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齐天大圣》正文卷第387章林家老祖林震天[3]

最强齐天大圣最新章节目录
   11.7%。
    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增长6.8%,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亿元,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21.9%,实现利润总额2.62亿元,增长%,利税总额亿元,增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优势中小企业成长迅速,西昌新钢业、凉山矿业、西昌电力公司等优势重点企业不断扩张,企业技改扩能进度加快,一批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建成投产,企业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步伐加快;川威集团年产150吨~200吨钢铁项目正式启动;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资金、能源、运力的“瓶颈制约”有所突破。
    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17.0%;泸沽湖、螺髻山、彝海等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和西昌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03万人次,旅游收入5.29亿元,比上年降低%
    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成绩显著,招商引资领域不断扩大。全州新签招商项目116个,协议引资78.1亿元,实际利用州外资金12.6亿元,增长%;全年外贸自营出口达1277万美元,增长52%。
    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80元,比上年增加151元,增长9.3%。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6元,增长6.6%,人均消费支出4842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亿元增长16.0%,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亿元,农村居民存款余额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旅游、汽车、教育、医疗保健、住宅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广,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8.40万人,“两金”发放当期拔付率保持100%;16个县市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万人;全年安置失业人员1.18万人,0.36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失业率4.3%;名“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全州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47个,床位1590张;万人得到社会保障救济。
    历史人文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这条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古桥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还有汉柏、汉阙、大石墓、铜鼓、南诏白塔、历史留下了不朽的足迹。特别是昭觉县弯长乡的博石瓦黑古岩画群,是保存完好的凉山彝族历史文化遗址。
    ▲彝族迁徙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人口近200万。民间普遍传说,凉山彝族的直系祖先,为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侯、曲涅两个彝族先民的父系部落,居住在“兹兹普吾”地方(今云南省昭通一带)。而据史诗《勒俄》记载,彝族先民也经历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石尔俄特找父亲》在凉山是妇孺皆知的传说。在彝族谱牒中也有代代相传的母女连名谱系,而后才出现了父子连名;以传承至今的凉山彝族谱牒来看,最长的家谱有300多代,一般则在70代以上。彝族先民从云南迁徙进入凉山,距今至少两千年左右。
    ▲族群文化与民俗传承
    凉山彝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传说、迷人的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凉山自然封闭形态的包括天文、星相、历法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故而凉山彝族作为中国彝族中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国内外的瞩目。
    金沙江滔滔不绝的源泉之水,滋润了西南高地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也孕育了一个个富有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凉山自古以来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凉山地区的历史,是以彝族为主体,包括藏、汉、回、傈僳、傣、蒙古等民族在内共同发展的历史。在大小凉山,彝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人民长期交错而居,有着十分久远的友好历史。而各民族族群文化之间,也在不断碰撞、交流、互渗、融合、变异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既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给凉山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旅游景点
    “风景这边独好”。凉山州境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在已基本形成热点的“旅游风景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有古人誉为“川南胜境”的泸山─邛海,有闻名中外的东方“女儿国”──神秘的泸沽湖,有集“野、奇、峻、幽、险、秀”为一体的无限风光“螺髻山”;有举世闻名的东方“休斯顿”──西昌航天城;有三万年大自然写意造化的“土林奇观”……西昌作为州府,在其市政开发新区内建立起来的“凉山民族风情园”,则以人文景观──民族民俗旅游的鲜活形式,按照民间独具风采的民族文化图式,以写意手法再现凉山风土文化的有形实体,展示彝族人文精神的自然原色,透视彝族的历史文化、地域支系、风俗礼仪及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内涵,包容彝、藏、摩梭人等民族民间审美、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游艺竞技、节庆礼仪等民俗事象,力图在生动传达民族民俗文化特质的同时,反映凉山地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这对不失时机地开发凉山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邛都古城──西昌
    古人曾用“松风水月”来描绘古城西昌的风光,即泸山的松、安宁河的风、邛海的水、西昌的月。有诗云:“松涛声,海涛声声声相应,天上月,水中月月月齐明。”由于海拔、气温、日照、经纬度等条件好,加之大气中悬浮物质少,空气透明度高,每逢晴朗夜晚,皓月当空,穹宇如洗,如遇望日,月如银盘,分外姣洁。在南方古丝绸之路上,“清(溪)风,雅(安)雨,建昌月”三大气候景观,也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故西昌又有“月城”之称。
    大家一定都知道西昌市的市花是“月季”吧,正所谓“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赋予了月城西昌“不是昆明,胜似昆明”的美誉。您看到的“花好月圆”景观,正浓缩了月城西昌的自然景观与城市特色──月是建昌月,花是月季花。
    ▲省级风景名胜——泸山
    泸山又名蛙山,在西昌城南5公里的邛海南岸,是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泸山海拨2317米。它东临碧波如镜的邛海,西濒蜿蜒秀丽的安宁河,北有历史古城西昌,南依巍巍耸立的螺髻山。山上古树参天,松树尢其茂盛,古人曾用“松风水月”来描绘泸山邛海的风光,即泸山的松、安宁河的风、邛海的水、西昌的月。
    泸山林中小道逶迤蜿蜒,排立路旁的苍松翠柏把游人引向山中,直达山顶。浓荫丛中隐有汉、唐、明、清年代修建的光福寺、蒙段祠、三教庵、祖师殿、观音阁、王母殿、玉皇殿、青羊宫、五祖庵等10多座古刹。这些古刹分别为儒教、道教、佛教所有。尽管他们的教规、哲学思想等不尽相同,但他们却能在一座山中和睦相处上千年,并各传各的教,这在全国也实属罕见,绝无仅有。其中泸山第一殿光福寺是最大的建筑群,它由千佛殿、文武宫、魁星阁、望海楼、飞梁寺、大雄殿组成,设计精巧,规模宏伟。寺内保留着精湛的雕刻艺术,有全国罕见的省级保护文物地震碑陈列室,有历代名流题咏的诗词歌赋,有明代铜铁铸佛像、数千斤重的大铜像、塔式香炉等文物。寺庙前有汉、唐代时期古柏,银柯如铁、苍龙夭娇、上腾青霄,可称奇古。登上望海楼,邛海景观尽收眼底,明代诗人杨升庵登泸山留下那“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头落人间”的著名诗篇,给游人以丰富的遐想。全国独一无二且具民族特色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坐落在小寺评前,它那别具一格的建筑群,给泸山增了色彩,给游人添了浏览的内容。
    观音阁为观音精舍,塑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瑶池宫高敞向阳,玉皇殿势险雄伟,以孤云阁取秀。五祖庵僻静幽深,各个庙宇因地就势,布置各异,各有千秋。置身峰顶五祖庵极目四望,群山迭翟,邛海如镜,渔舟点点,山光水色浑然一体,被誉为“泸峰春晓”,是西昌八景之一。无论春夏秋冬,游人络绎不绝,充分反映出泸山的诱人之处.
    行政区划
    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15个县、1个自治县。
    凉山州面积平方千米,人口426万人(2004年)。
    西昌市面积2655平方千米,人口58万。邮政编码。
    盐源县面积8388平方千米,人口33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盐井镇。
    德昌县面积2284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德州镇。
    会理县面积4527平方千米,人口44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会东县面积3227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会东镇。
    宁南县面积1667平方千米,人口18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披砂镇。
    普格县面积1905平方千米,人口14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普基镇。
    布拖县面积1685平方千米,人口14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特木里镇。
    金阳县面积1587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天地坝镇。
    昭觉县面积2699平方千米,人口23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新城镇。
    喜德县面积2206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光明镇。
    冕宁县面积4423平方千米,人口34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城厢镇。
    越西县面积2257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越城镇。
    甘洛县面积2156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新市坝镇。
    美姑县面积2573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巴普镇。
    雷波县面积2932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县人民政府驻锦城镇。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