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一道》拳意我意,皆是天意第57章嬴政病危,风雨将至(万更求订阅!)[3]

诸天一道最新章节目录
   朝着帐外一喊,道:“来人,传召郎中令蒙毅速来中军营帐。”
    守候在外面的禁卫迅速离去。
    不多时,蒙毅到了。
    蒙毅进帐之后,看到了躺在叶千秋身旁的嬴政,面色一变,当即上前道:“国师,陛下这是怎么了?”
    嬴政勉强抬了抬手,道:“蒙毅,朕,行将到头了……”
    “陛下……”
    蒙毅闻言,双眼顿时通红,扑地拜倒,死死忍住了哭声。
    “起来……听,听我说。”
    嬴政缓缓道。
    “陛下但说,蒙毅万死不辞。”
    蒙毅和蒙恬是兄弟俩,蒙恬为兄,蒙毅为弟,这两兄弟一直都是嬴政最信任的文臣武将。
    此刻,嬴政已经完全清醒了,他的声音虽低,但是却异常的清晰。
    “蒙毅,朕命你立即返回咸阳。”
    “名义是还祷山川,为皇帝祈福。”
    “真正要做的事是会同二冯,镇抚咸阳,调回李信十万大军,镇抚内史郡。”
    “关中,已经没有老秦人了。”
    “一旦有变,李信的大军便是支柱。”
    “若有可能,让李信从上邦将陇西老嬴秦数千户,全数迁回关中……”
    “朕要去桑海,见蒙恬,见扶苏,安定北边,部署身后大事……不,不能再耽搁了……”
    蒙毅闻言,在旁悲戚说道:“陛下,以蒙毅之见,陛下当立即回咸阳镇国!”
    “由国师赴桑海,召回长公子与家兄!”
    “不。”
    嬴政摇头道:“东巡半道折返,动静太大,势必引起朝野不安,更何况,国师在桑海筹谋多时,只为将六国余孽给一网打尽。”
    “朕和国师早有定计,为大秦百年计,此事不可改。”
    “以目下情形,朕可以再撑半年……朕若回咸阳,大事便得多方会商。”
    “反不如你回咸阳,奉诏直接行事方便。”
    蒙毅闻言,单膝跪地抱拳道:“蒙毅明白!”
    嬴政又道:“不要急,不要乱,将你手头上的事情交接完毕再走,不能显出形迹。”
    蒙毅道:“陛下,大营事务交于何人?”
    嬴政道:“交给赵高便是。”
    蒙毅道:“陛下,赵高素无法度之念,臣以为不妥……”
    嬴政笑着摇头道:“蒙毅,你多虑了,小高子跟随朕多年,对朕忠心耿耿,更何况,目下还有国师随军,到了桑海之后,蒙恬、扶苏、李斯皆在,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陛下……”
    蒙毅欲言又止。
    嬴政勉强笑着:“蒙毅,大事托付你了,这里没事,要紧处在咸阳……”
    “陛下……”
    蒙毅一声哽咽,泪如泉涌。
    平素里威严十足,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嬴政此刻有些热泪盈眶。
    “蒙毅啊,朕与你情如兄弟……”
    “朕真舍不得你啊,但比起朕的命来,天下更加要紧,大秦更加要紧……蒙氏一门忠烈,蒙毅,你勿要负朕……”
    蒙毅泪流满面语不成声,扑在案前,深深的叩了三下,才依依不舍的走了。
    蒙毅一走,嬴政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嬴政和叶千秋说道:“先生,朕最后的这段日子,就拜托先生了。”
    叶千秋闻言,微微颔首,道:“陛下放心,有我在,大秦不会乱。”
    嬴政笑道:“朕知道,朕知道。”
    “当年,若非先生助朕一臂之力,铲除嫪毐,让吕不韦心甘情愿的交出丞相之位。”
    “朕岂能顺利亲政?”
    “灭六国,一天下,是先生为朕定先行之策。”
    “朕之长子扶苏,是先生之弟子,扶苏仁厚,素有贤名,又不失勇武,全是先生教导有方。”
    “朕一直相信,有先生在,我大秦便能万世永安。”
    叶千秋道:“陛下扫灭六国,统一海内,开创帝制,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征越地,桩桩件件都是功在千秋之事。”
    “陛下以数十年之功,完成了历代君王都没有完成的大功业。”
    “即便没有我,陛下也可以扫除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的眼中泛起了追忆之色,他缓缓说道:“先生可还记得当年先生与朕一同从韩国归秦时的情景。”
    叶千秋道:“自然记得。”
    嬴政道:“朕这一生,蒙先生指点良多。”
    “朕虽然做了一些事,但是朕很明白,帝国如今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内部。”
    “去岁王翦老将军丧事期间,发生了两起意外事件。”
    “第一件事,是泗水郡在两月之前逃亡了三百多名徭役。”
    “郡报上说,沛县徭役民力三百余人,由泗水亭长刘邦带领民力赶赴骊山。”
    “西行到丰县一片大水旁,逃亡了数十人,亭长刘邦非但没有报官,反倒擅自放走了想逃跑的其余民力,自己与十余个追随者不知去向。”
    “眼下,泗水郡正在追捕刘邦等人。”
    “第二件事,则是骊山刑徒黥布秘密鼓噪数百人起事,杀死了数十名看守士兵,大约两三百人逃亡到汉水大山里去了。”
    “冯劫率军赶赴骊山,已经将没有逃走的,与起事者有牵连的两百余人全部斩立决。”
    “冯劫已经查明,这个黥布原本姓英,乃古诸侯英国后裔,因有相士说此人若受黥刑便当称王,英布自家改姓为黥,以求镇之,其实本人并未受过黥刑。”
    “今日,朕遭逢大难,细细想来,这两件事都不是小事。”
    “自从朕一统天下之后,帝国所行新政历来都是体恤民众疾苦的,无论是种种工程,还是镇压六国贵族复辟。”
    “哪一件不是于民有利?但是,如今竟有民众逃亡起事了。”
    “若仅仅是六国余孽复辟,朕有十足的信心扭转乾坤,因为朕坚信天下民众不会乱,坚信百姓会追随大秦。”
    “但若时天下的百姓乱了,那事情就大了,六国余孽若是与举事民众融合,纵然有大军镇抚,也难保天下不会大乱。”
    “朕现在在想,帝国的新政是否有错失的地方。”
    “朕这些年来,是否有错失的地方。”
    “而今,放眼大秦,北方已经安定,长城已经即将竣工,大体可安。”
    “唯独这与闽越相连的南海三郡地处偏远,王翦蒙武两位定国老将都已经过世,任嚣、赵佗等一班大将能否镇抚得力,实在堪忧。”
    “朕目下最担心的还是六国余孽复辟之事,这些六国余孽和农墨联合,纷纷逃亡荒僻山川。”
    “国师上次传回来的情报,不是说农家要在其总坛六贤冢齐聚,推选侠魁,与墨家联合行刺。”
    “农家号称弟子十万,这可不是一股小力量,虽然帝国大军并不怕这些人。”
    “但目下,楚地已成复辟势力啸聚之地,将来一旦动兵剿灭农家,先生说他们不会逃向南海三郡?”
    “南海未来大局还会安定吗?”
    嬴政一口气说了他的许多担忧。
    对于大秦的未来,他着实很担心。
    叶千秋闻言,在旁宽慰道:“陛下放心,农墨两家联合一事,成不了大气候。”
    “农家虽然有弟子十万,但天下之事并非只靠人多就能取胜。”
    “至于帝国新政,或许有急躁之处,但大的方向,还是有利于百姓民生的。”
    “这些政务之事,往后只要稍微调整细节便是。”
    “扶苏已经长大了,可以为陛下分忧。”
    嬴政闻言,看向叶千秋,微微一笑,道:“先生还是想让朕提前册立扶苏为太子?”
    叶千秋微微颔首,道:“陛下二十余子,唯有扶苏是最具大局的一个,也是众皇子中唯一拥有朝野声望的一个。”
    “若是从前,陛下自然不需着急立下太子。”
    “但是,如今情况危急,还是早定国本为好。”
    嬴政闻言,脑子是越发的清醒了,他点了点头,道:“朕明白先生之意。”
    “朕此去桑海,便有此意。”
    “但是,册立太子,尚且需回雍城拜祭祖庙。”
    “时间上,可能来不及。”
    “朕到了桑海之后,若是当即宣布扶苏为太子,势必会引起外界的猜测。”
    “所以,朕的意思是朕先提前拟诏书一份,由先生掌管。”
    “若是朕能坚持到东巡返回咸阳之时,自然不必由先生颁发旨意。”
    “若是朕中道而崩,那这份诏书便由先生颁发。”
    叶千秋虽然觉得还是不太妥当,但事到如今,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
    嬴政的担心是对的,若是他到了桑海之后,突然立扶苏为太子,定然会引起六国余孽的注意。
    毕竟嬴政可是一直都没有册立太子的迹象,突然册封太子,必然事出有因。
    叶千秋虽然不怕这些人乱起来,但若是打乱了他提前的部署,那可就不妙了。
    帝国的大军都各自有各自的部署,不能轻易调动。
    叶千秋深知,秦国的根基力量是数百万的老秦人,但是据他所知,如今关中的老秦人都被嬴政给安排的差不多了,嬴政手头上能调动的大军是有限的。
    若是六国余孽知晓了嬴政大限将至,必然会提前复辟,到时候,天下战火再起,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那就不是叶千秋想看到的了。
    所以,叶千秋的意思就是,在剩下的这半年时间之内,将六国贵族余孽给彻底打掉。
    即便是将这些六国贵族余孽全部都给杀了,杀出个血流成河来,也不能让天下战火再起。
    和平都是血与火换来的。
    叶千秋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这一夜,叶千秋和嬴政促膝长谈,从国家大事,谈论到身后之事。
    第一次感觉到死亡是如此之近的嬴政,内心之中还是充满了对于死亡的恐惧。
    只有呆在叶千秋这样功参造化之人的身旁,才能忘却时间的流逝。
    叶千秋每日都会给嬴政舒缓经脉,替其续命。
    嬴政的精神也日渐好了起来,多日不曾退却的低烧也退了下去。
    七日之后,嬴政一声令下,东巡大营开拔,朝着桑海浩浩荡荡而去。
    ……
    此时的桑海城中。
小说推荐