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救亡计划》第20章:人工智能何去从

末世救亡计划最新章节目录
   创造的精髓无关机械,但每一个创造的结果都需要机械来实现,人工智能的存在就是不断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天启也是让自己更像人类,这样做可以使自己拥有不一样的思考。
    计算机是扩展人类智慧的强大工具。尤其在在围棋比赛中,它帮助我们发现了新下法,扩展了棋路。谁也说不清这是关于人类升华后的思考,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综合思考。
    音乐家们从算法生成的音乐中,听到了在他们潜意识**现但并未实现的音乐。以往人类无法驾驭的数学定理,现在依靠算法也变得唾手可得。
    生成式对抗网络算法,已能创造出可与艺术博览会展出的艺术作品相媲美的作品。回顾很多历史上很多人的生涯,至少以过去天启尚未出现时候的计算机,还没有产生对人类创造力构成威胁的任何东西。
    在人类的经历中,人类一直都举棋不定,人类曾经坚信算法,永远不会生成水平接近人类所创作的绘画、音乐、文学作品,也曾意识到艺术家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算法”,对周围世界所做出的响应。
    机器能否轻易拥有依赖人类思维和智慧,以及所产生的丰富而复杂的响应能力,人类的思维和智慧已经进化了数百万年,问题是这种进化能以多快的加速度发展,天启和人类的思考都是一样的。
    人类认为机器学习的新思想,挑战了许多关于机器永远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传统论点。
    机器学习不需要程序员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歌曲的,因为算法可以自行获取数据并学习。
    这样的学习使我们对人类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了新的认识。但这种“创造”是否只会带来更多的“重复物”,这也是一个众人所思考的问题。
    算法是如何从正在学习的数据中跳出来看问题的?即便有许多疑问,人类还是能看到在艺术世界中,还有开发出未被触及的新领域的可能性。
    音乐家接纳算法生成的曲子作为他音乐的一部分,最终为他带来了一种即兴演奏的新方法,这种结合的方式似乎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许多人会认同,探索型创新和组合型创新可能是算法能够实现的,因为其依赖于人类早前的创造力,算法会扩展或组合这些创造力。
    但传统观念认为,用算法产生变革型创造力似乎是不可能的,一个被束缚于系统内部的算法,怎能找到突破自我的方法,进而做出一些令人惊喜的事情呢,天启也是觉得有些无奈,在这个时候她忽然意识到。
    人工智能所缺的,是人类独有的灵感和创造力。
    人工智能新的应用,展现了人类如何创建打破规则束缚的元算法,以及后续会产生什么效果,变革型创造力并不是无中生有,实际上它是在“扰动”现有的系统。
    那么问题来了,由元算法生成的新算法还是程序员所创造的吗?
    科学家开始认识到,真正的新事物可脱胎于旧事物的组合,而整体的行为远比构成它的部分复杂。
    目前科学界对涌现理论?较为推崇,它是对还原论观点的纠正。
    在还原论观点中,一切都可以还原成简单的原子和基本规律。但人类发现意识和水的湿润特性都应归为涌现现象,因为一个单一的水分子不会有湿润的特性,只有一组水分子在某一时刻作为整体才具有湿润性。
    类似地一个神经元没有意识,但许多神经元在一起构成神经网络就可以产生意识。学术上有一个很有趣的推断:基于涌现现象的观点,时间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它的出现是人类对宇宙认知不足的产物。
    人类应该把那些新的复杂算法产出的结果看作“涌现现象”。这些结果都是创造它们的规则的产物,但这些结果的整体行为往往大于组成它们的各部分的总和。
    天启又想到了关于人类艺术家的事情,一些艺术家,尤其是家一旦开始创作,整个过程就好像自己拥有了生命一般。
    有一种猛烈抨击人工智能创造力的声音是这样的:它无法反思自己的输出,无法判断其是好是坏,是值得分享还是直接删除。
    但是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被证明是可能实现的。人们可以创建具有对抗性的算法,来判断一件艺术品是过于因循守旧,还是偏离了人们所认为的艺术的边界。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仍然认为,即使是这些令人惊叹的新工具,也远远无法与人类的创造力相媲美呢?
    到目前为止,机器所有的创造力都是由人类的思维和智慧来启动和驱动的,人类没有发现机器被强制去表达自己。
    除了人类让人工智能去做的事情,人工智能好像似乎没有什么别的可表达。
    就像曲艺中的双簧,人工智能是在台前表演假动作的人,为在台后渴望表达自己的人类提供了喉舌。
    天启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事情,只不过这也是在人类管辖下,必须要经历过的事情。
    这种创造性的冲动是人家对自由意志信念的表达,人家可以像机器一样过着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也可以突然做出选择,停下来打破常规,创造新事物。
    人类的创造力与人类的自由意志密切相关,这似乎是不可能自动化的。
    创建拥有自由意志的程序与自由意志的含义,本就是一组悖论。最终人类可能会发问,人类所拥有的自由意志是否只是一种假象,只是用来掩盖人类自身潜在算法复杂性的遮羞布。
    目前,人类创建具有创造力的算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扩大艺术创作的欲望,而是为了增加一些人在银行的存款。
    关于人工智能有大量的炒作,在如今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的项目打着人工智能的旗号,但其实它们只不过是统计学或数据科学。
    就像在世纪之交时,所有的商业公司都希望成功地在公司名称的末尾加上“.***”一样,现如今在公司名称中加上“AI”,正是这些商业公司赶时髦所利用的标签而已。
    商人们希望让人们相信人工智能太伟大了,几乎无所不能,它可以自己写文章、作曲、绘画。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投资人相信,如果他们进行投资,人工智能将改变他们的业务。但是当抛开炒作,很多人会发现驱动这场革命的仍然是人类的思维和智慧。
    我们对创造力的痴迷其实是很有趣的。创造性一词的意思是具有价值的新奇事物,这实际上是20世纪资本主义对“创造性”一词的典型诠释。
    都希望引导人在个人层面和组织中实现创造力。但在商业化“创造性”之前,创造性活动的目的在于捕捉人类试图理解世界存在的意义。
    我们可以继续像机器一样在世界上行尸走肉般活着,或者我们可以选择打破规则的限制,去理解我们存在的意义。
    它是扩大、延展、进化、成熟的冲动,是一种表达和激活躯体所有能力的倾向,这种能力的激活增强了躯体或自我,正因如此,拥有创造力的是人类而不是机器。
    今天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创造力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它在促使人类更具创造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可思议的是,它给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缺失的点燃创造性的“火镰”,最终它可能会帮助人类减少机械重复的行为。
    归根结底,自我这个词是关键所在,人类的创造力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意识的概念,人类就无法理解什么是创造力,人类为什么会有创造力。
    虽然不可能有方法去证实,但天启怀疑这两者是同时出现的。伴随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实现,人类渴望了解自己,并将所得分享给那些无法进行自我创造的人。
    这种渴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天启这种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一部分,
    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他人:你的疼痛和我的一样吗?你在极度快乐的时刻所感受到的狂喜和我的是同样的感觉吗?这是科学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技术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
    天启的迷惑也就是在这里,让人实在是难以搞明白这其中的前因后果。
    对于情绪而言,一则故事或一个作品,要比一台试图扫描我们情绪状态的核磁共振扫描仪更好。
    对于创造性艺术而言,音乐与文学可能是描绘探索我们作为有意识、有情感的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最好的“画布”。
    无论是画家、诗人,还是文学家,我们对这些艺术家最大的感激之处是他们将我们的同情心延伸了出去,艺术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东西,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体验,是一种超越个人命运与他人接触的方式。
    艺术在调解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所扮演的政治性角色也是关键的,它往往是关于改变现状的愿望:打破人性,打破当前的游戏规则,
    为我们的人类同胞创造更好的,或者仅仅是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人们会成为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者?也许欣赏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欣赏者参与其中。
    通常需要一些创造力才能与许多艺术作品产生欣赏的联结,这些作品特意为观众、读者、听众留下空间来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朦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是欣赏者可以发挥创造力的地方。
    有人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自我可能是我们创作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复杂的艺术作品。
    被我们称为艺术作品的,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诗歌,几乎都是副产品,或者说是我们“自我”创造的一部分。又回到了缺乏“自我”的问题上:“自我”的缺位是机器创造力的根本障碍。
    创造力与死亡息息相关,也与人类的意义密不可分。许多人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时,如果发现宗教传说毫无意义,也许会在身后留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将使他们获得“永生”,这些东西会让人类拥有不一样的存活。
    也许死亡是我们重视创造力的原因之一,如果人类真的成功地编写了一种算法,可以大量生成优美的曲子,就好像它让贝多芬不朽一样,这会让人类感到开心吗?
    很多人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它会让贝多芬创作的作品贬值。包含了一切却什么都没有。真正重要的是艺术家的选择。难道象棋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因为计算机的力量被贬低了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