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空间》第二十八章《人性的解构》[2]

人性空间最新章节目录
   是群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交汇文艺。
    如果这种大众式记忆被确立为某种正确观念的话,作家及理论界又有更进一步的错误理解是,既然文学艺术是涉及群体及大众记忆的手段,那么文学艺术的责任就自然而然的又会承担起一个所谓文学艺术唤起大众记忆的问题。可是这些理论家们却始终不能解决的问题是记忆在与现实之间的元素发生交叉科学问题时所出现的不合理机制。记忆在这里被迫成为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东西而现实并不重要。
    如果说我们的这部小说按照记忆论判别的话,那就是等于没有任何价值的作品/因为我们一直仅仅只不过是在强调着某种个体记忆的东西。但是,如果这种判别方针是正确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群落记忆是否承认个体记忆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解决非常简单,简单到一个文学人物穿什么衣服都能反映着时代记忆的过程。
    牛仔装之所以被称为永远的时尚,仅仅是指牛仔裤而言而并不包括上衣在内。因为对于牛仔装来说,上衣实际上一直是根据潮流时尚的流动方针随时随地作出流变决策的状况,而对于牛仔裤来说,时尚的元素几乎一直是稳定不变的状况。所以,牛仔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关于过去,现在及未来时尚记忆的问题。因为它的时尚性一直存在,所以你就不容易寻找到群体记忆的再现交汇点到底在什么位置。再者,无论现代人将旗袍注入了如何时尚的因子,但却永远改变不了旗袍时尚在民国的记忆原则。
    在我们关于子影单个记忆与群落记忆的阐述中,我们曾经就子影那个年龄段所有女性的婚姻思考及其今天面临的现状进行了一个比较精确的逻辑式描绘。对于她们这个时代女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自己特定婚姻价值观念的状况是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作用的结果。但是,具体到个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示出特别游离的状况。因为在同一外部环境作用的情况下,个别女人可能会因为追求所谓的理想婚姻而放弃原来的婚姻继续寻找更加合适的婚姻,个别女性可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刻,不论这一次的婚姻是否完美,但是为了维护道德规范,继续面对与保守着这一并不十分完美的婚姻,个别女性在本来自己目前婚姻已经非常完美的情形之下,却又扯起所谓妇女解放的大旗,将婚姻与妇女解放挂钩,最终导致的不幸结局是,婚姻大事始终没有战胜妇女解放的诱惑而导致婚姻变形而走向破裂,个别女性在离婚的时候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以为把孩子争夺到手就万事大吉万事如意,可是那孩子要长大,或者要面临的是你后来的新家庭,或者是继续和单身的你一直生活下去,个别女性尽管本身条件十分优越,原来的婚姻已经十分完美无缺的情况之下,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必须放弃,去进行另外一次完全属于外部环境作用之下的婚姻。个别女人原以为自己能够白头携老,可是中途一方却死于非命——所有这一切证明了群体记忆与个体记忆辩证关系的复杂化。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叙述,而最后我们将话题再回到实际的故事层面时就会明显发现,群落记忆有时侯是非常不可靠的东西。尤其是作为故事关键人物的那个神秘老太婆,按照她的具体年龄来说,她似乎是承载了比子影更多的记忆。然而她这种记忆的特征仅仅只是对于那束被调换的玫瑰花有匹配作用。也就是说,她所有的记忆焦点都是体现在那个玫瑰花的记忆方面。而当她发现现实中的玫瑰已经不是记忆中的原来玫瑰是,心理及情绪就明显发生了比较剧烈的波动局面。所以,当我们使用记忆去匹配现实是出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记忆总是与现实发生着必然的冲突。所以,当我们在这一章节中试图完整叙述子影与陈立格的爱情过程时就明显发生了一个缺乏前后联惯的情形:也就是说,不管子影与陈立格的爱情过程是什么,都不是促成陈立格邀请他们母子出国团聚的必然规律。这个过程不具有必然性。因为陈立格假如在澳大利亚有那么一位在血统关系层面的人物存在的话,或许后来就不会出现他邀请子影母子出国的事情发生。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文学创作无论坚持的创作方针是偶然性主导或者说是必然性主导,一个作家都不能去想当然。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