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天生反派》第59章倚天屠龙记⑺

[综]天生反派最新章节目录
   张无忌自知自己这话说的保守得近乎谎言,宋师兄他不是有可能再也无法习武了,而是真的再也无法习武了,然而他还是选择了这种带有微末希望的说法。
    对于这世上的很多人来说,死亡从不是他们心目中最坏的下场,这世上比这更为痛苦的局面千千万万。绝世琴师眼中最畏惧的下场或许是被人砍断双手,慈母眼中最可怕的事情或许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忠心诤臣心目中最痛苦的事情或许是亲眼目睹国破家亡……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中,又有哪件事能比单纯的死亡更让人欣慰呢?
    而在江湖中,很多时候,比起死于敌人之手,被对方废掉一身苦练了无数年的内力、断经脉、破丹田,是远比让对方直接杀死自己更为残忍的惩罚。
    听到张无忌说的这一番话,宋远桥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什么。他原本握着剑柄的手猛地缩紧,木制剑柄不堪重负的发出轻微咯吱声。仿佛有什么粘稠的东西堵在了宋远桥的喉咙里,让他无法启齿流畅的说出任何一句话。
    “无忌……你说的可是真的?”他硬逼出了这一句话。
    就像是张无忌口中的那个今后再也无法习武的废人不是自己一样,乔衡语气舒和地承认道:“无忌师弟他没有说错。”
    宋远桥的视线落在了乔衡的身上。
    这间农家庖屋异常简陋,又小又暗,只在正对着门的那一面墙上,高高的挂着一个连三尺见方都不到的窗户。阳光从这个小小的高窗里投射到房间内,那暖洋洋的阳光明明只差不到寸许就可直接照到乔衡身上,但它最终只在他的脚旁铺就成一块不大不小的光斑,与之擦身而过。
    可是宋远桥却觉得,乔衡的眼神比他身侧的光束要刺目多了。
    并不是在说他的眼神有多锋芒毕露、锐意铮铮,实际上,他现在的眼神该说是平寂无波、与世无争的,与曾经那个满是少年意气,神采风扬的他相比,他此时的眼神完全称得上是暗淡了。
    然而就是这双说不上是温和还是冷漠,有如被料峭之风冻住的一汪春湖般的眼睛,让宋远桥的大脑里一片空白。
    “……青书,你过来。”他艰难地说。
    不过他还没等乔衡反应过来,他就上前一步,拽过乔衡的手腕,手指搭在脉间,向其体内探入一缕内力。之后,这位谦善文雅的大侠的脸色几乎在几个弹指间变得一片灰败,江湖中许是任谁都没见过这位一向性子稳重、君子端方的武当宋大侠现在的这副模样。
    他无知无觉的慢慢松开了握着乔衡腕部的手。
    张无忌暗恼自己该说得在委婉一些的,他担忧道:“大师伯?”
    乔衡的视线在宋远桥身上停留了一会儿,然后随手拿起自己刚在搁在一旁的药碗,有礼有节地说:“父亲若无要事,儿子就先去清洗这些杂物了。”
    那神态和语气,就好像在此时的他眼里,这一身被废掉的武艺,还不如一个脏碗来得重要。
    直到他走出房间,宋远桥都没有拦住他。
    张无忌看看头也不回地走出去的乔衡,又看看怔忡地站在原地的宋远桥,只得出声又唤了一声大师伯。
    宋远桥慢慢回过神来,眉眼间潜藏着几分不引人察觉的憔悴,他挥了挥手:“无忌,你先出去吧,让我一个人待会儿。”
    张无忌只好依言离开,在跨出庖屋前,他不放心地说:“还望大师伯一切以自己身体为重。”
    宋远桥就像什么都没听到般,一个人沉默地站在房间里,唯余满室寂寥。
    他终于想明白一件事情——青书他不愿意回到武当的原因,然而随着这一丝明悟一起涌到心中的,是无法轻易拂去的压抑和痛苦。
    他从一开始就错怪了青书,青书他不是为了逃避责任,也不是对武当怀恨在心,而是单纯的因为不想,只是不想。
    试想,心高气傲如他,如何愿意以一介废人之身回到武当。众人异样的目光,他人的唏嘘,在这种时候,这些来自往日远不及他杰出的同辈弟子的悯叹,远远比纯粹的奚落更让人难以接受。
    ……
    翌日,鸡鸣报晓,农家人起得早,此时此刻,已有袅袅轻烟从各家各户飘出。太阳羞羞答答的在天地交界处探出脑袋,将刘家村从一片昏昏沉沉中扯入了晨光熹微。
    乔衡一向没有贪睡的习惯,又因为他上午还要去学堂讲课,所以他总是早早的就起了床。
    张无忌早上起来习惯性的要先练上几遍武,不过他不愿吵到乔衡,就一个人悄悄的到山上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练自己的,等他回来时,乔衡往往已经吃晚饭前往学堂了。
    于是他们两人的饭点一向是错开的,这其中究竟有几分是巧合有几分是刻意就说不清了。
    便是如今宋远桥在此,乔衡也没有改变自己作息的打算,他一个人草草的用完自己的早饭就去学堂了。
    说来也麻烦,他之前在村里行走时都用的是易容后的模样,为的就是防止宋青书的身份暴露,招惹来曾经的旧识。如今他的身份暴露了,宋远桥更是直接从武当山奔至此地,他已无易容的必要,然而村里人只认得自己易容后的容貌,有些事情他又不便多做解释,只好不厌其烦的在出门前继续易容。
    乔衡早已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以往誊写的教案也默记于心,随时都可将新课的内容娓娓道来。不过他没有急着讲课,而是先让学生把昨日讲得内容大声朗读一遍,他则趁着众人朗读时,挨个走到学生身旁,亲自检验昨日的作业——两张大字,并拿出沾了朱砂的毛笔,将其中书写不规范之处一一勾画出来。
    细碎柔和的晨光打在他的眉眼上,勾勒得他染上了三分安宁祥和的气质,满身清华,几许温润。
    殊不知,这一幕全被宋远桥收入眼中。
    几个扛着锄头路过学堂的农家汉子,无不小心的放低了脚步声,像是生怕影响到正在读书的孩子们一样。但是他们距离学堂少说也有十多,区区脚步声,又如何能压得过孩子们整齐划一的读书声?
    一个汉子想到了自家正在学堂里念书的儿子,眼睛忍不住往学堂那里瞄了一下。他一边走路,一边歪着头,还没等他看到什么,一不小心就撞到了一个人。
    说来也奇怪,他一个终日干苦力的大汉,就这样直愣愣的撞过去,对方不仅没有被他撞翻在地,身材高大的自己撞到他身上反而被迫踉跄着倒退了一步。
    坏了,这是碰上硬茬子了?
    这汉子也不敢分神了,连忙正过脑袋,麻利地道歉:“对不住对不住!怪我没好好看路。”
    被他撞到的那人非但没有为难他,反而向他作了一揖,并十分诚恳地说:“不全怪兄台,也是我没给兄台让路,此事亦有我五分过错。”
    撞人的汉子哪在田野乡间见过说话这么客气的人物,他一愣,都有些不知该说什么好了。他看了看对方的相貌衣着:只见这人穿着一身刘家村没几人穿的文人儒衫,颈下露出雪白的细棉布领子,腰佩一柄带鞘长剑,面目随和,浑不似普通的农家人。
    农家汉子心中纳罕,又有些面对生人的警惕,奇怪地说:“这位大哥瞧着面生,从外面来的?”
    被撞到的那人直言道:“我不是本地人。”
    与撞人的汉子同行的那几人中,有一人做过几年走街串巷卖货郎,还有个叔公当过里正,心里想的难免多想一些。他觉得刚才自己兄弟那句话跟防贼似的,这个外地人腰间带着长剑,下盘沉稳,说不定是个江湖中人,这些武人惯会打打杀杀,万一惹到对方就不好收场了。
    于是他说:“先生勿怪,这刘家村一年到头见不了几个生人,听说如今外面兵荒马乱的,我这兄弟嘴上没把门,没忍住多说了一句。”
    儒衫打扮的男人说:“小心无大错,并无不妥。”
    他在说完这句话后似是犹豫了些什么,几个汉子听见他问道:“前方那座瓦屋,可是本地学堂?”
    “是呀。”
    那个外地人含糊地应了一声,又问:“那位上课的先生……也不是本地人吧。”
    “我们这个小地方,哪出得了乔先生这样的读书人!”
    问话的人听到对方说他姓乔,沉默了一瞬,他似是叹了一口气,问:“他讲课讲得还好?”
    有人回答:“好!怎么不好!那次我闲的没事,也去听了一堂课,哎呀,讲得连我这个大老粗都听明白了,老村长说那叫什么来着?叫深……深入浅出!要不是我没那个功夫,我都想搬个板凳去听课了。”
    另一人笑骂道:“你这家伙都多大年纪了,居然还和一堆小娃娃凑一块!”
    “学堂里的先生都说了,三岁以上的想要听课的人都可以到学堂里坐着,我怎么就不能去了?”之前说话的那人梗着脖子说,“村长都说了,这叫有教……”他顿了一下,想不起原话是什么来了。
    文人装扮的男人心绪恍惚了一下,然后说:“有教无类。”
    ^
    那个曾经当过几年卖货郎的汉子说:“我看您之前在这站着看向学堂,想来您是过来找学堂里的那位先生的吧?我也不知道您与那位先生是什么关系,不过您既然向我们哥几个打听那位先生了,我也不瞒您,学堂里的这位先生自然是千好万好,这我绝对没说假话,单就一件事,就足够令我们全村人记得他的好了,不怕您不相信,这位先生他——不收束脩啊!”
    旁边的人接上话茬:“先生不问我们要束脩,我们心里过意不去,平时家里的鸡鸭鹅下了蛋,就先往他那儿送点,让先生尝尝鲜。我们知道先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这些小玩意值不了什么大钱,但先生他从没有嫌弃过。”
    他们在这夸起人来滔天不绝,听者就静静地站在一旁,直到他们说完都没有插话。
    那个曾经的卖货郎,笑着说:“学堂里的那位先生心肠再好不过,他甘愿屈尊在刘家村当一个教书先生,我们都欠一份人情。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您是来请他另择高就的,我们这些乡下汉子拦也拦不住,不过那位先生是有大才的,容我多一句嘴,您可万万不能像我们这样屈待了他。如今世道不好,有时我想,要是先生肯当一方父母官,不知道会造福多少百姓,说不定啊,这世间再添一位孟尝君也不无可能。”
    那文人打扮的听客在听及“孟尝”二字时,身体微不可察的一震,眼里闪过丝丝缕缕的凄怆。
    几个农家汉忙着要去干农活,在与这个外地人说了这几句话后就没再多聊。
    宋远桥看着几人越走越远的身影,然后缓慢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