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一道》拳意我意,皆是天意第77章烈火烹油,龙游太安

诸天一道最新章节目录
   ……
    哗!
    小宦官这一说话,顿时让在场的所有文武百官都是面色微变。
    天下第一人叶千秋出现在了西楚叛逆登基大典之上。
    这可不是小事。
    有小道消息称,前些日子佛道大会时,皇帝派了赵丹坪前去龙虎山,想要封叶千秋为通灵显圣大真人,让神霄派总领天下道教事务。
    但赵丹坪连叶千秋的面都没见到,就被赶下了山。
    这事儿传到皇帝耳朵里时,气的皇帝大骂不已。
    眼下,叶千秋又和西楚曹长卿混在了一起。
    这事儿代表着什么,不言而喻。
    这时,皇后严东吴轻声和皇帝赵篆说道:“陛下,何必为一不相干的人动怒,王仙芝活着的时候,离阳不也一样一统了天下吗。”
    “一个叶千秋再强,也掀翻不了天下。”
    赵篆心态炸裂,但也知道在群臣面前太过失态有损皇帝威严,所以,听到皇后严东吴这话,也就赶紧平复下来。
    不过,皇帝也没有了饮酒的心情,摆了摆手,让让群臣自行游览金秋园。
    而他自己则是找了个亭子坐下发呆去了。
    文武百官三三两两各自结伴散开,
    齐阳龙和桓温两位当朝大佬就并肩而行,并无人随行,二人一边走一边说着话。
    自永徽末以来,离阳三省六部的大小衙门,几乎可以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首辅张巨鹿、兵部尚书顾剑棠、宋家老夫子等一批老人要么死的死,要么就是离开京城中枢。
    而以中书令齐阳龙领衔的一拨人,则纷纷跻身庙堂占据高位。
    在这两拨人之中,唯独桓温是个异类,他身为三朝老臣,无论同朝官僚如何人事更迭,这位坦坦翁始终稳坐门下省的那座钓鱼台。
    虽说有传言说桓温身体不适,要腾出位置给中书省二把手赵右龄或是吏部天官殷茂春中的某一位,但是对于见惯风雨的太安城文武百官而言,只要皇帝陛下不曾明确下旨,坦坦翁就依旧是那个对整个朝局都拥有莫大影响力的宰执人物。
    退一步说,即便桓温真的告老退位,到时候作为离阳王朝硕果仅存的功勋元老和文坛领袖,以后离阳政事也一样少不了问计于这位被先帝誉为“国之重宝”的老人。
    在即将入秋之时,皇帝虽然身体不适,也依旧让内务府精心打造了四十余方篆刻有“祥符御用”的砚台赐给重臣。
    得之者均以为宝,其中唯有桓温独得三方,便是齐阳龙也才两方而已。
    而且桓温不但获此殊荣,同时更有一株堪称冠绝辽东诸多贡品的老参和一坛椿龄酒一并赐下。
    所以,当齐阳龙和桓温这两个老人走在一起时,无人敢上前来打扰。
    齐阳龙和桓温这两个年迈老人走起路来其实并不慢,步子也大。
    跟在二人后边的官员大队伍愈行愈远。
    二人径直来到了金秋园里一处著名景致,以将近百块春神湖石堆砌而成的春神山。
    春神湖石虽然很久以前就被一些江南名士钟情推崇,但称得上真正兴起,为朝野上下所熟知,是最近五年的事情,一块块巨石,不断从湖底捞起一座座富贵庭院,在去年更是“飞入”了帝王家,在金秋园一夜成山,名动天下。
    春神湖石以瘦透皱三字为珍,上等春神湖石,玲珑起伏,气韵天然,所以又有一斤石一两金的说法。
    桓温没有登山,而是站在距离春神湖山还有数十步的地方,望着那座据说云雾天气可见烟绕、阴雨天可闻雨音、大风中可听法螺声的矮山。
    中书令齐阳龙见坦坦翁没有登高的意图,也就笑着陪坦坦翁站在原地。
    如今离阳朝廷的氛围极为轻松,相比张巨鹿和顾剑棠这两位不苟言笑的文武领袖坐镇时,文武百官战战兢兢,生怕犯错的氛围,如今换成了脾气都很好的齐阳龙和桓温,人人都轻松了许多。
    加上又恰好碰上赵篆这般方登大宝还算不得积威深重的年轻天子,所以离阳官场算是一改前尘。
    但是,随着今日酒宴还未完结之时传来的那个消息让年轻的皇帝暴怒之后,今天这个酒宴的氛围,自然也就跌到了冰点。
    神霄派叶千秋成了在场所有文武百官心头的萦绕之人。
    离阳崇道,从前龙虎山天师府是绝对的道教领袖。
    但是,自从叶千秋横空出世之后,龙虎山天师府的威势便一日不如一日。
    叶千秋在击败了王仙芝之后,稳坐天下第一的宝座。
    在王仙芝过世之后,更是举世无敌。
    太安城观礼时,叶千秋横剑于皇宫之上的情景,还让人历历在目。
    还有,佛道大会之上,离阳新进武林盟主轩辕青锋挑战叶千秋,一招败北。
    如此人物,和西楚曹长卿把酒言欢倒也不是什么敏感的事情。
    但问题是二人在西楚女帝姜姒的登基大典之上把酒言欢,这就很是问题了。
    在酒宴上没少喝酒的坦坦翁打了个酒嗝,转头对齐阳龙笑问道:“中书令大人,晓得我桓温这个坦坦翁绰号的由来吗?”
    齐阳龙笑着摇摇头。
    桓温哈哈笑道:“最早啊,可不叫坦坦翁,有个家伙帮我取了个酒葫芦的绰号,如果有些事情惹恼了他,还要被他骂成酒囊饭袋。”
    “坦坦翁这个叫法,相对而言是很后来的事情了,有次陪那家伙一起在禁中当值,我管不住嘴,就偷喝了酒,刚好给通宵批本的先帝逮了个正着。”
    “我呢,喝高了,言谈无忌,就跟先帝说我桓温只要一天肚中有酒,就一天心中坦荡,但是哪天陛下不管酒喝,就要满肚子牢骚。”
    “然后先帝就逗乐了,当场就让当时的掌印太监韩生宣去拎了好几坛酒来,那一次,有个从来都滴酒不沾的家伙也破天荒喝了杯,脸红得跟猴子屁股差不多,我醉后笑话他别叫什么碧眼儿了,就叫红脸儿好了。”
    “他就回了一句,管住嘴,好好做你的坦坦翁。”
    “大概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成了坦坦翁,也许很多官员觉得这个绰号是说我桓温在离阳官场上,不论如何朝局动荡,我都是个跟着一起摇摇晃晃偏偏最后都没倒下的不倒翁。”
    齐阳龙感慨道:“坦坦翁无论为人还是做官,都不曾行心上过不去事,不存事上行不去心,我不如坦坦翁多矣。”
    桓温翻了个白眼儿,道:“中书令大人,这话可就溜须拍马太过了啊,如果换成别人来说,我甚至都要觉得是骂人了。”
    齐阳龙笑而不语。
    先帝也好,现在的天子也罢,对待这位与张巨鹿私交甚好的坦坦翁,都视为可以信任的帝师人物。
    这次沸沸扬扬的桓温辞官让贤一说,齐阳龙最清楚不过,哪里是年轻天子对桓温生出了忌惮猜忌之心,分明是桓温自己有了退隐之意,这才有了桓温一人独得三方御赐砚台的美谈。
    桓温轻声道:“少年人要心忙,忙起来,则能震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下去,方可乐享余年。”
    齐阳龙摇头沉声道:“这个时候,朝廷上谁都能闲,唯独坦坦翁闲不得,广陵道,北凉道,两辽道,处处都不安生,朝廷这边很需要坦坦翁帮着拿主意。”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哪怕坦坦翁不开口说话,但只要你坐在那里,哪怕是打着瞌睡,朝廷的人心就不会乱。”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的就是坦坦翁。”
    桓温继续望了一会儿那座小山,皇帝就在小山后边的凉亭里。
    他缓缓转头笑道:“论年纪辈分,中书令大人与我恩师同属一辈。”
    齐阳龙很快就摆手道:“别来这一套,我跟你恩师当年不对付是出了名的,对于儒法两家的皮里之争,两人一辈子都没谈拢,在我入京以后,坦坦翁没有为难国子监和中书省,我就已经很庆幸了。”
    桓温不再用中书令大人这个恭敬中透着生疏的称呼,语气诚恳道:“齐先生虽然与恩师政见不合,但是恩师当年便对先生做学问的功夫极为钦佩。”
    “在桓温看来,世人都说那与其衣冠误事不如布衣遁世的道理,其实要么是做够了官,要么是做不成官的虚伪措辞,远不如先生这般布衣即学问、衣冠即济世。”
    齐阳龙笑了笑,道:“坦坦翁啊坦坦翁,咱们两个老头子在这里互相拍马屁,也就罢了,问题是也没人旁听进耳朵啊,如何传为美谈,如何青史留名?”
    说到这里,齐阳龙略带讥讽道:“想我年少时读史,初读某人某事,总觉得血脉贲张或是感人肺腑,后来回过味来,才知道是沽名钓誉至极,其心可诛啊。”
    桓温爽朗大笑,道:“先生好见地,学生年轻时也有如此感触。”
    齐阳龙没来由叹气道:“以前的写书人啊,以后的翻书人啊。”
    桓温突然道:“我记得黄三甲曾经和我说一句话。”
    齐阳龙道:“什么话?”
    桓温道:“他死之后,这世上的翻书人恐怕便是叶千秋了。”
    齐阳龙微微一怔。
    “这是黄三甲说的?”
    桓温微微颔首,道:“是他说的。”
    齐阳龙沉默片刻,道:“或许还真是这样。”
    “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出现,神霄派的这位叶真人,出现的太过蹊跷。”
    “翻书人,翻书人。”
    “黄三甲这个翻书人布局天下,让天下一统。”
    “叶千秋这个翻书人,又会做些什么呢?”
    桓温面色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陛下还是年轻气盛了一些。”
    “看来,我们得早做准备了。”
    “若是叶千秋和曹长卿联手。”
    “那这太安城,恐怕就再也不得安宁了。”
    “若是天变了,离阳该当如何?”
    齐阳龙面色微变,道:“他们敢?”
    桓温道:“有什么不敢的,有人和我说武英殿前的那柄百丈巨剑就是叶千秋的剑。”
    “那是叶千秋对陛下在青城山动徐凤年的反击。”
    齐阳龙深吸一口气,叹道:“唉,狡兔死,走狗烹的事儿,终究还是让人看不过去了。”
    “好好的天下,徐徐图之,自有几百年的气数。”
    “如今,却是烈火烹油,转眼间,就要大厦将倾了。”
    桓温突然又道:“先生是不是没有见过那徐凤年?”
    齐阳龙点了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