甲团部通常会有一个直属通信排,一般都会有一个由三辆卡车构成的中型野战线路班,负责在指挥部与阵地间铺设起有线电话网络。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有线电话是最常用的通讯联络手段,除了通话内容不容易被敌军探测,同时通话质量也远超过同时代的无线电设备。装甲部队并不是整天都处于机动作战状态,在后方驻扎或者转入阵地防御作战态势时,部队之间的通讯联络,基本都是依靠野战电话线。
    “我是斯帕鲁。”装甲连长拿起电话说到。
    “是的,将军阁下!”中尉猛地挺起胸膛靴跟一撞。
    “二营一连随时待命,长官....感谢您的夸奖,长官!”斯帕鲁换了个手拿听筒,另一只手对着雷姆晃动起手指。
    “笔!”连长甩手拍掉无线电操作员递过来的香烟,他小声的对着雷姆喝到。
    “对,我正在听着,长官..没有问题,参谋长阁下。我正在记录。”斯帕姆接过雷姆递过来的铅笔,扯过桌上最新一期的《国防军》杂志,就在封面上记录起来。
    “三号地区...七十公里...阿卜杜拉.本.菲迪勒...红色三角旗。需要我复述一遍吗?长官。”斯帕鲁放下铅笔。
    “好的,非常感谢,也祝您顺利,参谋长阁下。好的,再见阁下。”斯帕鲁长嘘了一口气,轻轻的挂上了野战电话。
    “你知道刚才和我通话的是谁?”斯帕鲁转过脸望着雷姆。
    “是军团参谋长哈赛少将。”没等雷姆回答,斯帕鲁已经大声说出了答案。
    “我们连已经进入了军团司令部的视线,参谋长亲自打电话来给我们布置任务。雷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斯帕鲁激动的挥舞着手里的杂志。
    “意味着第二连就要出名了,雷姆,我们已经被上级当成了王牌。”斯帕鲁中尉把杂志甩在了桌上。
    “这可是最新的一期杂志,中尉,我都还没来得及看呢。”雷姆撇着嘴,继续转着咖啡磨的手柄。
    “只是一个封面而已,反正也没啥好看的。”斯帕鲁一把撕下了记录着任务的杂志封面。
    “你继续守着电话,我现在去找兰斯多夫少尉商量事情。”装甲营长把那张封面折了折放进了胸前的口袋里,伸手拽了拽军服下摆,随后对着挂在帐篷支柱上的玻璃镜子,整理了一下军容。
    “咖啡还要不要煮了?”雷姆抬起头询问到。
    “先煮一壶吧,等我回来再喝。”斯帕鲁对着雷姆点了点头,随后转身钻出了帐篷。
    “伦道夫中校,鲁道夫舰长特意为你们安排了四间军官住舱。”在齐比里特基地的码头上,一名海军上尉向伦道夫报告到。
    “请向鲁道夫舰长转达我的谢意,上尉。”伦道夫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需要帮你把行李送进住舱吗?”上尉恭敬的询问到。
    “不用了,这里的指挥官威尔克姆少将非常热情,给我们安排了几个印度仆役,只需要派人给他们带路就行了。”伦道夫摘下头上的热带盔,装模作样的掏出手绢擦了擦汗水。
    “没有问题,我会尽快安排的,中校先生。”海军上尉对着伦道夫敬了个军礼。
    “再会,少尉。”伦道夫带上头盔,回了个军礼。
    “这真是一条大船。”于尔根站在伦道夫身旁,抬起头看着停靠在码头上的大型邮轮。
    “德国海军【赛博坦号运输船,曾经是KDF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不过我们不是乘坐这条船,而是那边那条。”伦道夫竖起拇指指了指身后。
    “那是德国海军最新装备的【艾兹安各儿号强袭登陆舰。”党卫队中校脸上充满了得意,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就是舰长。
    “【天使长米迦勒?”于尔根歪着头看向那艘蓝灰色迷彩涂装的大型登陆舰。
    “这是元首亲自起的名字,【大天使号,是不是很漂亮。”伦道夫转过身面向强袭登陆舰,双手叉着腰。
    “是元首亲自命的名?果然让人感觉和其他船完全不一样。”于尔根一副肃然起敬的神奇,对着军舰行起注目礼。
    “告诉你一个秘密,这条【赛博坦的名字也是元首改的,你知道元首认识威廉.古斯特洛夫,觉得邮轮用这个名字很不吉利。”伦道夫满不在乎的对于尔根说到。
    威廉.古斯特洛夫曾经是瑞士纳粹党分部的负责人,因为在瑞士大肆进行反犹太宣传,并且还公开销售纳粹主义书籍,结果在一九三六年,被一名克罗地亚犹太留学生戴维.法兰克福用手枪刺杀。
    结果这反而成了纳粹反犹太理论的新证据,导致德国社会再一次掀起了反犹太浪潮。为了纪念这位为纳粹事业“牺牲”的朋友,纳粹政府将德国劳工阵线下属的度假组织KDF( 快乐中获得力量)购买的一艘邮轮命名为【威廉,古斯特洛夫号。
    历史上这条邮轮在1945年1月30日,在波罗的海遭到苏联潜艇S-13号的鱼雷攻击而沉没,当时船上运载了一万多名从东普鲁士撤退回国的德国平民,最终获救的只有一千两百五十二人,因为没有登船记录,没有人知道真正遇难乘客有多少,只能按照额定乘客数来估计,大约是在九千两百人左右。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事件,成为人类有史以来遇难人数最大的一次海难事件,幸运的是这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记录,一直到徐峻穿越之前都没有被打破过。
    “据非洲军司令部的安排,【赛博坦号将会用来运载英国和法国军队。”霍恩上尉翻阅着手里的文件。
    “灰剑小组已经全体登船了,于尔根少校。”迪特雷茨上尉提着一只公文包,小步跑过来报告到。
    “装备都送上去了吗?一定要确保不能有任何遗漏。”于尔根沉着脸说到。
    “明白了,少校,我马上去再次检查一下。”迪特雷茨飞快的行了一个举手礼,掉转头快步向着登陆舰跑去。
    “今天的天气还不错,于尔根少校,希望明天也能是个好天。”伦道夫背着手看向天空,一组战斗机编队在高空缓缓飞过,耳边传来了隐隐的发动机嗡鸣声。
    “希望明天是个好天,科特。”威科姆少校背靠着舰桥船舷的围栏,仰起脸望向天空。
    “放心吧,天气预报说明天也是一个大晴天,那像是,是我们的飞机。”科特上尉摘下热带盔,手搭凉棚向空中观瞧。
    “明天的空中掩护工作就依靠他们了,希望这次登陆行动,能够像西西里岛那样顺利。”威科姆低下头,转过脸看着正陷入一片忙碌中的装载甲板。
    这一次的登陆作战,威科姆将不仅仅指挥第三摩托化侦察营,他现在成为了一支摩托化特遣分队的指挥官,除了第三营本身的部队之外,还补充进了一支党卫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