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救亡计划》第3章:所思所想皆为线[2]

末世救亡计划最新章节目录
   性,他们的思维模式在那些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像许多神话故事一样,这部大戏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我们将跨越数百万年的时间,去追寻人类大脑的进化,以及它爱问“为什么”的倾向。
    这些疑问推动着人类初期的精神求索,并最终催生了书写和计算,以及定律的概念——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最终,这些疑问促成了哲学的诞生,其洞察力让我们了解到物质世界是依据某种规律和原因运行的。
    我们旅途的第二部分将探索自然科学的诞生。这是一个关于创新者的故事,他们拥有非同一般的认识世界的天赋,他们耐心、坚韧、聪明,即使有时候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是数十年去完善他们的理论,他们也会奋勇向前。
    这些先驱——像伽利略、牛顿、拉瓦锡,以及达尔文——同他们所处时代已经确立的教条进行了长久的、卓绝的斗争,他们的故事无一例外都是个人抗争的故事,付出的代价甚至包括他们的生命。
    最后,就像许多完美的故事一样,当主人公有理由相信自己已经接近旅程的尾声时,剧情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正当人类认为已经破译了自然的各种法则,剧情又发生了奇怪的转折,爱因斯坦、波尔以及海森堡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这是一个不可见的领域,它的法则还不曾为人类所熟知。
    “那个”世界——以及它不同寻常的法则——由于太小以至于很难被直接理解:这是一个被量子物理学统治的原子的微缩宇宙。
    正是这些法则导致了我们经历的那些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仍在加剧。正因为我们理解了量子理论,我们才能够发明电脑、手机、电视、激光、互联网、医学成像、基因图谱,以及大部分让现代生活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新技术。
    反映出人类知识的累积在以指数速度加快——以及我们认知这个陌生新世界的渴望。
    未来数千年的故事,男人每天去办公室上班,女人则留在家里。没过多少年,这种对遥远未来的幻想就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了。
    我之所以提起这个,是因为它展示了人类思维最普遍的局限性:我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这些束缚深植于我们的信仰之中,无法摆脱,甚至让我们不敢去质疑。
    构想变革的难度的另一面是接受变革的难度,这也是我们故事的另一个绕不开的特点。人类发现难以接受变革。
    包括现在连我自己,都无法接受太过奇点式的变革,变革对我们的头脑提出新要求,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式。
    它让人困惑和不知所措。它要求我们放弃旧有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放弃不是我们的自主选择,是强加在我们身上的。
    更重要的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革经常会终结我们的信仰体系,而绝大多数人——或许他们的职业和生计——全都要仰仗于此。其结果就是科学领域的新概念常常会遭到抵制、怒斥以及嘲讽。
    科学是现代技术之魂,现代文明之根。它和我们今天生活中的许多政治、宗教和道德问题息息相关,它所隐含的观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但正如科学会影响人类的思考方式一样,人类的思考方式也在科学理论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无可置疑。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如同人类其他努力一样主观和充满心理暗示”。?这本书试图本着这种精神去描绘科学的发展——把它当成一项思想上以及文化上决绝的事业。
    只有通过对塑造它的个人的、心理的、历史的以及社会的条件的全面审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项事业的理念。
    以这种方式看待科学,不仅能让我们认识这项事业本身,也能了解创造力和创新的本质,以及更普遍的人类的现状。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