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神通:从鸡兔同笼开始》正文卷第164章字母拼音

百家神通:从鸡兔同笼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天上午,青山书院门口。
    一对青年男女牵着手,面露兴奋的从书院内部走出。
    这两人就是路明远和景致这对小夫妻了。
    就在刚刚,两人就注音的问题前去请教了路明远的授业恩师——崔修文崔老夫子。
    崔老夫子身为儒家子弟,而且常年扎根在教育一线,对于文字的普及和注音工作也特别的关注。所以当两位学生说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老先生便拉着两人将文字变迁的历史给絮絮叨叨的讲了个遍。
    直到此时日上三竿,才放过了两位学生。
    可以看得出,老先生对于自己的两位学生那是相当的满意。
    这一点,景致也感觉到了,“夫君,老师今天可真热情,咱们上一次见的时候都没这样。”
    闻言,路明远故作无奈的叹了口气,“哎,还不是你夫君我太优秀了。老师一看,自己竟然教出了这么好的学生,哪还能不高兴?”
    边上的景致见着他的那副表情,嘻嘻一笑,“看把你得意的!”
    “其实,我想老师应该是看到了你,所以才这么高兴。”
    “看到我?这不可能吧!记得上次咱们结婚,老师也来了,也没怎么样啊!”
    “怎么不可能!
    其实,我这位崔老师呢,也和你一样,有着一颗‘教书育人’的心,不过他的选择是在书院里教育学生们。看着他们慢慢的成长。
    虽然我没走上这条路,但是我有一个好媳妇儿啊,对于老师来说,自己学生的媳妇也算是自己的学生了。
    所以他看见你这个有着同样理想的同道就很高兴,而且咱们今天不是来请教怎么更快的普及文字吗,老师他自然心怀慰藉。
    末了,他不是还鼓励我们嘛,让我们好好干!别轻易放弃!”
    “放心吧夫君,我会好好努力的。绝对不会让你,让老师失望。”
    ……
    回到家中的第一时间,景致没顾得上和夫君闲聊,而是立马将手中的书页给打开了,细细看了起来。
    这本书呢,就是儒家近些年来对于注音的研究。
    是崔老夫子特意给两人的。
    见此,路明远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心,坐在旁边观看了起来。
    这一看可不得了。
    这本《注音详解》上面首先介绍了文字的演变和注音的历史,最后分析了注音的好处与必然性。
    其中的重点呢,自然是反切。
    毕竟反切法目前来说还是注音的最佳选择方案。
    上面还说,考虑到以往的反切字实在太多、太杂了,也不容易学习,所以他们儒家便着手将现有的字典进行了改良,将反切字压缩到了四百个左右。
    不过相对应的,现在的切字也少了声调。
    也就是说,原先的“洞,都粽切”就可以变为“洞,都宗切,去声”。
    其实说白了,就是将直音法的一部分应用了过来,从而减少了声调的变化。要不然的话,反切字还得在四百的基础上在加上其他三个个声调,这样算起来,所需要的切音字估计还得一千多。
    当然,虽然已经这样改了,并且过段时间可能就会发布,但是有很多的学者,包括崔老夫子,都不太看好这套新式注音方案。
    因为它所需要的切字可能便少了,但是复杂度却上升了。总体来说,对认字的作用其实也比较有限。
    但是没办法啊!
    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与演变,诸子百家配合着官府已经将汉字的声调进行了简化,将古音中的“平、上、去、入”改为了更为简单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音调。
    即所谓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但是就算如此,现在为文字也至少有一千三百二十七种音节。
    此时,不管是是用直音法也好,切音法也罢,想要给所有的文字注音,所需要的基础文字都不大可能会少于这个数。
    对此,儒家上面的那份改造方案就是忽略掉声调,这样的话,所需要的注音文字就急剧减少,只需要四百一十八种了。
    如此,才有了上面的四百多切音字。
    虽然,这种方法很可能不大好用。但其实,这种方法也是无奈中的选择了。
    这是“直音法”和“切音法”的缺陷所在了。
    既然这两种方法有着这么大的缺陷,那么儒家的学者们自然没有放弃研究,他们想找到一个更为简单的注音方法。
    这时候就有人想,根据切音法,“反切上字取其声部,反切下字,取其韵部和声调”,那么能不能将其中的“声部”、“韵部”,还有“声调”抽出来呢。
    最后根据统计,要表示全部汉字的读音所需要的声部只需要二十三个,而韵部只需要二十四个,如果再加上四个声调,把这些全部加起来的总数也只需要区区五十一个而已。
    五十一个,这和前面那些动辄上百甚至高达上千的数量实在是少的太多了。
    而且用了这种方法,以后就算出来了新的读音,也只需要增加数量很少“声部”、“韵部”就可以了。
    更关键的是,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因为人的身体结构的限制,人能发出的声音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可能只需要很少“声部”和“韵部”就可以完全囊括人类的所有发音。
    有了这个好消息,儒家上下一片欢腾,他们立即对“如何方便的表示声部、韵部、声调”,展开了研究。
    因为前面已经发现了用汉字注音的缺陷,所以此次儒家采用的是“符号注音”的方法。
    也就是重新创造一些新的符号,以此来表示注音。
    首先是最简单的声调,这个因为只有四声,而且每一种声调都有着严格区分,所以儒家便根据“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语调,将其形象的表示为“ā、á、a、à”。(只有上面)
    接下来就是声部和韵部。
    其中声部为:ㄅ(玻)、ㄆ(坡)、ㄇ(摸)、ㄈ(佛)……
    (括号内为发音)
    韵部为:ㄚ(啊)、ㄛ(喔)、ㄜ(鹅)……
    可以看得出,通过这些,儒家已经将汉字注音的问题给解决了。
    不过为什么没发布出来呢?
    你看看路明远和景致此时那拧着的眉头就可以看得出。
    虽然这种方法确实解决了注音的问题,但是那些符号实在是太难辨认了。
    路明远和景致两个老师都是这幅表情,可想而知那些才六七岁的小娃娃们学起来有多么的吃力了。
    而这,也是儒家暂时没有将这套注音,也就是拼音发布出来的原因了。
    据崔老夫子所说,他们儒家现在正在准备着重新创作一套符号出来,以此来更进一步的降低拼音的难度。
    看到这里,景致喃喃自语:“也就是说,现在只是缺一套可行的符号了。
    有了合适的符号,我们就可以通过相应的拼音规则,将识字的难度降低好几个等级。
    说不定将来只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学生们就可以自己通过拼音来认字、识字了。”
    说着说着,景致眼神顿时熠熠生光,她似乎已经看到了那美好的未来。
    闻言,路明远也同样点了点头,他说道:“确实是这样。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想要创造一套通用性强,而且学习起来简单的符号不容易啊!
    咱们汉字经过几千年,甚至近万年的演变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现在想一步到位,这难度可想而知。
    从最初的贾湖刻符、双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庄桥坟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书,一直到众所周知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还有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楷书、行书。
    这其中的过程可以用时间来堆起来的。”
    闻言,景致也认同的点了点头。
    她知道,甲骨文之前的不说,甲骨文和其之后的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而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便成为了现如今书法的五种字体。
    现如今,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但是其他的篆书、隶书、草书已经很少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了,特别是其中的篆书,已经彻底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了。
    甚至,就连楷书中的繁体字也在渐渐的淘汰,正在被简体字所代替。
    而这,就是时间演化的功劳了。
    现在儒家想一步到位,想从甲骨文,甚至前面的刻符文字,一下子进步到楷书,甚至简体字的程度,确实不太容易。
    甚至景致都可以想象的到,儒家可能根本就做不到理想中的目标,而是过段时间就会将现如今的这套拼音符号给公布了,然后等上个几十上百年,这些拼音符号自然会演化到最恰当的样子。
    只是,这需要时间。
    而景致很显然也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几十上百年,她可能已经垂垂老矣,甚至可能已经不在了,到时候就算演变好了,她也看不见了。
    景致自然不想这样,“夫君,那怎么样才能加快这个步骤呢?”
    “如何加快?”
    路明远闻言,停顿了一下,随后笑道:“多添加点人手呗!比如原来儒家只有一百人参与研究,你给他扩大十倍,来到一千,甚至一万,此时不是就快的多了?”
    “哪有这么容易?”
    听到这话,景致翻了翻白眼。她就算没有参与这种大项目,也知道单纯的添加人手是行不通的。
    可能增加的十倍的人手,效率可能也只提升了那么一两倍。甚至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帮倒忙。
    再说,儒家哪有那么多的专业学者?
    要知道给汉字注音可只是儒家研究范围的一小块。
    其他的比如著书立说,格物致知,甚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才是人家的正途。
    甚至就连那些很出名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也只是他们用来抒发自身感情的工具罢了。
    给汉字注音呢,虽然确实可能名垂千古,但是一来他们大部分都不是专业选手,二来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三来人多了没用,所以参与拼音研究的人员不会很多。
    至于结果嘛,也只能说是正在稳步前进。
    厅堂内,路明远自然也听出了景致声音中的不甘心,他微微一笑,“媳妇儿,你有没有想过除了自创符号以外,还有另一种更为简单的办法?”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